微型小说欣赏课 无提问式活动课——《桥》听课笔记(执教:余映潮)

文摘   教育   2024-07-14 12:44   浙江  
(图片源于网络)
一、听课笔记

开课伊始,教师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主题——欣赏微型小说《桥》,并告诉学生,教师将今天的课定义为“微型小说欣赏课,无提问式活动课”。欣赏,活动,是本课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对此,教师还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这节课的“上法”——教师不提问,要学生完成任务,动笔,动口,动思。

【按:在新课导入环节即向学生“挑明”本课教学的主题与方法,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意识进入课堂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为自己学”和“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积累知识,认读字词

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活动命名为“积累知识”,分别从文学常识积累和字词积累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在课件中逐一出示微型小说、主人公、自然环境描写等文学常识的概念性表述,让学生朗读文学常识,并在课题、课文相关语段等处做笔记:

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生批注课题旁)

2)主人公: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故事的第一主要角色。(生批注第7段“老汉”旁)

3)自然环境描写:作品中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如本课中对山洪的描写(以第12段为例)。(生批注第12段旁)

【按:开门见山,不绕弯子,直接将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学常识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概念,做做笔记”的过程中,对“陌生的概念”留下印象,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

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了本课的若干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观察字形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之后,重点提示“狞”“戴”“肆”“舔”“祭奠”等字词的书写。

最后,出示上一环节中生字新词的词语及词义,学生朗读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的意思。

【按:从生字新词的认读,到疑难生字的书写,再到对生字新词意思的了解,方法简单到近乎“粗暴”,教学的目标明白直露到无需揣测,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生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教学的“坦率”与“真诚”。】

2.初知文意,品析课题

这一板块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二,一是朗读课文,二是品析课题。

朗读课文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要像讲故事一样地读,特别注意表现“紧张”“危急”的氛围。对此,教师以课文第12段为例,为学生作朗读示范。

学生完成自读之后,教师抛出本环节的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的标题“桥”很有味道。要求学生以自主批注的方式,结合全文内容品析标题的作用。学生充分的自学之后,教师指名多人起立发言,交流自学成果,而教师则以精准的评语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向更深更远处:

生:这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老汉用生命给那些村民搭建的希望之桥。

师:生命的通道。没有老支书在这儿守着,那么,大家就会乱了套,拥挤,可能就会有危险。谢谢。

生:这不光是一座普通的木桥,而是全村人民能安全疏散的生命通道,也衬托出了老汉在危急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牺牲、沉着冷静的可贵品质。

师:谢谢。那么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呢,桥就是一个场景,故事在这里发生,发展,推向高潮,然后,尾声。桥就是表现老汉的负责的精神的、牺牲的精神的。说得好。继续。谢谢——

生:这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桥,还是老汉用血肉之躯搭起的生命之桥。

师:老汉牺牲了,但他本身就是一座桥。——三位同学刚才的发言,都没有说“桥是……”,你们的开头都是“不仅仅是一座桥”,这个说法不好,要说连贯的话,说有前提的话,要变化说话的形式。请你来说一说——

生:本文桥的标题很有韵味,不仅指背面窄窄的木桥,是仅剩的生的希望,也指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很好,你看,这位同学说话的句式就变了。我们还要观察这篇小说重要的内容都与桥有关联,我说一个字,看你能不能够接一个字,桥是这篇小说行文的线(生:索),那就对了,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要都说桥“跟老汉的牺牲有关系”,它也是叙事的线索。

【按:从朗读课文,到品析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揪住小说中具有“文眼”意义的课题,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课题之意义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一种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完整过程。当学生的发言拘泥于“桥”的多重含义而无法做出更多的探索时,教师及时纠偏,提示学生从内容(说连贯而有前提的话)和形式(改变说话的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角度的拓展延伸。】

师:再来一位(生无人举手)……好吧,大概咱们只能这样理解了。你们的任务呢,就是(师做记笔记动作)。拿起你的笔——

当教师反复提示学生,从叙事线索的角度品析课题“桥”的韵味而学生无人回答时,教师便结合课件中的内容,以“教师讲述,学生笔记”的方式把教师品读出来的课题的味道“告诉”学生。等教师讲述结束,学生齐读课件中的“教师解读”之后,教师不无遗憾、但十分真实地说:“我们有点困难地完成了这一学习活动。”课件中关于课题“桥”之韵味的解读如下:

桥是——

山洪爆发时人们逃生的通道。(生批注“通道”)

老支书送村民脱险的生命之路。(生批注“生命之路”)

小说中安排情节、表现人物的场景。(关联《凡卡》的场景在鞋匠的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在街头墙角,故事都得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

初读文本时的一种悬念。

文中的一条叙事线索。(连贯全文)

象征着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按:当学生在教师的反复提示下,依然无法脱离对课题内容意义的分析,进入到写法层面的解读时,教师不再纠结,直接在课件中出示教师的文本研读成果,通过教师的讲述,把学生不懂的知识“递到”学生手上。余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是主旋律,但当学生始终无法抵达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直接给予”,让学生“看一看”并“尝一尝”他们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的滋味。先“告诉”,再理解。告诉,是此刻埋下种子;理解,当于将来的时机成熟时。】

3.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板块的教学也由两个主要活动组成,一是再次朗读课文,读好课文从高潮到结尾的部分,二是细读课文,品析文句,围绕“这一笔很有表现力”的话题,细读微型小说的细节,结合全文,纵向品读,以批注赏析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课文第17到第27段,以此为小说“高潮——结局——尾声”部分,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第17到第24段后,让学生再次朗读以明白“朗读中情感的渗透极为重要”。

接着,教师布置“这一笔很有表现力”的品读批注任务,在学生完成自学、充分练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先以第1段中的“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为例,引导学生读懂此处的描写“为写出山洪的暴发作了铺垫”,再以第5段“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为例,引导学生读懂此处的描写“渲染了形势的危急”。这一环节,教师同样以精准而灵动的评价语,将学生对课文的品读深化、细化、美化——

师:好的,带着任务研读课文,是多么有趣啊。现在每个同学都自言自语地给自己讲你想表达的内容,先热身一下。讲什么呢?就将你欣赏的这一笔很有表现力,讲给自己听。开始吧——(生自主练讲)

好,可以自由发言了。欣赏这一笔的表现力。

生:我觉得第2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匹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写得非常好,把山洪比作野马,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师:为什么要把山洪写得这么形势危急呢?就是因为它的凶猛,那么后面不就水涨起来了吗?它也是一种铺垫。

生:我想为这位同学补充一点,对雨水和洪水的描写,既渲染了形势的危急,也为后面老汉的成活冷静、舍己为人埋下伏笔。(此为第一轮发言中的第二位同学)

师:分析得好啊。大家看,他把刚才学到的渲染一次给用上了。

生:我认为17段“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写得好,它为木桥塌掉做铺垫,写出形势很危急。

师:这一笔很重要,“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后面就有照应,这个照应就是桥轰然垮塌。这个地方也是可以看做埋下了伏笔。真好。

生:第8自然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一笔很有表现力,描绘了老汉的沉着冷静,与村民的慌张做出了强烈的对比。

师:“他不说话”四个字是很有讲究的。这个时候,他要用自己的镇定来感染惊慌的群众们。所以他不说话,他屹立在那里。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老汉在就在桥边了。这是小说中表现人物的最美妙的细节。

生:第14自然段“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用拟人的手法,既刻画了洪水的形象,又写出了当时的形势非常危险。

师:我还给你补充一点,水涨,它是一步一步一步地涨起来的。你们把水涨的句子画出来,就可以看出它彼此的照应,而且水涨也是文中的一条线索。(生画线)水从脚下开始,到人们的腰,到人们的胸口,然后,凶猛到连桥都垮塌,形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四五次写水涨,就是线索,就是照应,就是渲染。

生:第15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运用比喻,写出了老汉对他的儿子非常凶,而且表现出他认为他的儿子不配当一个党员。他认为党员应该让人们先走,他的儿子做得不对。

师:你是从课文的结尾处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他的儿子的。“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个地方就表现出小说氛围的一种转变,情节的转变,这个时候就有了一点情节上的波澜。

生:第4段“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这座窄窄的木桥是全村人唯一的生命通道。如果在桥塌之前没有逃走的话,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了不得,这一笔很重要。三面都没有通道,就这一面有逃生的通道。这就是小说作者思维严密的地方,如果他不交代这一笔,我们读者就会说‘其他的地方没有地方跑吗’。所以,这一笔很重要。

【按:“这一笔很有表现力”,是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直接对接本课学习的主题——欣赏小说,学习活动。主问题的设计,足够开放,一则将《桥》这一短篇小说阅读欣赏价值最大化,二则也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欣赏小说这一学习活动中来。为了让学生对小说的欣赏建立在对小说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品析文句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读好课文“高潮——结局——尾声”部分,以充分的情感体验为深入的文本细读做铺垫。】

等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充分感受到欣赏的味道之后,教师再次逐一播放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并记录文中诸多“巧妙的一笔”:

1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为写山洪的暴发作了铺垫。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渲染了形势的危急。

3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点明了时间,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4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为“北面”的水涨埋下了伏笔。

5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写“老汉”的早到,照应着人们的“你拥我挤”和木桥的“窄窄”。

6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设置了悬念,照应了前文,形成了波澜。

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为桥的垮塌、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8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小说的尾声,陡转一笔,释念,余韵悠悠。

9)……

最后,教师就让学生在对文本细节的品读中,一面回味着品析欣赏的韵味,一面结束了整课的教学。

【按:在“品析文句,感受小说描写的表现力”环节,经历了“朗读体验——自主研读——交流分享”的充分学习之后,教师进一步在课件中呈现课本原文与教师赏析相对应的文字信息,让学生在对“教师示范”的倾听与研读中,将对小说艺术魅力的感受推向更深更远处。】

二、观课有感

对于微型小说《桥》这一课的教学,余老师以小说欣赏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为主要形式,设计了“积累知识——初知文意——品味细节”等三大学习板块,先以“积累知识”板块完成对文学常织、生字新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再通过对课题“桥”之味道的分析和对小说中具有表现力之文句的品析,由内容到形式地完成了对小说文本的欣赏。在这堂课上,余老师在核心问题的设计、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示范的作用等方面的匠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设核心问题,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纵观余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在“积累知识,夯实字词基础”“初知文意,品读课题味道”和“品味细节,赏析小说艺术”等三个主要教学板块中,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本文的标题‘桥’很有味道”和“这一笔很有表现力”两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的。

对于课题的品读,建立在对全文“像讲故事一样的自主品读”和对文中“紧张”“危急”的氛围的感受的基础上,以对课题“桥”的多重含义、场景意义、叙事线索等方面的解读为指归;对于“这一笔很有表现力”的文本细读,建立在对小说“高潮——结局——尾声”的感性认知基础上,以对小说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的赏析为指归。围绕这两个主问题所展开的学习活动,虽然一个指向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指向对文句的品析,但均须结合全文内容来进行,均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基础,均让学生在主问题的驱动下,在文本中“走了好几个来回”。

2.树平等观念,和谐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在这堂课上,72岁的爷爷辈教师余映潮和四五年级学生之间,偶尔是师生,多半为学友。

当教师以“告知”的姿态向学生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每一板块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时,这种在学生面前“不端着”,将自己的教学意图、设计目标向学生和盘托出的真诚与坦率,看似教师的权威,实为教师不把学生当学生、努力让学生对自己所参与的学习活动拥有足够的知情权的教学行为,是余老师在课堂向师生平等迈出的第一步。当教师在学生“自主研读——交流分享”的基础上,以教师的示范作为学生的学习的支援性信息、以教师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学习指出“向上一路”时,师生之间“先有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聆听,再有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引领”的学习生态,看似教师站在高处,实则不过是教师作为一名学生的先行者在前方目之所及的某个站点上静候学生的“前行”与“后进”之关系,这是余老师在课堂上向师生平等迈出的第二步。开课伊始,师生问好时,教师向学生对之的问候表示感谢,课堂结束后,教师同样以对学生表示感谢的话结束整课的教学;“积累知识”环节,学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时,教师以“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对学生的学习表示肯定;“品味细节”环节,学生完成对课文“高潮——结局——尾声”部分的有感情朗读后,教师同样以“谢谢刚才大家的努力”对学生表示肯定……明明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却总以感谢的话语对学生表示肯定,向学生表示感谢。在这些看似客套的感谢的话语中,更多的,似乎是余老师以学友的身份,向学生对其教学设计之科学与否和是否有效的检测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向学生以其对课堂的认真参与而深化教师对课文及课堂的理解而表示感谢。显然,教师是将自己视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既为长者,又是同学”的双重身份走进课堂的。这是余老师在课堂上向师生平等迈出的第三步。

3.以教师示范,有效化解课堂教学难题

在这堂课上,余老师总是在学生学有困难时及时出手,以教师恰到好处的示范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降低学习难度,突破学习难题。

例如,在“初知文意”板块,教师在布置好自主朗读课文的任务之后,以课文第12段内容的朗读示范为例,教给学生如何“像讲故事一样,注意表现‘紧张’‘危急’氛围”地完成对全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又如,在“品味细节”板块,当学生自主完成对“高潮——结局——尾声”部分的朗读之后,教师再次以第12段到第24段课文内容为例,为学生作如何在朗读中表现出情感的示范,让学生对课文关键部分的品读积蓄更深的情感基础。再如,在交流对课题“桥”之味道的看法环节,当学生无法对课题的味道展开更多元的解读时,教师直接出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将学生对课题的解读引向深处;在自主交流“这一笔很有表现力”时,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学成果,已经对小说的诸多细节有了较为深入的体认的前提下,教师再次在课件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读成果,让学生对文本细节的品析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4/7/14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