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下课文22《手指》听课笔记(执教:朱煜)

文摘   教育   2024-06-16 21:49   浙江  
(注:2024年教材将单元篇章页中的插图内容更换为“哈哈镜中的男孩与小狗”。如此调整,似更符合“幽默风趣”的单元主题。)
一、听课笔记

1.开课揭题,了解作者

开课揭题之后,教师先请学生依据预习时对课文所留下的印象进行交流,学生从“手指的性格各不相同”“团结就是力量”“语言有趣”等方面谈到了自己的自学收获。教师一一予以肯定之后,开始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丰子恺。在教师的娓娓的讲述中,丰子恺的生卒年(1898~1975)、籍贯(浙江人)、主要活动地点(上海)、故居、信仰(佛教徒)、爱好(小猫)等信息逐一展开。在介绍时,教师结合丰子恺写作时小猫站在肩头的照片、教师自己参观丰子恺旧居时所拍的照片让学生对作家的相关信息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按:开课先谈整体感受,既是对预习成果的检测,也是对学情的呈现与把握。等到课到结束时,当听课的教师回味教者这一环节的设计时,当上课的学生在心中盘点自己在这一堂课上的收获时,想必都会有一种“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欣然。】

2.欣赏漫画,感受幽默

随后,教师重点强调了丰子恺的漫画家身份,以丰子恺的文章、漫画都很有趣为话头,引导学生对丰子恺若干漫画作品进行欣赏。随着《爸爸回来了》《散市》《瞻瞻的脚踏车》《星期日是妈妈的烦恼日》《昏昏灯火话平生》《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漫画作品的逐一出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了丰子恺漫画作品中的趣味,并顺势由漫画作品的趣味关联文章阅读中的趣味,将教学内容由“画”转到“文”中。

【按:从画品,到文风,在研读风趣幽默的语言之前,先欣赏风趣幽默的漫画。更巧的是,漫画的作者是丰子恺,本文的作者,也是丰子恺。丰子恺先生的幽默风趣之道,大约是一以贯之的。】

3.抓关键词,把握核心观点(对焦课后习题一)

明确本课的任务是读懂文中的乐趣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从通过关键语句快速把握长文章内容的角度聚焦课文第1段,在指导学生朗读好四字词语多的句子的同时,提取并板书关键词“长处”“短处”以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按:这是朱老师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带着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关键信息的提取而提纲挈领地对本课教学线索的一次总的梳理与定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4.关注长短,把握全文梗概(对焦课后习题一)

抓住关键语句,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之后,教师先请学生以第2段为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确定并板书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最肯吃苦”和“形状不美”之后,自读课文其余部分,概括并批注其余几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学生完成自学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形成板书表格(见表1),最后再让学生借助板书,简述五指的长处和短处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还特别引导学生以“先总起,再分述”和“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提升发言的质量。

5.聚焦“大拇指”,探究课文写法(对焦课后习题二)

借助板书,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之后,教师简单让学生以同学简述的课文梗概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借助板书关键词的讲述既不幽默,也不风趣,更不具体,顺势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写法的角度读懂作者是如何将文章写得幽默、风趣、具体的:

首先,教师请学生自读课文第2段之后,依据自学体验,简单交流对大拇指的印象。学生从“可怜”“伤心”“忠厚老实、能吃苦”“老黄牛”“也能得到报答,如手套中大拇指独居一室”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

【按:与开课揭题时一样,朱老师先让学生基于自学而自主发言,交流初读感受,再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教给学生以若干阅读的方法,带着学生积累阅读的体验,让学生的进步看得见。另:一生发言中提到大拇指在冬天的手套中得到优待,独居一室,与黄吉鸿老师对《手指》的文本解读不谋而合。所以,丰子恺在本文中所写的大拇指“不讨巧”的若干事例,似乎确实有为了写作的需要而刻意夸大的嫌疑。】

接着,教师就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对“既然课文第2段开头的前三句话已经写清了大拇指最肯吃苦而形状不美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段话的后面写上那么多的内容”进行思考。抛出问题后,教师先出示“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等部分语句,在齐读、以诗行形式师生合作朗读等方式完成对这部分语句的充分朗读,尤其是在师生合作时由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幽默”之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这部分文字中的关键词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从“扶住、抵住、按住”等动词、从反复出现的“叫他……”、从拟人化、排比式的修辞手法等细节中,发现了作者正是通过“描述细节”的方式来表现大拇指的特点的。

【按:对于文中描写大拇指最肯吃苦是反复写到的“……叫他……”,我以为,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增添课堂的乐趣。那便是,在教学时,让学生从班级里选出一个最肯吃苦的同学,然后,将文中所有的“……叫他……”替换为“……叫XXX……”,如此反复朗读,应该能让学生绝倒。】

随后,教师进一步出示“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部分语句,学生朗读后,教师以做“招呼”的动作、现场给学生“搔痒”及握手感谢等方式,幽默地还原了语句中所描写的情状,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

最后,教师又将课文第2段的语句一分为三,分别标为不同颜色的字体,引导学生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还运用了“对照比较”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

【按:对于课后习题二中提到的“课文的语言很风趣”,我以为,还可以在带着学生研读完所有手指的长处与短处之后(学完某一手指的相关语段之后也可),让学生联系课堂最开始的时候所欣赏的丰子恺幽默风趣的漫画作品,说说“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就像在欣赏丰子恺的漫画”“文中哪些语言给了你漫画一样的感觉”,如此,对于丰子恺漫画的欣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也更符合课后习题二所引用的“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这句话的风格,整堂课的教学似更严密。】

6.基于写法研读,感受作者好恶

完成对课文第2段的写法解读之后,教师以课文“先写大拇指形状不美,再写大拇指最肯吃苦,接着又写大拇指呆呆的”的行文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否喜欢大拇指。学生依据对第2段的内容感知、写最肯吃苦部分所占篇幅的长短等判断作者是喜欢大拇指的。

【按:课文《手指》的最后一段写到:“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对于文中此处所写的“却无爱憎在其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研读作者对五指的好恶时,是应该紧扣文本,从作者“一正一反”地交替着描写五指的长处与短处的特殊写法中,将之定义为作者对五指中的任何一根都“没有爱憎”,全都是客观看待——既为其长处而赞叹,又为其不足而惋惜,还是从五指的全体的角度,确定此处的“没有爱憎在其中”指的应该是作者对五指没有偏爱,都很喜爱?如果从写法的角度,我似乎更倾向于作者对任何一根手指都没有偏爱,只是客观地看到它们的长处与短处,但从丰子恺作为弘一法师的弟子,从丰子恺的佛教徒身份,则似乎引导学生感受丰子恺对五指所代表芸芸众生中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很喜爱,似乎才更妥当。另:在带着学生研读作者对手指的好恶时,不妨让学生梳理作者对大拇指“先抑——再扬——再抑”的线索,以此感受作者“正反交替”的写法,对学生判断作者对于手指的好恶或许有用。其他手指相关语段的学习,也可以如此操作。如此,则学生对于作者对手指的好恶的判断,更有依据,对于文章写法的领悟,也能更深一层。】

7.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拇指形象(对焦课后习题三)

课到最后,学生齐读第2段,并依据对大拇指形象的认知,联系生活实际,找到了生活中的农民、工人、清洁工等“大拇指”一样的存在后,便就结束了本课内容的学习。

8.读写迁移,预告后续学习内容(对焦课后小练笔)

结课之后,教师从“读”和“写”两方面为学生预留了课后作业,一是从描述细节、对照比较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的角度研读课文其余部分内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其余手指的特点的,二是准备在学完课文之后,迁移写法,用幽默的语言写一写五官。

【按:我自己在家常课上引导学生围绕五官的特点完成小练笔时,忽略了对于“幽默的语言”的腔调,在此替自己记一大过。同样,在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漫画的启示”时,语言是否幽默,似乎也当成为其中的一项评价标准。在此替自己再记一大过。】

二、观课有感

这是一堂带有朱老师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课,很好地体现了朱老师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设计感、教学观和文人味的追求。

1.转化课后习题以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感

朱老师的课堂,大道至简。“简”从何来?从教师深度的文本解读能力与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中来。他总是以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为出发点,将课后习题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的同时,却又总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将相关习题进行适度的改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朱老师在这堂课上将课后习题一围绕“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展开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的设计转化为“对五根手指的长处与短处进行梳理”的设计,从对五指的作用的解读到对五指的长处与短处的把握,毫厘之间,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方向,瞬间明朗。又如,课后习题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朱老师在教学时,则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比较阅读、教师表演感知等方式,从写法的角度读懂作者如何通过“描述细节”“对照比较”等方法将课文写得幽默、风趣、具体,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很风趣”的体会有了更多可以感知得到的阅读体验。

2.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性的教学观

朱老师的课堂,为儿童学习语言搭设了拾级而上的阶梯,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儿童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果子”。其一,朱老师总是让学生依照“先整体,再局部”“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例如,开课伊始,朱老师在揭题之后,先让学生自主交流预习时对课文的印象,再展开后续环节的教学。在对课文第2段的写法进行探究之前,也先让学生基于自读感受,畅谈对大拇指的印象之后,再由初步的印象深入到写法的研读中去。其二,朱老师紧扣单元主题,以饶有趣味的教学,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语言的趣味。例如,开课揭题之后的作者介绍,朱老师不仅通过丰子恺生前所拍的一张肩头立着一只小猫的工作照来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带着学生浏览了多幅作者的漫画作品,在对漫画中的趣味的解读中,为读懂课文语言的趣味做好铺垫。不仅如此,朱老师还将自己转化为读懂课文语言之趣味的又一媒介,在和学生合作朗读大拇指最肯吃苦的片段时,在师生互动中做动作表现大拇指的不够讨巧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读懂课文语言之趣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三,朱老师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始终让学生沿着一条从易到难的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例如,在感受丰子恺漫画中的趣味时,教师先出示了《爸爸回来了》《散市》等充满儿童趣味的漫画作品,到最后才渐次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依据古诗意境所画的风雅之作展示出来。又如,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时,朱老师先以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为例,教给学生以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再让学生“带着方法”自主操练。在引导学生逐层读懂作家如何将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写得幽默风趣又具体时,朱老师在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之后,先引导学生读懂大拇指最肯吃苦与并不讨巧等部分的描写,再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将课文第2段内容一分为三,引导学生读出深层的写法奥秘。

3.体现教师个体极高人文素养的文人味

朱老师的课堂,教的不仅仅是教材里的课文,教师举手投足间所展露出来的文化素养和文人气质,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在师生双方合作着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止一篇课文的读法与写法,还有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个体身上所散发的文人味对学生学习语文、以及通过学习语文而成为更好的人的向往的熏陶感染。例如,课前暖场环节,朱老师依据自身的特长和学生课前背诵古诗的开场仪式,用上海方言吟诵一首杜牧的《江南春》,作为师生之间诗词往来的见面礼。在教师摇头晃脑的平长仄短间,学生眼里写满了对教师的崇敬。又如,在简介作者丰子恺时,教师不仅娓娓讲述了关于丰子恺的基本信息,还向学生展示了教师自己亲访丰子恺故居时所拍摄的几张照片,让学生、教师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瞬间缩短。再如,课到最后,教师不仅鼓励学生课后完成描写五官特点的小练笔之后通过网络传给老师,还赠送了一本教师自著的“幽默风趣”的一册小书《小猫布丁》作为本次公开课上师生缘分的纪念留念之物,整堂课结束后,朱老师还抓紧时间迅速和上课的学生及带班老师在台前合影留念。当朱老师站在人群中间,和该班师生一起在镜头定格微笑的瞬间,教师作为一个有情有义有文化的人的形象,就这样在学生心中扎根。

2024/6/16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