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第14课《穷人》是小说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是大文豪托尔斯泰所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这是一个温暖人心、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写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去探望邻居西蒙并发现邻居病死、留下两名孤儿之后,不假思索地将邻居的两名孤儿带回家中,忐忑地等待丈夫归来。最后,忙碌一天的渔夫虽然空手而归,却在得知邻居死讯的第一时间和妻子一样,做出了抱养孤儿的决定。课文不仅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与对话描写,为我们刻画了贫穷而善良的人物形象,还将人物不仅贫穷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品质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使整篇小说不因故事的简单而失去品赏的价值。
对于这篇课文,编者通过如下的课后助学系统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提示:
课后习题一从“速读课文,把握梗概”的角度提示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迅速把握小说内容。对此,我准备在开课揭题之后便请学生速读课文,随后自主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由教师带学生随机小结并板书课文主要情节的关键词。
课后习题二提示我们关注课文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从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中感受人物形象。对此,我以为,文中这些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既可以读出人物处境的艰难、家庭情况的贫穷,也能结合相关情节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富有”。因为,对于直接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等部分句子的研读,可由“穷”与“不穷”两个主题的统摄而分摊到两课时教学中去完成。
课后习题三提示我们通过对诸如“(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的关注,感受潜藏在环境描写中的对于人物内心“并不贫穷”的暗示。对此,我以为,在研读出环境描写对于穷人之“富有”的暗示作用之前,依然可以如课后习题二那样,先读出环境描写中的“穷”,再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对“不穷”的解读中去,让学生体会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由“浅”入“深”、从“简”到“奢”的收获过程。
课后小练笔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对桑娜和渔夫商量抱养孩子之前纷纷沉默时的心理活动的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对于这个小练笔,我的处理方式也如上所述,先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出桑娜的穷人心理,再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补上“穷人不穷”的心理描写,让愈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练笔成果中也有所体现。
至于课后资料袋中的作者简介,我准备将之放到学完课文之后去阅读。在通过课文对作家的文学艺术水平有了一定直观认知的基础上,让资料袋中的作家简介更有效地成为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一个作家的阶梯。
在教学时,我准备结合课后习题,紧扣课题“穷人”,延续《桥》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情节和环境如何塑造人物来品读小说的方式来完成对两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第一课时,聚焦穷人的“穷”,从情节和环境描写的角度抓住细节,感受渔夫及西蒙一家的“穷”;第二课时,聚焦穷人的“富有”,依然从情节和环境描写的角度抓住细节,感受渔夫及西蒙一家在内心上的“不穷”。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简介作者,由《桥》的学习体验聚焦小说三要素。
提示:情节、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作用。
2.速读小说,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随机板书,梳理情节。
桑娜:盼夫归来——看望邻居——抱回孤儿——收养孤儿。
渔夫:外出打渔——空手而回——听闻死讯——收养孤儿。
3.关注小说情节,聚焦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渔夫一家的贫穷。
提示:分别寻找渔夫和桑娜描写中的贫穷的细节。
4.关注小说环境,聚焦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渔夫一家的贫穷。
5.自读描写西蒙的相关语句,感受西蒙的贫穷。
6.自选语段,朗读分享。
7.聚焦课后小练笔,写出沉默时刻桑娜的心理活动,体现穷人的穷。
1.思考:文中的人物真的是穷人吗?
2.关注小说情节,研读体会渔夫一家并不贫穷的人物描写细节。
3.关注小说环境,研读体会渔夫一家并不贫穷的环境描写细节。
4.自读描写西蒙的相关语句,感受西蒙的“并不贫穷”。
5.自选语段,朗读分享。
6.二次练笔:补写桑娜沉默时的内心世界,在“贫穷”的基础上,写出桑娜内心的“富有”。
7.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之后,简单介绍介绍本文的作者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起五下学过的《跳水》,随后,联系《桥》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梳理出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人物形象的研读,聚焦情节与环境,感受小说艺术的魅力。
解题之后,我结合课后习题一,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穷人”写了什么。学生完成自学之后,合上书本,依据初读印象谈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内容,而我则依据学生的回答,抓住桑娜和渔夫做了什么的前后线索,梳理出简要的情节关键词:桑娜(等待——探望——抱回——收养),渔夫(打鱼——回家——听闻——收养)。
理清小说梗概之后,我由课文的题目“穷人”引导学生聚焦桑娜和渔夫的贫穷,自读课文,关注直接描写人物贫穷的语句,联系相关情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经过一番自学之后,学生从第1段中读出桑娜深夜补破帆、渔夫早出晚未归的贫穷,从第2段读出桑娜沉思中“丈夫不顾惜身体”“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以及桑娜自言自语中的贫穷,从第9段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世界中读出桑娜的贫穷,从渔夫归来后夫妻俩的对话和沉默中继续感受到贫穷。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我随时提示学生,他们是从哪一类的细节描写中读出渔夫一家的贫穷的。当学生谈到对第9段的发现时,我一面引导学生关注到这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一面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是通过一连串特殊的标点符号——省略号——来写出桑娜心中的忐忑的,一面还引导学生用朗读读出桑娜心中的忐忑;当学生谈到渔夫回来后与妻子的对话中所传递出的贫穷信息时,我也请学生通过男女合作朗读的方式,感受他们的贫穷。
联系小说情节,完成对人物正面描写的“贫穷”之研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桥》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请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是否写出了渔夫一家的贫穷。学生很快就从第1段中屋外环境的恶劣、第2段中“古老的钟发哑地敲”的家庭用品的陈旧中感受到渔夫一家的贫穷。
以上的教学,完成了对于“穷”之研读的“教”与“扶”。接下来,我便请学生关注与西蒙有关的描写,从桑娜对西蒙病重无人照料的念叨、从西门一家进门便是床、孩子身上盖着和脚上包着旧衣物以及西蒙家的稻草铺等细节感受到西蒙的贫穷。如此,完成对“穷人之穷”的“放”的教学。
课到最后,由于时间有限,我放弃了课前安排的自主朗读环节(第二课时的朗读教学安排,也因时间紧张而放弃),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导到课后小练笔,让学生联系前后的情节,尝试写出渔夫和桑娜沉默时,桑娜心中的“穷人”心理。
第二课时,我先请学生将第一课时对于桑娜沉默时的“穷人心理”的刻画的小练笔进行了交流。随后,请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是否真的会被人嘲笑他们的贫穷。不少学生立即很警觉地表示不会,毛思晨更是从桑娜和渔夫身上高尚的价值观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本节课的教学,就此拉开序幕。
与第一课时的教学相似,我也是先请学生关注直接描写人物的相关语言并在上节课的学习基础上对之进行重读,抓住关键细节,联系上下文的情节,尝试读出桑娜和渔夫“并不贫穷”的依据,写好批注。学生完成自学之后,我先请学生交流课文中描写了桑娜并不贫穷的细节。学生从第1段“温暖而舒适的家”“地扫得干干净净”等描写中读出了桑娜不因贫穷困苦而放弃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勤劳与能干,从第2段“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的描写中读出桑娜内心的满足,从第3、4段桑娜对西蒙的牵挂与怜悯中读出桑娜虽然身处困境,却不忘关心弱者的善良,从第8段桑娜抱回孩子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读出桑娜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善良,从第9段桑娜宁可冒着被丈夫打一顿也要收养孩子的心理中读出桑娜的善良,从第23段桑娜言语之间对西蒙一家的怜悯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最厉害的是孙翌翔,在我的提示下,他竟然也和朱老师的学生一样,发现了第27段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的“瞧”“啦”中感受到桑拿得知丈夫和自己想的一样后的快乐。
读懂桑娜的“并不贫穷”之后,学生继续交流对渔夫“并不贫穷”的阅读收获。从第1、2段渔夫早出而深夜未归、为了家人冒死出海打鱼中感受到渔夫的勤劳与他对家人的爱,从第24段渔夫急剧变化的表情和话语中“嗯”“哦”等语气词以及反复使用的感叹号的使用,以及话语间“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中对孤儿的细心呵护与领养孤儿的坚决,以及话语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对桑娜的安慰和“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中的焦急,读出了渔夫同妻子桑娜一样的“并不贫穷”,一样的善良。
完成对直接描写人物部分的文字的研读之后,学生开始研读渔夫家的环境描写,从第1段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闪闪发亮”中读出他们“并不贫穷”的生活追求,从第1段“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的反常举动中感受到渔家小屋的温馨。
最后,学生以西蒙的相关文字的研读为“放”,从西蒙死时宁静的面容,从西蒙对孩子细心的呵护与西蒙的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中读出西蒙也同渔夫夫妻俩一样,因为对孩子无限的爱,以及孩子的健康面容中,感受到西蒙生前也“并不贫穷”。
完成对“穷人不穷”的深度研读之后,我请学生重新拿出第一课时时完成的对于桑娜沉默时“贫穷心理”的小练笔,尝试着在“贫穷”之上,用比同颜色的笔,添上桑娜“并不贫穷”的心理描写。学生完成几分钟的练笔之后,将两轮练笔作品合在一起展示,通过特别的标点符号(省略号、感叹号)的使用,通过如渔夫一样坚决的领养、对孤儿关怀备至的语言,完成对对桑娜沉默时既“贫穷”又“富有”的内心世界的呈现。
课到最后,我请学生在阅读“资料袋”之后,简单交流了对托尔斯泰其人其书其文章的看法,有人谈到了自己对托翁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兴趣,有人由苏联作家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能认为自己认识祖国,也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的评语中感受到托尔斯泰人格与作品的双重伟大,还有人从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形象的刻画中感受到托尔斯泰内心的伟大与善良。
就这样,在从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到对一个作家的读书兴趣的培养中,我完成了《穷人》的教学。
2024/10/25
1.第2段:“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古老的钟发哑地敲”,通过渔夫家中所使用的寻常物件,写出了一家人生活的贫穷;“十下,十一下……”,联系前文课文,这是夜间的十下,十一下,以及省略号中的更多下所代表的更晚的时间,可知渔夫深夜未归。
2.第24段:渔夫“皱起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的动作,写出了渔夫心中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对邻家孤儿的牵挂。渔夫话语间“嗯”“哦”等语气词,写出了渔夫说话时心中仍在思索。“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说明渔夫为孤儿们醒来看见母亲病死的惨状而担忧。“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既写出了渔夫对自家贫困生活在领养孤儿后将雪上加霜的担忧,也写出了他对领养邻家孤儿的决心。这段话中的数处感叹号,也写出了渔夫领养孤儿的坚决与坚定。渔夫第24段中反复出现的感叹号,与第9段桑娜心理描写中反复出现的省略号,都是他们为邻家孤儿担忧、内心善良的高尚人格的“言语形式”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