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笔记

文摘   教育   2024-11-04 20:50   浙江  

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六上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编者围绕“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人文导语,选编了《夏天里的成长》《盼》等两篇精读课文和《爸爸的计划》《小站》等两篇略读课文,旨在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在单元习作的练习中能够“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选择一个汉字,选择恰当的材料,完成本次习作。此外,在学完两篇精读课文之后,编者不同安排了一个“交流平台”为学生小结课文写法,还通过围绕“戏迷爷爷”选材和根据指定题目选择事例或选材角度这样的“初试身手”的练习,及时对学生的选材能力进行巩固练习。

从写法借鉴的角度分析本单元选入的四篇课文,则我们可知,梁容若的《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立意,分别从生物、山河大地和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选材来论证观点,是议论说理性散文的范本;《盼》是小说家铁凝的作品,写了“我”从得到新雨衣之后盼望下雨天能够穿雨衣到最终如愿穿上雨衣的童年趣事,在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形象的同时,围绕“我”对于穿新雨衣这件事情的盼望展开叙述,是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范本;习作例文之一的《爸爸的计划》,从人物特点的简要素描到具体事例的罗列,都围绕爸爸爱计划的这一特点进行选材,与“初试身手”中的“戏迷爷爷”均属于人物描写类的习作范本;习作例文之二的《小站》,围绕“小站虽小,作用不小”这一中心,用优美的文字、以欣赏的眼光对“小站”进行了事无巨细的介绍,处处让人感受到“小站虽小,但是很美”,是状物类习作范本。

由上可知,不论是描写类文章,还是叙事性习作,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在教学时,对于文章内容的简要梳理和对初步阅读感受的充分交流,是学生感受课文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感性认知基础,而从选材的角度、组材的方式、描写手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的文本细读,则是对这类文章如何写的技能之认知与提升。入选课文的文章数量显然有限,所涉及的写法的涵盖面也无法面面俱到,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引导学生结构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通过对“看得见的写作手法”所进行的充分分析来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单篇教学设想

(一)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的散文,全文共4段,以总分的结构,先点明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再分别从动植物(生物)、山河大地和人等三个方面,列举具体的事例围绕全文的中心意思进行说明。

从编者所设计的课后习题来看,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在找出中心句的基础上,“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即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篇章结构的视角把握课文选材组材的方式。课后习题二提示学生聚焦课文第2段,在了解第2段写到了哪些动植物的基础上,细读文本,了解这段话“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即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品味课文的语言系结。

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像《夏天里的成长》这样一篇在内容上通俗易懂的课文而言,“写什么”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怎么写”才是本课教学的增量。因此,在教学课文第1到3段时,我们不妨都沿着“先理清课文写到了哪些事物的成长,再聚焦课文如何写出这些事物的成长”的顺序进行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怎么写出万物迅速生长”的研读上,将“语言形式”的探究作为从阅读发现到习作技能的增量的 有效催化剂。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则依据第2到4段各自的特点,第2段重点聚焦对描写动植物生长速度的顺序的深度解读,第3段聚焦作者如何写出没有生命的事物的成长,第5段则重点理解文中引用的农家谚语的含义与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性。

基于以上认知,我拟将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了解单元习作目标,带着明确的“习作目标”学课文。

2.聚焦课后习题一:抓住中心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圈画课文中心句。

(2)再读课文,提炼每一段话的中心意思,说说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提示: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的生长、人的成长。

3.聚焦课后习题二:研读第2段,了解课文如何体现第2段的中心意思。

(1)自读第2段,圈画关键信息,说说第2段写到了哪些事物的迅速生长。

(2)选择其一,自主交流阅读感受:为什么说这些事物在迅速生长。

提示:依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时间词,成长情况。

瓜藤、竹林、高粱——一天、一夜——长出几寸;多出半节

水果——昨天、今天、明天——苞蕾、鲜花、果实

白石头、黄泥地——几天不见——长满苔藓、草坪菜畦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妈妈的一半大

(3)发现第2段的写作秘密。

提示:都用时间体现迅速;速度越来越快;……

4.依据第2段的学习体会,仿写练笔。

第二课时

1.回顾旧知。

提示:篇章结构、第2段的写法特色。

2.研读第3段,感受山河大地的生长。

(1)自读第3段,圈画关键信息,梳理第3段写到了哪些事物的迅速生长。

提示:山、地、河、铁轨、柏油路

(2)选择其一,自主交流阅读感受:为什么说这些事物在迅速生长。

山——一天一天——变丰满

地——一天一天——高起来

河——一天一天——变宽变深

铁轨——填满缝隙

柏油路——高起来

(3)说说你对山河大地的生长的理解。

(4)交流对山河大地的生长的写法理解。

3.研读第4段,感受人的生长。

(1)自读课文,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人在迅速生长。

(2)说说对农谚的理解以及农谚和人的生长有什么关系;具有这样的成长特点的人,该怎么做才对?

4.课文“动植物——山河大地——人”的写作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二)第17课《盼》

因为是小说家铁凝的作品,我总是愿意将《盼》当做一篇儿童小说来读。可问题目便是整篇文章的中心——盼,“我”对于下雨天穿新雨衣出门的盼。整个故事从蕾蕾得到一件淡绿色的透明新雨衣开始,由蕾蕾对新雨衣的喜爱,延伸出蕾蕾对于雨天穿新雨衣出门的期盼。蕾蕾经过“得到雨衣,盼变天——天气变化,盼出门——不能出门,盼雨停——雨停之后,盼下雨”的一系列漫长等待之后,终于在一个上学的早晨,迎来了心心念念的雨,也穿上了心心念念的新雨衣。围绕着蕾蕾自始至终的对于雨天穿新雨衣的盼,整个故事的发展都笼罩在蕾蕾的期待情绪中,上下学路上的天气变化、刮风下雨的一点点小小征兆、千方百计找借口出门的焦躁不安、希望预留一点雨水等她上学的默默祈祷……在在都是盼的内隐与外显。

由此,本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也便在课后习题的提示下得以基本确定:首先,自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的梳理,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基本把握和情节发展线索的基本理清,将“得了雨衣,盼变天——遇上变天,盼出门——出门受阻,盼雨停——雨停之后,盼下雨”的情节线索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作为后续环节逐层研读课文的基础;随后,依据上一环节梳理的情节线索,围绕作者如何写出“盼”来逐层研读课文,读懂小说家如何通过特别的遣词造句写出“盼”来对课文展开深度研读,从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感受“我”的“盼”,随机板书“我”的心理变化,丰富板书。

基于以上认知,我拟将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简介作者。

2.聚焦课后习题一: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提示:得了雨衣,盼变天——遇上变天,盼出门——出门受阻,盼雨停——雨停之后,盼下雨。

3.聚焦第3段,感受“我”对变天的“盼”。

(1)自读第3段,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我”的“盼”。

(2)研读细节,解读作者如何写出“盼”。

提示:“可是”中的失望、反复描写“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的焦急、心理描写中的急切。

(3)梳理心情变化的线索。

提示:喜悦——焦急。

第二课时

4.研读“遇上变天,盼出门”(第4到15段)。

(1)自读第4到15段,圈画关键词句,感受“我”的“盼”。

(2)再读第4到15段,解读作者如何写出“我”的“盼”。

(3)选择喜欢的片段,朗读。

(4)梳理心情变化线索。

提示:欣喜——焦急——失落。

5.研读“出门受阻,盼雨停”(第16段)。

(1)自读第16段,感受“我”的“盼”。

(2)再读第16段,解读作者如何写出“我”的“盼”。

(3)梳理心情变化线索。

提示:担忧。

6.研读“雨停之后,盼下雨”(第17到18段)。

(1)自读第17到18段,感受“我”的“盼”。

(2)再读第17到18段,解读作者如何写出“盼”。

(3)梳理心情变化线索。

提示:难过——欢喜——快乐。

7.自读课文结尾,思考结尾处如何描写“我”的“盼”。

提示:对妈妈的表现、“我”的正面描写。

8.写法回顾:故事类文章中,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

提示:心情变化、环境描写、侧面人物烘托、特别的用词体现心情。

2024/9/17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