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课文17《盼》教学叙事(2024)

文摘   教育   2024-11-06 20:18   浙江  
一、教材简析

统编六上第17课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在文体上,它与作为散文的《夏天里的成长》有所不同,这是作家铁凝所写的一篇小说。课文围绕小女生蕾蕾盼望穿雨衣的心理,沿着“有一天——有一天——吃过晚饭——第二天早上”的时间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环境描写,写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故事。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离得很近,富有文学味的语言又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时,我以为,只需沿着课文中的时间线索,围绕蕾蕾盼望穿雨衣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逐层完成对课文语言细节的品鉴,便就算数。

课后两道习题的指向各有侧重:

课后习题一指向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于主人公蕾蕾的“盼”的表现的初步感知,旨在整体感受课文的中心意思。对于本道习题,我以为,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自主交流初读印象的基础上,沿着时间线索,在诸如“有了雨衣,盼变天”这样的范例参照下,完成对课文情节的梳理。

课后习题二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得比较具体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品味,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盼”。对于本道习题,我以为,除了“变天之后,盼出门”(课文第二部分)之外,值得品咂的语言细节遍布课文的角角落落。因此,在教学时,不妨沿着课文的时间线索围绕核心问题“盼”设计“教——扶——放”的文学阅读环节,让学生对课文中极具文学表现力的语言进行逐层的品鉴,以此提升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知,最终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简介作者,点明文体,结合语文要素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盼”的描写。

3.梳理梗概。

(1)发现课文的时间线索,找到时间词。

提示:有一天——有一天——吃过晚饭——第二天早晨。

(2)以“有了雨衣,盼变天”为例,自主概括小标题,梳理情节。

4.以“有了雨衣,盼变天”为“教”,感受“盼”。

(1)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2)自主交流,感受“盼”。

(3)选择朗读,表现“盼”。

第二课时

5.以“变天之后,盼出门”为“扶”,感受“盼”。

(1)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2)自主交流,感受“盼”。

(3)选择朗读,表现“盼”。

6.以“不能出门,盼雨停”和“出门下雨,穿雨衣”为“放”,感受“盼”。

(1)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2)自主交流,感受“盼”。

(3)选择朗读,表现“盼”。

7.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盼”。

提示: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以及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

二、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之后,我先从“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角度简要回顾了《夏天里的成长》的文体特点和写法特色,接着,简介作者之后,点明课文时作家铁凝所写的小说,进而顺势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体验小说这样的故事类文本可以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

因早读课的时候已经组织学生预习过课文,因此,课上,我直接跳过“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盼’的情节”的环节,直奔主题而去,揭示课文中的就是写了一个叫蕾蕾的小姑娘在得到一件新雨衣之后迫切想要穿雨衣的事情。接着,我以《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小说为例提示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故事的。学生浏览课文,稍事思考,便就发现了课文中“有一天——有一天——晚饭过后——第二天早晨”的时间线索。

板书时间线索之后,我以“每一部分虽然都写蕾蕾的‘盼’,但具体盼望的内容却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先将第1到3段内容概括为“有了雨衣,盼变天”。接着,学生自主阅读后面三部分内容,参照上面的标题句式,将小标题批注在对应时间点的旁边。学生完成自学之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成果之后,按照四人小组所在的组别派代表领取卡纸和马克笔,将对应组别所分配的小标题书写并汇总到黑板上。最后,通过比较,完成对后面三个时间点的小标题的梳理,在黑板上呈现出一条由时间点和小标题相呼应的情节鱼骨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梗概,也将课文如何沿着时间线索描写“盼”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利用鱼骨图和小标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后,我便带着学生沿着时间线索将课文一分为三,以“有了雨衣,盼变天”为“教”,以“变天之后,盼出门”为“扶”,以“不能出门,盼下雨”和“街上下雨,穿雨衣”为“放”,围绕课文如何描写蕾蕾的“盼”这一核心问题逐层展开文本细读。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收获时,除了依据学生的发言情况随机点明相关语段的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侧面烘托等描写手法之外,当学生交流到每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时,我总是提示学生重点聚焦“我”的心理状态并完成板书,最后,串联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线索,进一步说明“我”如何被对穿雨衣的盼望牵动着童真的心灵。此外,每当学生完成对一部分课文内容的品鉴之后,我都以朗读展示活动收束整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批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用发出声音、绘声绘色的朗读感受课文对于“盼”的生动描写。

最后,学生通过“教——扶——放”的教学完成对课文如何围绕“盼”来写的文本细读,从写法层面上对课文中的各种描写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便请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与“盼”有关的经历,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对于某样事物的“盼”。交流练笔时,学生大多有自主地运用了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方式,写出了自己某一次的“盼”之经历。

附:“盼”之细节的简要备忘

1.“有了雨衣,盼变天”部分(第1~3段)

第1段:从“我立刻都抖开雨衣往身上穿”中感受到“我”的迫不及待,从“我”对雨衣的欣赏中感受到“我”的盼望。

第2段:从“我”穿着雨衣在屋里走来走去而不觉得闷热难受的反常举动和妈妈语言的侧面烘托中,感受到“我”的盼。

第3段:从“我”对好天气以及天气预报的抱怨的心理描写和两个别具匠心的“安安静静”中,感受到“我”因“盼”而生出的焦虑不安。

2.“变天之后,盼出门”部分(第4~15段)

第4段:从“我”在街上对变天后的环境之可爱的“反常描写”和“我”放慢脚步美滋滋地享受雨滴的心理描写以及“我”飞奔回家的动作中,感受到“我”因“盼”而喜悦的心情。

第5到第15段,通过“我”在和妈妈的对话过程中想尽办法找借口出门的有趣举动和“我”无法出门后的沮丧表现中感受到“我”因“盼”而生的焦虑与失落。

3.“不能出门,盼雨停”部分(第16~17段)

第16段:从“我”对雨滴的密切关注与“我”对雨会下完的担忧中感受到“我”因“盼”而生的不安的心情。

第17段:从雨停之后的景色在“我”眼中如此可爱的描画的反常环境描写中,感受到“我”因“盼”而生的欣喜。

4.“街上下雨,穿雨衣”部分(第18~20)

第18段:从“我”对下不下雨的刻意的不关心和“我”在街上下雨后的狂喜表现中感受到“我”因“盼”而生的痛苦与欢欣。

第19、20段:从妈妈的表现和“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的夸张动作中,可见“我”的“盼”早被母亲看在眼里和“我”因“盼”而生的得偿所愿时的欢喜。

2024/11/6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