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课文10《竹节人》教学叙事(2024)

文摘   教育   2024-10-06 09:57   浙江  
一、教材简析

统编六上第10课》《竹节人》是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有趣好玩的内容、轻快雅致的语言描写了十几年前在学生之间流行的玩具竹节人的做法、玩法以及一个和竹节人有关的老师的故事。

首先,作为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散文的《竹节人》和科普文《宇宙生命之谜》、非连续性文本《故宫博物院》一起,构成了有目的阅读的三种不同文体阅读体验的“训练场”,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在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三个任务阅读课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课文作为文学性文本的教学价值,通过朗读、批注阅读、创意表达等方式,为学生在“体会传统玩具给人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等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创造“以文学的方式打开课文”的机会。

其次,作为“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阅读要素(也是阅读策略)的训练场,在完成“阅读提示”中三大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带着一定的目的有目的地阅读课文”的“程序性知识”应当在完成三大任务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体现“变化的阅读任务”与“不变的阅读策略”的辩证统一。

第三,教学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还得保全其作为一篇“普通课文”的“常规待遇”。例如,《竹节人》课文中诸多诸如“咋咋呼呼”“叱咤风云”等注了拼音的难读词语,须得在课上逐一落实。又如,作为一篇武侠作家所创作的充满“武侠味的语言”的散文作品,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在“武侠味的语言”与“作家创作武侠小说的可能性”之间找到关联,以此激发起学生课后阅读作者更多作品、从一篇文章的学习读到大量整本书阅读兴趣。

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之后,出示作者范锡林的简要信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范锡林作为儿童武侠小说作者的特殊身份,并出示网上收集的若干范锡林的小说封面照,以此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也与课到最后从课文中读出“武侠味”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了解作者之后,由范锡林的文学成就谈及他文章里高级而难懂的词汇,进而出示本课生字新词,组织学生认读,一为学生积累语言,二为学生扫清认读障碍,主要是正确认读的障碍:

风靡全班、豁开裂缝、叉腿张胳膊、卡住

金箍棒、窦尔敦、偃月刀、一绺红丝线

叱咤风云、盔甲、攒着观战、咋咋呼呼

注:试教到第三个班级,我才经由学生的提示发现,老教材中的难读词语“叱咤风云”,如今已被改为“剑拔弩张”。

一哄作鸟兽散、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悻悻然

词语认读结束之后,原本打算让学生带着“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的思考自读课文并随机交流之后,便让学生翻开《语文作业本》,借助情节导图梳理课文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则由于学生在词语认读环节花费不少时间,二则学生读后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时,已经涉及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等相关内容,因此,我便直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将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并板书为“做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也玩竹节人”等内容。最后,学生借助板书关键词,梳理了课文主要内容。

内容梳理结束,我请学生关注课文第一页,通过本文与以往精读课文的比较,聚焦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随着学生对“阅读提示”的初步研读,学生了解了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就是通过课文中所给出的三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学习和体验“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的道理。接着,我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提示”中的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给三个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排顺序的方式加深对三个学习任务的印象,并最终将学生的目光引到“任务一”上来。

通过细读任务一,学生发现,在“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任务中,主要包含了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和写竹节人玩法指导两个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我结合任务一设计了基于“有目的地阅读”的“教——扶——放”的教学:

(一)以“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为“教”。学生先联系生活中拼接乐高、使用科学、数学学具袋等的经验,对“制作指南”的几大要素进行思考,确定了撰写制作指南所必须掌握的材料、工具和步骤。接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竹节人制作指南的撰写。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我指名三人上台结合自己撰写的制作指南简述如何制作一个竹节人,对于制作材料和制作工具,稍作核对之后,提示学生关注“锯成寸把长的一截”“钻一对小眼”等关键步骤确定所需准备的工具即可。对于制作步骤,充分比较几位学生的成果之后,发现标明序号、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有效掌握制作步骤。最后,我请发言的同学简要自己完成任务的“流程”,并结合学生的发言,将阅读任务完成的过程概括并板书为“明确目的——聚焦语段——提取信息——完成任务”。

(二)以“撰写竹节人玩法指导”为“扶”。这一次,学生同桌合作,围绕竹节人玩法指导撰写的任务,按照“明确任务——聚焦语段——提取信息——完成任务”的合作流程进行协作学习。完成之后,我同样随机抽取了一组学生的合作成果上台展示。展示成果时,合作学习的两名学生,一生讲述合作过程,一生根据学习成果简述玩法指导。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随着任务完成的推进,对“带着目的阅读并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体认与巩固。

(三)以“撰写竹节人的高级玩法”为“放”。在学生梳理出竹节人的基本玩法之后,我替使学生,刚才发言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只关注了课文第5到8段内容。但是,课文中描写大家怎么玩竹节人的文字,远不止这些段落。因此,第5到8段中所描述的,只能算是“竹节人的一般玩法”。由此,我请学生自读其余部分,完成对竹节人“高级玩法”的撰写工作。原本,此处的学习打算让学生在同桌互学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便径直让学生自主学习,随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随机发言,有次完成了对配一件趁手的兵器、加一个拉风的名号、加几招给力的招式、配一段激烈的背景音乐等“高级玩法”的概括。

课到此处,小结学法之后,第一课时的教学便告一段落。

2024/9/23六零四班借班试教,40分钟之内圆满完成

三、失败的公开课反思

如上的教学过程,今天带着自己班去阶梯教室正式上课时,却不幸遭遇了滑铁卢。

首先,在词语认读环节,学生认读的错误率高得吓人,几乎每一行词语的指名朗读,都存在大面积因为没有关注课文注音而读错的现象,个别词语,如“叱咤风云”“咋咋呼呼”,更是全班性的不知所“错”。

其次,当学生认读词语结束,我让学生就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的话题对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时,由于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张艺瀚是通过朗读片段来谈感受的,这只“出头鸟”一飞出来,就把后面的学生全带偏了。后续站起来交流阅读感受的学生,大多也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了某几段文字中,而不是就“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一个发生在老师和竹节人之间的故事”等主要板块的内容来进行交流。因此,当我引导学生就刚才的自主交流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时,学生的反应也就较之前试教班级的学生迟钝了许多。

第三,在围绕“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展开学习时,一方面,因为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对于乐高拼搭、学具袋使用经验的交流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在撰写时没有按照“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过程”的基本模型来“建构”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在学生自主概括之前,也没有及时借助《语文作业本》的范例,举样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这样的冗长文字简化为“钻一对小眼”的简介表述,导致大量学生在撰写制作指南时一个劲地埋头苦抄原文,非但浪费时间,还给后续的成果讲评增添了额外的障碍。同样的,由于制作指南的任务完成得差强人意,也就导致学生后续撰写玩法指导和升级版玩法时无“法”可依,陷入一片混乱当中。而这,也是本课教学严重拖堂的主要原因。

第四,在“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的成果交流过程中,我盲目听取了抱团小组给的修改建议,将“借助制作指南讲述如何制作竹节人”和“回顾任务完成流程”的顺序进行了颠倒,导致学生先听“方法反思”,再听“制作指南”,严重影响了后续对“制作指南”的修改提升和对“完成方法”的总结。其实,昨天在604班试教时,先交流“制作指南”,完成修改之后,再回过头来反思“任务完成的过程”,显然是更符合教学规律的。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听课专家ZCY老师对我整体的课时划分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给予了肯定,但也给出了几点让这堂课更“细腻”的修改建议:

1.在组织学生完成“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的任务时,可以联系五上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让学生了解制作指南的写法。与此同时,也应当适度调取学生拼接乐高的相关经验。

【对此,我以为,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只能作为帮助学生理清制作指南应当包含“材料——工具——步骤”三方面内容的范例,而对于指导学生在课上用“标上序号”“简要概括”等方法迅速完成任务,则还需要通过《语文作业本》范例以及数学、科学学具袋的进一步提示。否则,学生倘若参照《风向袋的制作》中制作步骤部分的写法来写制作指南,一则篇幅定然不短,二则仍然会有直接抄课文的可能。】

2.不妨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以插图作为制作指南的一部分,在相关部分上标上序号,再再插图旁边按照序号有序完成对制作步骤的撰写。

【对此,我以为,课文插图可能只能作为学生从形象上了解竹节人为何物的助学素材,撰写玩具制作指南中所涉及的“逐步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和插图中完整成型的竹节人是无法一一对应得上的。】

3.在完成“竹节人玩法指导”的任务时,可以购买一些竹节人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讲述竹节人的玩法时,以手里的竹节人为道具,边玩边说。

【对此,我以为,这样的教具使用,的确可以让学生童心大动,将“竹节人玩法指导”的任务完成了兴味盎然,不亦乐乎。】

基于以上认识,过段时间再上《竹节人》(已预约603),我准备在如下的环节中进行调整:

1.在“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先以《风向袋的制作》、乐高拼接和学具袋使用经验,了解制作指南所必须具备的材料、工具、步骤等要素,再通过对《风向袋的制作》中步骤撰写字数偏多、不够简洁的聚焦,结合《语文作业本》中“钻一对小眼”的示范,引导学生尽量提取关键信息,步骤概括得简要一些。

2.在交流分享“撰写制作指南”的学习成果时,先请学生借助学习成果讲解如何制作竹节人,再对制作指南进行充分交流评改之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过程”,小结“带着目的阅读”的“操作流程”。

3.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探究竹节人的加强版玩法”环节,应当根据班级学情决定由学生自主完成还是以同桌互学或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不能盲目地将“教——扶——放”的过程与“独学——同桌互学——小组合作”进行机械化的一一对应。无视班级情况所做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徒有形式“花架子”而已。有时候,真的不必为了公开课上的热闹,为了合作而合作。

4.第二课时,在“阅读提示”乃至于“读出武侠味”的学习任务全部完成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将本课所有阅读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一次全面的比较,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阅读提示”中“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这句话的含义。而这,也与课后习题中三位学习伙伴的交流语所构成的话题相对应。

2024/9/24

四、第三次试教补记

国庆前一天,去603班接班重上《竹节人》第一课时,一则重新将“撰写制作指南”交流环节的交流顺序改为“先交流制作指南,再总结完成任务的流程”,二则在撰写玩具制作指南之前,先由学具袋的使用、乐高拼装等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梳理出一份合格的制作指南由工具、材料、步骤等主要部分组成,撰写步骤时力求清晰、简介,不妨以标明序号、简化语言、作图说明等方式提升指南的“可读性”。通过对这两个环节的“回归”与“微调”,整节课的流程基本便就又回到了604班试教时的“流畅感”。虽然学生在讨论制作指南的组成部分时将“工具”遗漏了,但当我请学生上台展示——结合自己自撰写的制作指南介绍竹节人的做法——时,学生立即发现了此前对“工具”的疏忽,或及时补上工具,或将混杂在“材料”中的“工具”分列出来。

2024/10/6

五、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第二课时的教学,围绕“阅读提示”中剩余的两个任务以及通过对课文的文本细读寻找作者创作武侠小说潜力的证据的学习任务展开。三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依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明确任务——聚焦语段——提取信息——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进行。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通过围绕某一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批注式阅读与分享的方式进行。首先,学生明确任务之后,自主阅读,寻找课文中让人感受到人们乐在其中的相关信息。接着,引导学生在批注的基础上以同桌互学、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等方式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对于人们乐在其中的描写,既有“玩竹节人”部分的正面刻画,也有“做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等部分中的侧面描写,一方面,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对于“这种乐趣”的体会方式,除了对于阅读批注的交流分享,朗读展示、情境表演等也是可供参考使用的方式。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一任务的完成,共分两步进行,首先,结合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位学习伙伴语,引导学生通过“起因——经过——结果”迅速梳理并把握这部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回顾五上民间故事单元中习得的创造性复述方法,在转换角色、加上动作表情、发挥想象增添情节等“讲述支架”的支援下,让学生将故事讲好。

第二课时的第三个学习任务,是通过建立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时对于“范锡林是一位儿童武侠小说作者”的重要信息与课文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的关联,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作者在《竹节人》这一散文创作的字里行间,找到其“能够创作儿童武侠小说”的蛛丝马迹,以此引导学生在这一核心任务的推动下,再次浏览全文,细味课文语言,并在“寻找创作潜力之证据”这一有趣的阅读任务的推动下,兴味盎然而又细致入微地读课文,反思作者的语言风格,逆推作者的“创作可能”,最终激发学生由单篇课文《竹节人》的学习,走向对作者范锡林儿童武侠世界的整本书主题阅读的探索之路。

2024/10/6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