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与诗:诗意中国画——纵览大都会中国艺术新展

文摘   文化   2024-02-12 12:22   美国  







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

——徐复观


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除了举办年度常规的贺岁展——“龙年”文物展之外,还推出了一场特别策划的展览“视觉与诗歌:诗意中国画”(Vision and Verse: The Poetry of Chinese Painting)。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中国文化中,诗词与绘画紧密相连,中国文人向来推崇诗画结合,许多画家以古诗为灵感,要么直接描绘名句,要么试图以微妙地方式,在观众的脑海中唤起诗歌的意境。 

延绵近两千年的诗歌传统,兼纳自然、宗教、民俗等题材,足以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参考材料。画家凡是从古诗文中汲取灵感,要么将名家诗文直接转化为图画,要么以隐晦的方式触发观者的联想,诗与画的结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大都会的这次展览,聚焦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影响,展示约90件馆藏绘画、书法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大部分受《诗经》、《唐诗》和佛教”禅学“经典的启发创作而成。这些展出的馆藏珍品,通过展览主题的串联,带领观众在诗的意境中,欣赏中国古代画作。

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名品,如“笔墨精妙”的《琉璃堂人物图》。画作描绘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吟唱的情景。此作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文苑图》后半段内容相同,近年被认为均系南唐周文矩所作或其临摹本。

(传)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及局部 绢本设色 31.4×128.4cm

(传)周文矩《文苑图》绢本设色 37.4×58.5cm


“不学诗,无以言”,《诗经》被视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对我国诗歌发展影响深远,更是启迪了历代绘画,本次展览以《诗经》与绘画的关系开篇,展出多幅南宋画家马和之所绘《诗经图》。

在流传至今的《诗经》画作中,马和之是留存最早的。在他之前,刘褒、卫协、张墨等都画过《诗经》图,但这些作品均已不复存在,马和之将《诗经》意蕴,借以古代绘画的山水、人物、花草、鸟虫等形象表现在画中,成为意蕴深远的诗意图。在其后,马和之的《诗经》画作成为后世画家们争相临摹的经典,这也导致了今天传世的马和之《诗经》画作,真赝难以完全分辨。

(南宋)马和之《诗经豳风图》及局部 绢本水墨 27.8×663.6cm 


中国古代另一部诗集《九歌》也是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和内容之一,文献记录最早以《九歌》为创作题材的画家是李公麟,惜未有作品传世,但众多摹本、仿本却流传至今,后世画家所作 《九歌图》多依李公麟本,以一段书一段画的形式组合而成。


根据《九歌》而创作的作品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逐渐走向成熟,风流人物辈出,陶渊明、兰亭雅集都为后代绘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绘画源泉,也成为展览“视觉与诗歌:诗意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钱贡《兰亭修禊图》局部 纸本水墨 34.3x462.9cm 1607


(明)陸治《种菊图》局部 纸本水墨设色 106.7×27.3cm




唐代诗歌以革新的面目兴盛,而水墨画也从古代绘画里逐渐独立出来,这一时期的绘画,进一步加强与诗歌的关系,画与诗艺术性的关系,通过意匠和笔墨,呈现出高度艺术性。

王维以前的画家,能诗会画的极少,而王维则诗画兼工,他曾作诗“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言其个人理想。诗与画融合于王维一人之身,且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苏轼有言: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王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董其昌《画旨》中更是说:“画中诗,惟摩诘得之,兼工者自古寥寥。”


(元)唐棣《摩诘诗意图》绢本水墨设色 128.9x68.7cm 1323


(明)盛茂晔《唐诗意山水图》(部分) 册页 各28.6x30.5cm



但正式提出诗与画相结合这一问题的人,当为北宋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郭熙在山水画论集《林泉高致》中写道: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

由郭熙之子郭思所撰辑《林泉高致》,记有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记录。郭思还将可画的诗句录了出来,计有4首七绝,12联五七言诗。这些都可说明郭熙已经很有意识地在诗中发现出画的题材。《宣和画谱》卷十一“郭熙”条下,即著录有他的“诗意山水图二”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及局部 纸本水墨 约1080



李公麟又将诗与画的关系,又向前推进一步,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下记有公麟作画,“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画。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之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不关其意。其他种种类此。”

东坡的《韩干画马诗》谓“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东坡此诗之作,本来是为了解决由杜甫《丹青引》中“干惟画肉不画骨,坐使骅骝气雕丧”两句诗所引起许多非难的一件公案。但由他“无形画”“不语诗”的说法,而把诗与画的对极性完全打破了,使两者达到了可以互相换位的程度。

黄庭坚对李公麟作《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更是题诗:“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直言李公麟把胸中的诗,以淡墨把它画了出来,他的画的本质是诗,因此,便把他的画称为“无声诗”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家,不仅在诗里找题材,更诗人写诗的手法作画,借此提高画的意境,在精神上进一步将诗和画融合在一起。



(传)李公麟《白莲社图》绢本水墨



北宋时期,诗画的融合在观念与画作上都已成熟,至徽宗画院录取画家时,“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即以诗为试题。宋徽宗便有了以诗作画的尝试,在南宋的作品中,也偶尔能发现这种情形。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雪诗图”条下记有段善赞画郑谷雪诗诗意的故事。又记有某画家图写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绝句的故事。

然而,画面题诗的风气,实入元而始盛。赵孟頫及“元四家”,乃是此风气中的中坚人物,在此以后,便成为寻常的格式了。

将诗写在画面的空白上,一方面固然是诗画在精神意境上已完成了融合以后,在形式上所应当出现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但同时写在画面空白的诗的位置,实际也是出于意匠经营,故因而得以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以保持艺术形式上的统一。



(南宋)米友仁《云山图》



两千年前的诗歌传统,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灵感与源泉,包括有关自然、宗教、古代仪式和习俗的诗句。 对于本身就是诗人的画家来说,最大的理想之一就是创作出一件将自己原创的作品,集诗歌、书法、绘画之大成,登入”诗书画三绝“的境界,冀以立于前人的肩膀之上而流芳百世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展览“视觉与诗歌:诗意中国画”探讨了中国画家与诗歌互动的方式,在他们的艺术中建立联系并延伸出深层次的意义。展出的90件作品,几乎全部都是大都会博物馆藏品,探讨了图像和诗歌在不同时期相互启发和影响的方式。

显然,从展览策划到展品选择、布置,本次展览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然而,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大都会能以馆藏藏品为基础,策划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主题展览,从别样视觉,管中窥豹,让他者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绘画与传统文化,又有何不可?



(南宋)梁楷《泽畔行吟图》团扇 22.9x24.3cm


(元)倪瓒《秋林野兴图》纸本水墨 1339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及局部 绢本设色


(明)丁云鹏《浔阳送客图》局部





(明)董其昌《山水诗画》册页 32.1x23.2cm



(清)王原祁《辋川图》纸本本水墨设色 35.6x545.5cm




(清)王鑑《仿古山水圖》册页 各25.7x16.5cm 1668



(清)华冠《君子采菊像》纸本设色 1790



关于大都会相关文章,可参见:

霍兰德·科特:在大都会重新爱上中国山水画

朱其:从大都会“重看欧洲绘画”再评中西绘画100年

朱其:美国博物馆和艺术史观的多元格局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敬请关注

「新美学100人」

关于我们

邀请具有独创性、有思想、

有深度的艺术家、设计师、美学家,

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生活美学的观点和看法。


新美学100人
新美学100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