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不是那么有用的换工作建议

文摘   2024-07-02 14:20   广东  

年初的时候换了工作,整个选择的过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建议。 

让我能够有机会更客观、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做决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自己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 但有些时候也别想太多,需要一点上头,用感性辅助自己做出选择。

第一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离职,以及自己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是什么。

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每一个面试官都一定会问你:为什么要换工作? 

而自己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更真实的面对自己,更坦诚的面对他人。

同时,也要想清楚自己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是什么。这些评价指标会影响自己要选哪个方向,在拿到什么多个选择时,也会更好的去评估自己的倾向。 

当然,以上两个问题也都是想顺延的,知道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与之相反的,可能就是你所期待的。

第二步:拿到offer之后怎么选

当做好第一步之后,就去构建自己和下一份工作的最短路径。这个在这篇文章里就不展开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个言,呼声高的话我之后单独写一篇。

此处我想聊一下在拿到offer之后怎么选。

去年这个时候分享过两篇关于offer怎么选的文章,详见三个步骤助我们更高效地向他人请教offer怎么选择?。 

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记录和分析,主要是因为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自己追问的过程,关于自己追求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同时,只有当我们有更清晰的记录之后,在询问周围朋友的建议时,对方才能更快速的给出有用的建议。

第三步:理智的看待周围人给的建议

收集朋友们的建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能不听,但是又不能全听。 

以下是我收到的一些建议:

朋友A:

用数据量化选择的优劣。和雇主聊机会的时候,多问问经营相关的客观指标,例如营收,客单价,利润,帮助你判断这个公司有没有前途。

朋友B:

其实人生的抉择,不像科学,更像是玄学,没有最优解。自己的感觉也很重要,不要过于看重分析和他人的意见,我们的大脑和潜意识,也许才是更高明的那位。

怎样来评价和比较这些机会?一个常见的思路可能是建模,就是先拎出来一些features,比如薪资水平、定位、成长空间、企业前景、壁垒、行业、生态等等,然后通过加权评价优缺点,最终给出来一个结论或者评分。

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有问题的,每个人给出来的features不一样,标准又不一样,而且评价也很难非常定量,看似结构化的评价方式,实际上随机性很强,那么得出的结论的可靠度就存疑,所以建模很简单,但是模型大多都是trash不假。 

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做选择就是很难,“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选择的不确定性天然就大,努力的不确定性却很小。

所以,选择和努力本质上并不适合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因为压根就不在一个dimention里面,i.e.可能压根就不存在一个[Y=X1(选择)-X2(努力)]的计算逻辑。

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性原理反而更有效。比如说,是不是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从本质出发,这个公司提供的是什么服务/产品,客户群体是谁,赚钱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第二、这个公司想让我来干啥;

第三、我去这个公司之后可以干啥(包括在工作中,以及下班后),后两个问题解决的是你的积累、收获和壁垒。

对于薪酬,我是建议不用过多在意,够花就好,因为这个年代,没有人能靠薪酬致富,薪酬就是用来解决生活现金流的工具。

你在岗位中能够收获的认知和积累的资源可能才是未来变现的本钱,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但薪酬没有那么重要,hard skills和soft skills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skills都是可以外包的,而认知是不可以外包的(张一鸣的观点)。

朋友C:

所有的工作都要为自己而做,所以当面对多个选择时,主要考虑哪一个offer,为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帮助最大。 

选择工作的目标是不断思考你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是你这个人,还是你交付的事情,大方向上不需要过度规划,只要不跑偏就可以了。

选择一份工作,就是基于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缺什么,需要通过来补齐什么,目标公司能给你带来什么。 

用成长性、环境和收入这三个指标,结合着人生的三个阶段(25、30、35)去算分。

朋友D:

我自己的选择职业观 95%的时候是考虑个人成长。2b 的方式的问题在于:交易链条太长了,客户没钱 企业就没钱,需求都是在的,容易鬼打墙。 

目前 AI 的 2C 业务虽然还得有好长时间探索,但是机会都是在探索中出现的。大厂的问题 在于没有增长了。以前有增长,这种拉扯之中推进是个能力。你不如到 AI 公司 ,在获客的时候 跟 渠道 拉扯 ,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的确是因为要跟渠道拉扯,所以你要熟悉对手方的逻辑。 

对手方的逻辑 其实就是 大厂的拉长,利益分的足够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部门之间博弈(但是根本原因在于组织庞大后带来的技术与思维落后,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误,是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于创业公司,也会遇到组织能力与管理经验的挑战。但是对于年轻个体,要的是“上手去尝试”的宝贵经验。


另外,我也把自己的疑惑和GPT交流,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给了我一个四平八稳的回复。 

选择进入To 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服务行业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有一些好处和坏处,这取决于个人兴趣、职业目标以及行业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优势和劣势:

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选择to B企业服务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好处:

  1. 学习商业技能:To B企业服务通常要求员工理解商业运作和企业战略。在这个领域工作可以帮助年轻人迅速学到商业相关的技能,如销售、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
  2. 专业发展机会:To B服务可能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因为与企业合作可能需要更深入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 较高薪酬:一些To B企业服务行业可能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专业咨询等领域。
  4. 建立专业网络:通过与其他企业和专业人士互动,年轻人可以建立广泛的专业网络,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可能非常有益。坏处:
  5. 市场波动性:To B服务行业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波动时,可能会面临业务不稳定的情况。
  6. 决策过程较慢:企业决策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这可能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相对于To C(Business-to-Consumer)服务来说,反馈和决策周期可能较长。
  7. 较为复杂的销售过程:To B销售通常涉及复杂的决策者和决策过程,与企业合作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成交易。
  8. 缺乏直接消费者联系:相较于To C行业,To B服务可能较少直接与终端消费者互动,这可能减少对产品或服务最终用户的直接影响。在做决定之前,年轻人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目标以及行业的特点,确保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观的工作方向。

写在最后

我这个的特点就是小心求证,大胆尝试。 

也不是那么冒进,每一次其实都有尽力在认真考虑,希望自己每一个选择都可以不后悔。

任何一个选择都不差,当选择进入之后,就认真沉下心来给公司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的问题有多大,未来的可能性就有多大。希望以上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也期待你的评论留言,一起讨论你最近在转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薄命长辞知己别
他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却离那团火越来越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