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参加工作已经两年了,最近身边有不少朋友陆续开始离职。律所有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但有些流动显然不太正常。
我不建议用离职原因去判断人员流动是否正常,因为这种主观因素无从判断其真实性。谁离职还不编个正经理由了,离职时说自己身体不好,离职后连发一周迪厅通宵的朋友圈。再要不就往对象身上扯,什么对象生病了,对象要回老家了,对象想要我去考公务员了。
正常的人员流动有几个特点:
1. 人员流动发生在正常的时间点
有些节点注定人员流动性会比较强。比如律师过实习期拿证后,比如年限到了但升不上去顾问和合伙人的高年级律师。当然,也不是说正常时间点发生的人员流动都是正常的。有的人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等到拿证后畅快离职,有的人则是一路欢歌笑语等待拿证后进入职业生涯的下一阶段。
2.人员流动后还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总的来说,年轻人和中年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差距很大。很多中年人上班就是走个过场,灵魂还留在家里带娃呢。但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可以占据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面对工作中的困境,年轻人很难像中年人摆烂。你断年轻人出路,他们当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也有一些偏功利的场景,比如合伙人通常会请离职去甲方的手下吃个饭礼送出境,让离职去乙方的手下早点滚蛋。法律这个圈子还是挺旋转门的,今天去做了乙方的人也不是就要做一辈子乙方了。秉持着长期主义的精神,大家还是要体体面面的。
3. 人员流动后有不错的去处
烂par和烂par之间也有不同。有的老板虽然刻薄寡恩,但专业能力在线,还算是拉起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大家虽然不耻其为人,但茶余饭后还是会为其说一句公道话,感叹一下其专业实力,甚至客观地感激他所给予的锻炼机会——虽然过程痛苦,但如果没有这段经历,自己可能也找不到现在这份工作。
最怕跟的是啥啥都不行的烂人,过程中痛苦一点没少,一两年下来也没有任何成长,就像是做了一场噩梦,醒来后除了时间以外一切还停在原点。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量的人快三十岁了还被逼去读博、考公,不是他们多热爱学术与基层治理,实在是没别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