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中心花园是1992年开建的房地产项目,包括高层住宅、写字楼和商铺。1997年,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1000多户居民的钱套在了里面。
地铁中心花园的开发商是个小老板,玩的是“空手道”,其本身资本金不足,完全靠负债造楼。工程建设要花钱,他就用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银行答应贷给他1.64亿元,但要求利息必须是15%,而且放款之初就扣一年利息,即2400多万元,这就是俗称的“砍头债”。他饥不择食,当即答应,从银行拿到了1.4亿元。
这件事性质很明确,就是项目业主骗了百姓、坑了银行。按照惯常思维,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开发商控制住,强制开发商还钱。但现在开发商没有钱,抓了也没用,死扣还是解不开。二是为了社会稳定,政府出钱兜底。但当年市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还不到100亿元,财政本来就吃紧,没钱兜底。再说,政府有钱也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毫无道理。
黄奇帆思考:地铁中心花园位于重庆最好的地段,如果10万平方米的房子能建造好,当时可以卖出4亿多元,是物有所值的。但问题是,开发商东拼西凑的2亿多元,其中一半以上付了各种高利息,现在还拖欠银行贷款本金1.64亿元、拆迁户补偿款和售房返租户购房款1.2亿元、施工单位工程款3000万元,加上1997年以后拖欠的银行利息和老百姓的利息、租金6000多万元,总共是约3.7亿元。同时,要建好房子,后续还得花6000万元。如果有人接手,总计需要投入4.3亿元,而房子卖完大体可以回收4亿多元,基本没的赚,哪有人肯干?
既然现在已是死局,重组的思路就是试图调整原有的资源配置,通过优化结构盘活全局。如前所述,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创造出新的利润空间,才能吸引到接盘的开发商。这个项目中,利益相关方包括:原开发商、银行、老百姓、工程队。都按现有的利益分配,一个都别想活。于是我们看看,可以从谁那里打开局面:
经调查,本项目不存在资金‘跑路’,开发商没有拿银行贷款去炒股、赌博,开发投资量与实物量大体平衡,开发商的资金基本沉淀在项目上了。说明项目不构成刑事案件,单纯是商业风险,不存在什么追缴资金。因此原开发商可以暂时不去管他。
老百姓的钱是首先要保住的,不只是因为他们买房不易。项目停滞的4年里,居民36次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影响恶劣。保住他们,主要还起到一个维稳的作用。工程款也是不能打折的,工程款背后就是工程队,工程队也是老百姓,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还是比买房者经济状况更加不好的农民工。
于是,待宰的大户就只剩下了银行。银行对没有资信能力的小开发商违规放贷,收取过高的利息,这本来就不规范。不过,银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肯定还是要保障对方能收回本金以及合理的利息。在和银行谈判过程中,要说清楚,如果项目不能重组,到时候拍卖烂尾楼所得的款项优先清偿完老百姓和工程队的欠账,银行连本金都收不回。
从银行身上盘剥下来一亿多的债务,这些就转化为了接盘开发商未来的利润。其只需支付2.1亿元就能拿到产权,之后再花6000多万元把房子建好,总成本也不过2.7亿元。而建好的房子出售时,应该可以卖到3亿~4亿元,总体上有利可图。
重组思路定了,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找人接盘。按理说,处理烂尾楼有利可图,如果有民营企业老板愿意挑头,肯定首先让民营企业来做。但当时没人相信烂尾楼里有“黄金”,都认为这是“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就该由国有企业出面承担社会责任。
后来的事情还有一点戏剧性。实际上,城投公司并没有真的掏出2.1亿元现金。清偿老百姓的1亿元,当然是城投公司直接掏腰包。然而,欠银行的8000多万元,由于债务主体变更了,银行对城投公司这个新业主很有信心,不急于马上收回贷款本金,甚至还愿意再借给城投公司几千万元,帮助其把楼建造好,城投公司可以等房屋销售变现以后再还钱给银行。
拖欠建筑施工单位的3000万元工程款,由于施工单位不着急要钱,只要求继续承建工程,这样施工单位最后拿到的钱远不止3000万元。所以,城投公司真正需要立马掏腰包的,就是给老百姓的1亿元。城投公司通过处置这个烂尾楼项目,还赚了一笔钱。最后,这成了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这样一个具体的重组操作,解决了一个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既给市委、市政府分了忧,又指挥国有投资平台救苦救难,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