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的文学符号学定义

文化   文学   2024-10-21 17:28   北京  


 
到了法兰西学院时期,巴尔特更为全面地论述了文学与文学符号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文学符号学的构想,并且,通过这一时期撰写的《就职演讲》、四门课程讲稿和其他文章,他对上述构想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相对于普通符号学,究竟什么是文学符号学呢?和米歇尔·福柯的理解一样,巴尔特心目中的文学符号学不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而是自身就具有文学性质的符号学。他在《中性》里明确表达了这一点:“文学符号学讲席 = (1)文学:细微差异的汇集之地 +(2)符号学:对细微差异的聆听或观看。”

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力量一直被低估了。文学除了具有认知和表现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是符号学意义上的:“它的真正符号学意义上的力量,是玩弄符号而不是摧毁符号,是把符号放进一个止动卡槽和保险插销已经损坏的语言机器装置中,简言之,是在刻板的语言结构内部建立起事物的一种真正的异他性。” 同样是在《就职演讲》里,巴尔特还说过:“我很愿意称作‘符号学’的,是那种有可能——甚至可以预期——对符号进行把玩的操作过程。”

这里所说的“把玩符号”“玩弄符号而不是摧毁符号”“在刻板的语言结构内部建立起事物的一种真正的异他性”,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福柯和巴尔特本人对于文学符号学的构想如出一辙:相对于“研究意义的生产变得稀少和形式化”的普通符号学,文学符号学要探索的却是意义生产变得更为复杂和混乱的领域,而在一切语言实践中,文学的意义生产过程是最复杂、最丰富、最具创新的,它的独特功能、它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不断打乱、中止或悬置符号和意义的固化、僵化倾向,不断创造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新的联系。这种文学特有的意指功能及其实践,在巴尔特的表达术语里被交替称作“细微差异”“移位”“和语言结构耍花招”“玩弄符号”“在刻板的语言结构内部建立起事物的一种真正的异他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学和符号学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文学不断地“潜沉到最为复杂的能指实践之中,迫使符号学去研究细微差异,并使其免于教条化、免于固化、免于将自己当成普遍性话语;另一方面,符号学对文学的能指实践的关注将文学从包围着、挤压着它的群体性言语(大众舆论、自视为真理的理论话语、各种意识形态)中解救了出来”。之所以说解救,是因为巴尔特已经充分意识到:“符号具有跟随、从众性质(suiviste, grégaire),每个符号中都睡着老生常谈这一妖怪,我要说话永远只能在语言结构中拾人牙慧。”

对于文学和文学符号学之间的关系,巴尔特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做出了阐释,这一贯穿了《就职演讲》以及《中性》《长篇小说的准备(一)》《长篇小说的准备(二)》三门课程讲稿的阐释思路,就是对“细微差异”的反复强调。在课程讲稿《中性》里,巴尔特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在他心目中文学与文学符号学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文学符号学教授这个讲席,第一意味着文学,也就是细微差异的药典(codex),第二意味着符号学,也就是对细微差异的聆听与观察。”这个明确的定义值得我们记录下来:文学 = 细微差异;文学符号学 = 对细微差异的聆听与观察。我们还记得,《如何共同生活》和《中性》这部讲稿,都是由一系列的“特征”构成。巴尔特告诉我们,在每个特征(形象例证)的内部,他所关注的既不是解释,也不是定义,而仅仅是进行描述。描述(décrire)等于将一个词语所编织的意义加以拆解(dé-tresser)。“我们要描述、拆解(parfiler)的是什么呢?是细微差异。因为我对形象例证词(les mots-figures)的审视,是希望从中看出细微差异来。”

关于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细微差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巴尔特从感性的、审美的、消解意义固化、消解傲慢和权力的角度做出的解释。在《长篇小说的准备(一)》中,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背景原因:细微差异(及其所代表的个体性)在媒体文明的当代正面临着压制:“个别化的实践……,就是区分细微差别。……细微差别……如今遭到了群体文明神经质的查禁和压抑,可以说媒体文明的定义就是(咄咄逼人地)拒斥细微差异。我曾多次谈到,细微差别是最基本的交流实践,为此我甚至不惜生造出一个词:差异学(diaphoralogie)。” 当巴尔特将细微差异作为文学,亦即能指实践的一个基本特征时,他对何为“风格”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可以将风格定义为细微差别的书写实践(所以风格在今天是遭到歧视的)。”

最后,细微差异对于巴尔特最大的意义或启示,是让他把文学和生命、文学和生活的艺术贯通了:

我在备课中所探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导引(une introduction au vivre),一种人生指南(un guide de vie)。我想遵循细微差异来生活,而最富于细微差异的领域,便是文学。因此我想要的,便是遵循文学所教给我的细微差异来生活。

在《长篇小说的准备(一)》里,巴尔特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

这条细微差别之路……走到尽头会是什么呢?是生命,是生命的感觉,是存在的体验。而我们知道,这种体验如要变得纯粹、强烈、荣耀、完美,就应该在主体身上实现某种虚空。……当语言缄默时,当不再有评论、阐释、意义时,存在就会变得纯粹:心灵因此反而充盈 = 懂得某种虚空。

现在我们就能够充分理解他在《就职演讲》结束时对自己即将开始的课程所寄予的期望:“没有任何的权力,只有少许的知识,少许的明智,再加上尽可能多的滋味。”尽可能多的细微差异、尽可能多的生活滋味:文学以及文学符号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简介:

黄晞耘,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指委法语专业分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和法国文论。出版专著(译著)《重读加缪》《加缪传》《反抗的未来》《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等。主要学术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世界哲学》等刊物,包括《罗兰·巴尔特在“人生的中途”》《论罗兰·巴尔特关于俳句的思考》《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形象的神话》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法国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研究”等。
作者简介:

黄晞耘,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指委法语专业分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和法国文论。出版专著(译著)《重读加缪》《加缪传》《反抗的未来》《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等。主要学术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世界哲学》等刊物,包括《罗兰·巴尔特在“人生的中途”》《论罗兰·巴尔特关于俳句的思考》《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形象的神话》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法国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
黄晞耘著
ISBN 978-7-301-30680-2
定价:62.00元



长按二维码带走这本好书




推荐阅读

边缘人的呼喊与细语——西欧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书号:9787301287774

作者:杜力 著

定价:54元

《日瓦戈医生》叙事特色与语言艺术研究
汪磊 王加兴 著
978-7-301-29868-8
定价:48.00元

北大外文学堂
Better reading,better living!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文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