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穿越战争与时间的漩涡:阿里·巴尼萨德尔与他的黑神话
文摘
2024-11-09 22:09
上海
在
纽约七月的炎炎盛夏中前往艺术家阿里·巴尼萨德尔(Ali Banisadr)位于布鲁克林的工作室,像是在都市的嘈杂中被卷入一场两小时长的奇幻神话电影。推开隐藏在静谧街区中的大门,巴尼萨德尔带领我走入一处整洁而充满天光的空间。蝉鸣声和热浪随着大门合上而瞬间消失。
阿里·巴尼萨德尔工作室内景
环顾四周,在这个颇为宽敞的白色空间中,不可能不留意到的是几个工作台,上面铺满了摊开的画册与书籍、古典大师的画作细节与壁画的剪贴图。目光再往前,于空间最深处的天窗下,我站定在一幅大型画作前。在逾2 x 3米的可观尺幅中,无数的“漩涡”似乎不可避免地将我卷入画面,又仿佛反重力一般被抛入高空,然后在其中遇见与一个个似人似兽的怪异角色。
阿里·巴尼萨德尔工作室内景
当“挣脱”漩涡后,我开始仔细端详这幅画作。与画面所有其他元素相对比,中央顶部边缘升起的一个三角金字塔元素有着异常清晰的线条,成为神秘的图腾。似乎给故事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线索,却又未交代具体的信息。两条线从金字塔的两侧顶部边缘延伸下来,将天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当我回过神,这些画面中的角色又仿佛从画布中走出来,径直走到工作室的角落,化身成一座座黏土捏成的小型雕塑。
阿里·巴尼萨德尔,《
占卜师》,2024,亚麻布面油画,219.2×338.5 cm,摄影:Genevieve Hanso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张有着黑神话和寓言气质的作品被艺术家命名为《占卜师》。11月6日开始,它将作为同名展览的一部分亮相于贝浩登的上海空间。这也是阿里·巴尼萨德尔于亚洲的首次个展。
阿里·巴尼萨德尔,“占卜师”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布满尘土的伊朗童年
1976年,阿里·巴尼萨德尔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一直在此居住到12岁,后与家人一道前往美国生活。他的童年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并行,无论是视觉、听觉或者心理,他的记忆都是废墟与嘈杂的交织。“一方面,我周围环境充斥着由革命与战争造成的混乱,”巴尼萨德尔回忆道,“身处一个大家庭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这件事的不同观点。”幼年的他就已经不断接收人们分享对战争与冲突的看法。
“而另一方面,我依然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我开始绘画的原因。”哪怕时至今日,巴尼萨德尔都认为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都无法真正理解战争及其根源。艺术,从他的幼时起就成为一种处理那些“庞大和抽象外界”的方式。
阿里·巴尼萨德尔,摄影:Mengqi Ba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2岁以前的视觉记忆如布满尘土的废墟停留在巴尼萨德尔的脑中。他随时能从这些片段中拾起“破坏与不安全”,但是也会捕捉到与家人相依的温暖片段。艺术家脑中存放着曾经目睹的破碎现场:一座曾经屹立的建筑某天只剩下半边,抑或是学校操场上被砸出的巨大弹坑,巴尼萨德尔总有内心的本能,“想要去修复破碎的事物”。这样的冲动后来总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出现在他的思维里,后来则出现在画布上。
巴尼萨德尔会将自己的绘画想象成古今元素相遇和互动的场域,而他就是其中那双调度的“大手”,让这些想象得以显现,对话可以展开。他形容这是一种“时间的崩溃”:“一种线性的消解,未来和古代同时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我试图去扭曲时间本身。”
阿里·巴尼萨德尔,
《
时间的崩塌》,2024,亚麻布面油画,124.6×155 cm,摄影:Genevieve Hanso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巴尼萨德尔会对他向来关注的现实投入研究,“仿佛历史在向我招手,而研究工作是我创造力的燃料。”这个听上去庞大的任务让他乐此不疲,他形容自己回溯历史的方式是“螺旋式”的,这个过程帮助他理解兴趣相关的隐喻、图像和视觉叙事,为作品提供了象征和视觉元素。“它们就像未完成的史诗一般,存在我的作品中。”随后,这位画家会让观众们在未完成的故事中,继续去完成属于自身的叙事。
空间与细节
当访问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工作室时,人们往往会意识到亲眼观看的重要性。巴尼萨德尔的绘画也是如此。方寸之间的画面往往需要更多的延展和细节聚焦,才能仔细辨认精密的笔触和奇异的生物。只有置身于作品前,才能感受到这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扑面而来,以及其中更明显、更湍急的“气流”:宏大的史诗画面中同时并行着无数的“画中画”。
阿里·巴尼萨德尔,“占卜师”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
包梦琪,图片提供:
艺术家与贝浩登
搬入更宽敞的工作室,空间的富裕对作品也产生了改变,纵深的距离使得巴尼萨德尔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审视,于是近作中也有了新的构图手法——比起早期作品更加复杂,不再是前景与背景的简单景观——而是一种类似立体主义的方式。他试图创造模糊的空间,让观者产生迷失感,就像遁入丰富而未知的舞台,钻入画的世界中探索。
在另一幅画作《镜像世界》中,肉眼能揭示许多精妙的细节。这件作品的绘制似乎自然而然,只是由艺术家进行执笔和推动,巴尼萨德尔并未刻意计划展开的过程,他在实践中忽然“看”到镜像的存在,于是将这样的视觉融入作品内。画中的人物并未直接面对观众,而观众仅能从反射中看到他们的面孔。一个场景中,一位画家持着镜子,而在另一个场景中,一位画家正在描绘“命运之轮”的符号。也许艺术家将自己也嵌入了这样的故事?
阿里·巴尼萨德尔,
《镜像世界》,亚麻布面油画,193
×248.9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巴尼萨德尔在创作时阅读的一本名为《镜像世界》的书让他产生了不少共鸣,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个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时代,这个主题“常常以一种干预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巴尼萨德尔说,“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呈现出精心策划的自我,但我们很少看到他们的真实面貌。”
他说,当人们尝试回忆时,回忆却总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一部分存在,而一部分难以捉摸”。也正因为要努力去“忠于自己的记忆”,巴尼萨德尔将运动的笔触作为自身创作的核心。他试图捕捉动态的本质,并通过有意的方向和动作引导观众的视线。
阿里·巴尼萨德尔,
《
地下世界4》,2024,亚麻布面油画,45.9×38.4 cm,摄影:Genevieve Hanso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巴尼萨德尔受到波斯细密画以及中日传统艺术的影响,其中“泛灵论”的概念让他尤其着迷。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岩石、河流、动物、植被与人类一样,都被赋予了同样的重要性。这是区别于西方绘画以“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传统,这让巴尼萨德尔决定,不设定单一焦点,而是采取一种更为整体的方式,让所有元素平等地讲述故事。
阿里·巴尼萨德尔
工作室内景
“J”人艺术家的自我修养
抵达美国之后,巴尼萨德尔在大学攻读心理学,后来开始加入西海岸的湾区涂鸦社群,并最终来到纽约,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学士与硕士学位。现年48岁的他是目前国际当代艺术界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在近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与数家蓝筹画廊合作举办重要个展。
阿里·巴尼萨德尔,“占卜师”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
包梦琪,图片提供:
艺术家与贝浩登
而他至今没有任何助手,总是以一种放慢的节奏和勤勉的方式去创作作品。通常,他会耗费一年时间准备一场展览。他形容这些汇聚在个展里的画作,每一件都充满着在工作室中发生的对话、记忆和经历。
起笔前,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研究中,这样的研究对他的艺术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用当下流行的话来形容,他是一个“J”人艺术家——他会为研究和阅读创建“集群”,不停思考并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探索就是燃料。“往往在需要表达之前,我总是充满了想法。我希望我的作品是真诚而有意义的。”
阿里·巴尼萨德尔
工作室内景
到访工作室的人很难忽视他作为“研究基地”的工作台——上面铺开的内容会根据正在创作的作品而演变。巴尼萨德尔将许多历史绘画进行放大和解构,以理解构图和形式的要素,这个过程最终被整合到自己的作品中。访问当天,他的桌上放着乌切洛、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戈雅、布勒格尔、委拉斯凯兹、歌川广重、塞尚等作品。作为一个有着“联觉”的高感官艺术家,阅读、外部世界和自己进行中的创作都会对巴尼萨德尔产生影响。
阿里·巴尼萨德尔
工作室内景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次只专注于一幅画的原因——我从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他对我说,他的起笔不是从草图开始的,反而有着他形容为“抽象的、表演性的、充满能量的”初始。随着与画布的互动,某些元素开始与他产生对话,“作品好像在慢慢揭示,给我分享它的故事”。
阿里·巴尼萨德尔,
《
奇迹之境》,2024,亚麻布面油画,219.2×338.5 cm,摄影:Genevieve Hanso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如此“自我揭示”的过程就像写作小说的作者正在搭建庞杂的框架,让角色和情节徐徐铺开。巴尼萨德尔肯定了这样的类比,他提及自己的灵感也会来自文学,比如卡尔维诺、艾柯、博尔赫斯、但丁、奥威尔等等。“一个角色通常会决定故事的发展方向。而我喜欢让事物有机地展开,让它们找到自己的道路。这是意图和发现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巴尼萨德尔对我说,每一天在踏入工作室时,他会感到“一幅画也有着自己的声音和欲望。然后我可以试着逐渐看清,它究竟想变成什么样子”。
文丨
Cathy Fan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9201&idx=1&sn=98f33d6fa57eec8c4911149e79127bfa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穿越战争与时间的漩涡:阿里·巴尼萨德尔与他的黑神话
金雨:消解内卷的浮游乐园
我们逛了两天ART021,发现了这些“新蓝筹”艺术家
请查收这份西岸“十万以下”的收藏指南
独家专访丨上双首位女策展人问: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她”系列丨李爽:被遗落在月球之后
8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还值得关注吗?
去杭州,“荡一圈”野生而年轻的当代艺术社群
李易纹:在绘画里折叠时间
一份光州双年展收藏指南:哪六位艺术家值得留意?
一个年轻策展人的自白:从机会主义者成为长期主义者
从“大数据”看亚洲艺术市场:谁是亚洲最强者?
这位大地艺术先驱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台湾艺术市场:可以靠原住民与新媒体“弯道超车”吗?
每到午夜,时代广场就飘起一朵朵中式祥云
陈栋帆的“怒火”:绘画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沉思和激情”专栏|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必须懂得沉默
“艺术特种兵”特辑:一片叫好声中, 巴黎做对了什么?
对话巴黎巴塞尔总监:如何做一个进入新时代的艺博会?
大皇宫的“温室效应”:巴黎市场惹人爱?
七问艺术家丨刘健:尼采给了我激进探索的意志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一个佛山古墟,是否为艺术家提供了新选项?
巴黎竞争下的弗里兹伦敦:销售必然缓慢,但新人依然辈出
一位华裔画廊主的自述:不能责怪年轻的中国市场
揭密历史:黄金为何让克里姆特痴迷一生?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艺术探星③丨六位正在快速崛起的亚洲画家
被忽视30年的华裔艺术家李玉冰是谁?
“下沉”还是“破局”?苏富比香港的“新零售”思路是否奏效
“不要当作投资”: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艺术收藏?
不止于复制和记录,摄影的“真正灵魂”是什么?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下):转变赛道的ta们
澳门,下一个亚洲艺术之都?
当时间在画布上流动: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绘画的两个“正面”
徐渠:被伤害的……与不动的信物
七问画廊主丨“撑下去”:在纽约支持亚裔艺术家的困境与破圈
黄宇兴:“当代”与“传统”DNA双螺旋式的相互纠缠
拍卖行在市场低谷的秘诀?与人的关系比拍品更重要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上):留在“策展赛道”的ta们
中国艺术品拍卖额骤降49%!究竟怎么回事?
市场“史无前例的糟糕”,参与者们如何应对?(下)
不信则无:资本流动情境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正处于巨变中,如何驾驭变革的浪潮?(上)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重磅!MoMA馆长即将离任,未来谁将接棒?
杨鉴谈“蒲英玮:新世纪百科”的灼热之旅
一位画廊主口述:不被淹没的画廊,与高学历艺术家
拉里·皮特曼:当一位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
我从哪里来:一出主体的戏剧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