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文摘
2024-10-12 14:50
江西
在
日本森美术馆的回顾展总计吸引66万人前去观看,达成美术馆史上第二受欢迎的展览和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个展的纪录;在中国的个展也场场掀起热潮,每日数万观众到访……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几乎是展览爆火的代名词,其大型装置也常常成为观众打卡的地标。
2020年盐田千春在其工作室内,图片由盐田千春工作室提供。摄影:Sunhi Mang
“盐田千春:宇宙回音”展览现场,A4美术馆,成都,2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不过这位日本艺术家究竟有何“魔力”?时值她在中国的最新展览“宇宙回音”正在成都A4美术馆展出,这场自疫情前就开始筹备的展览经历了诸多的挑战,而在月初顺利开幕后至今的几日内,也再次出现了盐田以往展览的火热场面——在经济遇冷的当下,艺术的热潮似乎也能给人带来几分暖意。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展览中最大型的作品《你在祈愿什么?》(What do you wish for?)是一件专为此次“宇宙回音”创作的新作,也与展览所在城市有着亲密的联系。展览筹备期间,盐田千春向成都及周边地区的5000名孩童征集他们的愿望,而在展厅里,这些孩子们在A4纸上写下的愿望在悬垂的白色线条间,错落排布着形成一种仿佛在白线里流动的视觉效果。许多观众行至此处都不知不觉在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画作前驻足,“我想当消防员”“我想当熊猫饲养员”甚至是“想要法拉利”的形形色色的愿望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盐田千春,《你在祈愿什么?》,纸张、白绳,尺寸可变,2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面对这件作品,笔者直观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情绪,而这确实是这场展览区别于之前盐田千春在中国展览的一个主基调——在上海龙美术馆(2021)和深圳美术馆(2023-2024)巡展的共同缘起皆是2019年日本森美术馆的盐田千春大型回顾展“颤动的灵魂”,而彼时的艺术家正经历着人生中的重大考验:2017年,在接受森美术馆展览邀约后的第二日,盐田便被查出12年前诊断出的癌症再次复发了,因而,那场展览及后续许多展览项目中的创作更聚焦对生与死的关系、生命本源等话题的思考,“我当时想的更多的是我的女儿,她还非常年幼,能否理解死亡这个概念?而我们的灵魂究竟是什么?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往哪里?”(语出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时间来到2020年后,艺术家在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步好转后,却迎来了人类面临共同的考验——疫情。这几年给艺术家带来的触动同样深刻,“我觉得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在封锁期间,我们在线上看似能够正常和他人交流,但实际上却是在被信息茧房不断地缠绕,”谈到这里,盐田举例说,自己在亚马逊网购后便被推送许多类似的商品,这样的“算法控制”让她意识到“我们在线上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而只有真正走到线下,重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才可以拿回选择自己看到东西的主导权”。盐田曾在2021年于德国König Galerie的展览中创作过一件名为《我希望……》(I Hope…)的作品,其中征集的也是当时人们对疫情后有哪些愿望的畅想——本质上,将人与人相连是盐田近年来许多创作的初衷。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相较于《我希望……》,乃至更多以征集物为材料的创作——比如把450只旧鞋子与红线连接而成、每只鞋子上还保留了讲述捐赠者故事的便签的《跨越各大洲》(Over the continents, 2014),又或者是用旧行李箱隐喻人无止境寻找归宿却又无法逃脱命运的《积聚——寻找去处》(Accumulation -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 2014)等等——《你在祈愿什么?》的特点在于儿童的参与,而这也是盐田对生活敏锐观察与捕捉的体现。
《收集愿望的星星》作品现场,“蜗牛与树洞”单元,第十届iSTART儿童艺术节,A4美术馆,成都,2024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孩子作为此次征集的对象群体时,盐田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展览筹备的几年间,我曾来过成都,当时的A4美术馆还在麓湖旁。在思考展览方案时,我总能看到湖边有很多带孩子前来游玩的父母或大家族,他们和乐融融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体会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温情。”由此,《你在祈愿什么?》的创作想法几乎是自然在盐田的脑海中成型的,而在展览在确定中文标题的过程中,A4美术馆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倡议让小艺术家们参与进来,在馆方的儿童社群,以及长期参与小馆长、小策展人、小小导览员、小艺术家项目的孩子中发起征集,最终确定的名称“宇宙回音”正源于一位小朋友起的标题“宇宙的回响”。由此,不同于以往人们认知中当代艺术曲高和寡甚至有时故作晦涩的面貌,盐田的作品总是平实的、可亲近的、与具体的人息息相关的。
《收集愿望的星星》作品现场,“蜗牛与树洞”单元,第十届iSTART儿童艺术节,A4美术馆,成都,2024
当然,这并不是说盐田千春的作品是以“与他者的互动”作为全部的灵魂,相反,艺术家是一个坚定的自我表达者与思考者。展览中的另一件重磅作品《犹在窗中》(Individual Consciousness)实际上与她一直以来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思考息息相关:在盐田的创作体系中,有象征意义的物件一直是重要元素,而窗与其天生所带有的分隔内外的属性就象征着艺术家对自我之主体性何在的长期思考——1996年,盐田千春因体会到当时的日本艺术界对全职艺术家的看法并不非常正向,遂决定去到海外,并最终定居德国。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几乎每位移居他国(尤其是移居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家都或多或少会感知到的文化身份冲突在盐田这里也并不例外,在多年的异国生活中,她始终有一种“介于内外之间”的感觉,“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德国,我都没有完全的归属感……在日本时我会想念德国,而在德国又会想念日本”。而她也用一个早年间的小故事描述了这种“介于内外之间”的具体体验:赴德的最初三年内,盐田千春经历了九次搬家,“这导致我常在早晨醒来的时候不知自己身处何处。整个房间都被我的不安焦虑填满。为了缓解焦虑我开始编织,试图创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空间。”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而这种感受在《犹在窗中》被重现了。如果行进至作品中,观众会有一种微妙的、仿佛被包裹的感受,这一方面当然因为盐田在这件作品中只使用了缠绕的方法,而并非《你在祈愿什么?》与另一件装置作品《交织的网》(Webs of Connection)中都出现的悬垂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犹在窗中》浓烈的红色有足够摄人心魄的吸引力——正如日本艺术评论家中原佑介(Yusuke Nakahara)所说,盐田千春的作品有一种台风式的构造,“把周围的一切吸进去、卷入其中,但作品中心却是静止的”。在把观者卷入其中之后,暴风眼里仿佛是个布满镜面的空间,人们在震颤之后获得宁静时再回首,就会惊觉照见的其实是各个侧面的自己——这是哪怕不需要了解任何前述的各种故事,每个观者仍可以获得的独属于自己的体验。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为何这样一件相对更个人化的作品也能达成普遍化的情感联结?这便又回到了盐田千春希望把人与人相连的初衷——《犹在窗中》的窗框都来自成都的旧货市场,它们在乘载了原物主故事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物件的在地性消解了创作者思维的至高权威感,建立起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理解桥梁,即,想要走进盐田的作品,了解她原初的创作思路并不是唯一可被接受的“正确路径”。
“盐田千春:
宇宙回音
”展览现场,
A4美术馆,成都,2
024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那么,再回到文章开篇的提到的现象,成为被打卡的网红是否是一件好事?当我们把这个看似有些尖锐的问题抛到盐田面前时,这位柔声细语、气质温和的艺术家用与作品一致的宽容态度将锋利化解:“我并不太排斥来我的展览‘打卡’的行为,不管怎样,我相信来了就是好事。只要大家来到展厅,总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作品,就也有更多可能真的对它们产生兴趣。”她还分享了一位观众说曾经品味不到这些作品,却在经历了某些人生变故后突然产生了连结的插曲。这正是片冈真实(Mami Kataoka)所说的盐田千春作品普遍性的来源,“它们往往起源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件”——在人之为人的共性面前,有一些共通的情感体验始终在流转着。
文丨余雨桐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8186&idx=1&sn=692593f357f04d2b109e864b8bf9b21c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去杭州,“荡一圈”野生而年轻的当代艺术社群
李易纹:在绘画里折叠时间
一份光州双年展收藏指南:哪六位艺术家值得留意?
一个年轻策展人的自白:从机会主义者成为长期主义者
从“大数据”看亚洲艺术市场:谁是亚洲最强者?
这位大地艺术先驱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台湾艺术市场:可以靠原住民与新媒体“弯道超车”吗?
每到午夜,时代广场就飘起一朵朵中式祥云
陈栋帆的“怒火”:绘画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沉思和激情”专栏|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必须懂得沉默
“艺术特种兵”特辑:一片叫好声中, 巴黎做对了什么?
对话巴黎巴塞尔总监:如何做一个进入新时代的艺博会?
大皇宫的“温室效应”:巴黎市场惹人爱?
七问艺术家丨刘健:尼采给了我激进探索的意志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一个佛山古墟,是否为艺术家提供了新选项?
巴黎竞争下的弗里兹伦敦:销售必然缓慢,但新人依然辈出
一位华裔画廊主的自述:不能责怪年轻的中国市场
揭密历史:黄金为何让克里姆特痴迷一生?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艺术探星③丨六位正在快速崛起的亚洲画家
被忽视30年的华裔艺术家李玉冰是谁?
“下沉”还是“破局”?苏富比香港的“新零售”思路是否奏效
“不要当作投资”: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艺术收藏?
不止于复制和记录,摄影的“真正灵魂”是什么?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下):转变赛道的ta们
澳门,下一个亚洲艺术之都?
当时间在画布上流动: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绘画的两个“正面”
徐渠:被伤害的……与不动的信物
七问画廊主丨“撑下去”:在纽约支持亚裔艺术家的困境与破圈
黄宇兴:“当代”与“传统”DNA双螺旋式的相互纠缠
拍卖行在市场低谷的秘诀?与人的关系比拍品更重要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上):留在“策展赛道”的ta们
中国艺术品拍卖额骤降49%!究竟怎么回事?
市场“史无前例的糟糕”,参与者们如何应对?(下)
不信则无:资本流动情境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正处于巨变中,如何驾驭变革的浪潮?(上)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重磅!MoMA馆长即将离任,未来谁将接棒?
杨鉴谈“蒲英玮:新世纪百科”的灼热之旅
一位画廊主口述:不被淹没的画廊,与高学历艺术家
拉里·皮特曼:当一位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
我从哪里来:一出主体的戏剧
《Artnet艺术市场情报》最新版出炉:动荡之时,如何逐浪前行?
首尔艺术周观察手记:国际性是否已成功对接本土口味?
高强度首尔艺术周将启:快速通关秘籍别错过!
七问艺术家丨夏禹:“我画画,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网络梗图出发,她如何隐喻当代的“酒神精神”?
ART021 HONG KONG观察:试验与启动
艺术探星 ②丨六位“画布之外”的亚洲艺术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