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文摘
2024-09-14 19:55
江西
德
国艺术家丽贝卡·霍恩(Rebecca Horn)于9月6日在巴特克尼希去世,享年80岁。她的基金会和画廊都确认了这一消息。长期以来,霍恩通过行为艺术、雕塑和装置艺术表现身体、空间和机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因此为人熟知。她的作品预示了未来的艺术发展倾向。
“丽贝卡是一位英雄般的先锋艺术家,她的强烈独立精神、活力和个性影响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霍恩的代理画廊主肖恩·凯利(Sean Kelly)说道,他与霍恩合作了近四十年,“我很荣幸能与她合作,并和她成为朋友。她注定将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1944年,霍恩出生在米歇尔施塔特镇,她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二战期间,他们带着小霍恩在德国西南部的黑森林中躲藏,直至战争结束。霍恩从小就喜欢绘画,当她在青少年时期因肺结核住院时,绘画成为了她重要的慰藉。
丽贝卡·霍恩。图片:Gunter Lepkowski Germany, courtesy of Sean Kelly Gallery
20岁时,霍恩再次因生病而被迫从汉堡美术学院辍学——她因未戴口罩使用玻璃纤维进行创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她在疗养院里康复了一年,而后继续创作雕塑作品,并扩展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电影领域。对身体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探索始终是她创作的主题。
在她作为艺术家和教师的六十年职业生涯中,霍恩曾居住在伦敦、巴黎、纽约和柏林,并于2010年在德国巴特克尼希创立了Moontower基金会。她两次参与卡塞尔文献展(分别是1972年和1982年),并在柏林国家美术馆、伦敦蛇形画廊和泰特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目前,她的作品正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展出,展览将持续到10月13日。
值此之际,Artnet 新闻回顾了霍恩创作生涯中几件重要的、同时也颇有前瞻性的作品。
铅笔面具(1972)
丽贝卡·霍恩,《铅笔面具》(1973)。丽贝卡·霍恩收藏 © 2019 : Rebecca Horn/ProLitteris, Zürich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霍恩开始探索经典的后现代媒介——行为艺术。她通过发明可穿戴的雕塑来探索我们身体的边界,这使她能够以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环境。
其中一个例子是《铅笔面具》(Pencil Mask),这是一件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笼形装置,可以绑在佩戴者的头上,尖锐的铅笔沿着她的脸部弧线往外“发射”。人们不仅可以佩戴它,还可以使用它,使之成为一种绘画的工具。
“所有铅笔大约两英寸长,以三维的方式勾勒了我的面部轮廓,”霍恩解释道,“我在一面白墙前从左到右有节奏地移动我的身体,铅笔就在墙上留下了与我运动节奏相对应的痕迹。”
孔雀机器(1982)
丽贝卡·霍恩,《孔雀机器》(1982),在慕尼黑艺术之家的展览现场图,2024。图片:Markus Tretter,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在80年代初,霍恩开始制作机械化雕塑,其中之一是为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的《孔雀机器》(Peacock Machine)。这个奇异的自动装置的形态是从中心位置“放射”出长长的铝棒,它们展开的样子就像孔雀尾巴。
艺术家在一首诗中描述了这件作品:“在八边形庙宇的中央,一台机器在求偶雄孔雀的叫声中被触发,开始搅动,长长的金属触须像扇子一样展开,在深沉的专注中,它被墙壁惊扰,随着听起来如金色瀑布一般的声音蔓延,它被安抚,展开的半圆形扇状形态向地面倾斜。”
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机器一样,这个雕塑重复进行一种动作序列,给人一种似乎有生命的印象。这样,这个很奇异的作品似乎既是动物也是机器,这种模糊性是某些技术固有的,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变得更加复杂。
地狱篇(1993)
丽贝卡·霍恩,《地狱篇》(1993),在慕尼黑艺术之家的展览现场图,2024。图片:Markus Tretter,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到90年代,霍恩开始创作大型装置,其中《地狱篇》(Inferno)是最早的作品之一。作品由精神病院中经典的金属框架病床构成,这些病床上没有床垫但保留了弹簧,它们被交错叠加,悬挂在天花板上。高大的结构中还嵌入了玻璃管,时不时地发出反射的光芒。
接近顶部的地方,有一张铺有床垫和床单的单人床,仿佛仍在使用中。作品的标题参考了但丁《神曲》的第一部《地狱篇》。
这个看似危险的装置既令人毛骨悚然又富有感染力,将床从恢复身体机能的场所变为可能蕴藏巨大痛苦的场域。观众被引导去想象人类身体,或许是他们自己的身体,与这个作品之间的关系。
文丨Jo Lawson-Tancred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7357&idx=1&sn=fd1b6cba0e183e7625ab8080fb8ce7cc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去杭州,“荡一圈”野生而年轻的当代艺术社群
李易纹:在绘画里折叠时间
一份光州双年展收藏指南:哪六位艺术家值得留意?
一个年轻策展人的自白:从机会主义者成为长期主义者
从“大数据”看亚洲艺术市场:谁是亚洲最强者?
这位大地艺术先驱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台湾艺术市场:可以靠原住民与新媒体“弯道超车”吗?
每到午夜,时代广场就飘起一朵朵中式祥云
陈栋帆的“怒火”:绘画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沉思和激情”专栏|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必须懂得沉默
“艺术特种兵”特辑:一片叫好声中, 巴黎做对了什么?
对话巴黎巴塞尔总监:如何做一个进入新时代的艺博会?
大皇宫的“温室效应”:巴黎市场惹人爱?
七问艺术家丨刘健:尼采给了我激进探索的意志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一个佛山古墟,是否为艺术家提供了新选项?
巴黎竞争下的弗里兹伦敦:销售必然缓慢,但新人依然辈出
一位华裔画廊主的自述:不能责怪年轻的中国市场
揭密历史:黄金为何让克里姆特痴迷一生?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艺术探星③丨六位正在快速崛起的亚洲画家
被忽视30年的华裔艺术家李玉冰是谁?
“下沉”还是“破局”?苏富比香港的“新零售”思路是否奏效
“不要当作投资”: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艺术收藏?
不止于复制和记录,摄影的“真正灵魂”是什么?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下):转变赛道的ta们
澳门,下一个亚洲艺术之都?
当时间在画布上流动: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绘画的两个“正面”
徐渠:被伤害的……与不动的信物
七问画廊主丨“撑下去”:在纽约支持亚裔艺术家的困境与破圈
黄宇兴:“当代”与“传统”DNA双螺旋式的相互纠缠
拍卖行在市场低谷的秘诀?与人的关系比拍品更重要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上):留在“策展赛道”的ta们
中国艺术品拍卖额骤降49%!究竟怎么回事?
市场“史无前例的糟糕”,参与者们如何应对?(下)
不信则无:资本流动情境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正处于巨变中,如何驾驭变革的浪潮?(上)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重磅!MoMA馆长即将离任,未来谁将接棒?
杨鉴谈“蒲英玮:新世纪百科”的灼热之旅
一位画廊主口述:不被淹没的画廊,与高学历艺术家
拉里·皮特曼:当一位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
我从哪里来:一出主体的戏剧
《Artnet艺术市场情报》最新版出炉:动荡之时,如何逐浪前行?
首尔艺术周观察手记:国际性是否已成功对接本土口味?
高强度首尔艺术周将启:快速通关秘籍别错过!
七问艺术家丨夏禹:“我画画,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网络梗图出发,她如何隐喻当代的“酒神精神”?
ART021 HONG KONG观察:试验与启动
艺术探星 ②丨六位“画布之外”的亚洲艺术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