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河南参观了河南濮阳、商丘两个当地开发企业,一个是濮阳清丰县冶都地产,一个是商丘市金沙地产。
给我个人最大的感悟是,这两家公司对自身经营定位非常清晰,我们常说,项目地块要定位准确,可是如果放大来讲,公司的经营战略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决定了公司的死活以及发展上限。
冶都地产优势在于“军事化”的物业服务能力,以及股东盘活商业资产与员工共同运营社区商业如:干洗店、面点制作、自营商超等,最基础的社区运营,在四、五线县级市场还是比较突出的,在一二线城市社区运营已经并不陌生,有些企业甚至把医疗等其它业态也纳入到社区运营领域。
从专业领域角度上去看冶都开发的产品,其实做的只能说中规中矩,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园林只能说是常规操盘,无非噱头多一点的就是施工工艺,对缝整齐之类的,但我觉得对于客户来讲,对缝那些东西并不是主要的,除非是极度强迫症,否则并不能成为购房客户置业的决定性因素。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地产产品,第一评判标准永远是材料的选择,外立面是真石漆还是石材、铝板、门窗的质感、开窗大小。公区装修的选材,是用油漆、石材、木饰面、还是铝板格栅。园林景观里灌木的品种、灌径的大小、草坪的品质,地下室地坪是金刚砂、地坪漆还是水磨石
往往户型放在最后一部分,因为现在的户型都是互相抄袭,已经很难变出新的花样,无非是根据项目的定位不同,选择户型配比的结构不一样而已。
这两个开发企业有个共同特点,都没有做精装产品,对于小开发企业而言,做毛坯控成本,主要把主材控制住就基本控制住了,因为工程劳务基本是自己的建设单位,自己生产或者有性价比极高的供应渠道,就能控制主材钢材、石材、铝材、板材、门窗、苗木几个大类。
而室内精装修的成本比如说卫浴、洁具、厨具、空调、地暖这些品牌的集采,小企业是没有优势的,同时装修工艺很容易造成客诉,再加上他们所在城市的房价很难支撑室内精装。
所以企业的定位是很清晰,企业走什么样的路线、用自己产品去适配什么样的市场,参观学习后,感叹的不是金沙还是冶都的产品,而是他们房地空间缝空间都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盈利能,比如冶都1000左右的地价,卖5500左右的毛坯,同时其产品效果能赶上很多二三线城市,但他们还有一定利润。
金沙这个企业就更夸张,3000到4000左右的楼面,卖13000左右的毛坯,但产品效果可以和一线城市优质产品对标比较,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它们打造出来的产品,从产品本身而言很多企业(蓝城、滨江、仁恒等等)可以做出同样的效果,但这类企业基本去不了房地缝空间小的市场,其成本控制以及他们的盈利能力确实是值得思考。
金沙项目虽然价格是整个城市或周边的标杆,但其本质上还是以“性价比”驱动客户,就是客户觉得这个价格“值得”,但不能拿这种项目去碰瓷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豪宅项目,还是那句话,房、地产如果不谈地理区位,只谈论项目本上产品建造标准,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
就比如农村的宅基地,做基础框架只要800元/㎡以内,再投入3-4千的装修,可以说是吊打市面上几乎90%以上的项目,所以不能只比产品效果和标准,房地产一定是产品+区位配套的相互结合,还有就是不能只谈论产品标准和效果,不谈成本及盈利能力。
近几年来,行业很多观点,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是往制造业发展,但制造业本质上就是用科技进步来降低成本,利用规化来获得利润,这两点无论是建造科技升级、还是市场规模都无法支撑房地产行业向制造业去发展。
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是利用优化、合并供应链降低成本,用运营服务来换取利润的模式,既有制造业的成本能力、同时还要服务业的属性,这应该是房地产企业是否能存活的关键点。
什么是成本能力,比如说最近热点“萝卜快跑”,虽然是反人道主义,但从企业经营来说,他的成本确实是要低的,一个安全员通过现代化设备控制多辆出租车,传统的出租公司无法通过价格竞争,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成本能力就是整合供应链能力水平。
再一个就是服务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是身可以不赚钱,但服务水平要正向反馈助推主营业务,就像之前万科通过物业实现项目溢价的能力,未来不仅仅是物业服务,社区其它的运营服务也会在未来几年迅速发展,因为内卷产品的材料、工艺、设计基本已经到头了。
金沙这类企业的发展是很难复制的,其实南昌新力是最有机会能成为这样本地龙头的企业,本身产品就在当地形成口碑,园林大草坪的记忆点,建造端各类供应链又做的比较好,当时物业能力也可圈可点,甚至铺排了一定的社区运营零售“新力有家”
但现在这类企业成功是很难复制的,如果他们的成功可以轻松复制,他就不会让外人去考察,自己闷声发大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