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牛市的脊梁
文摘
财经
2025-01-16 14:28
北京
今天我们继续讲新年展望系列专题,针对各位会员朋友最关注的十个关键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详细观点请大家关注1月20-21号的会员策略会。前面的系列课程我们已经讲了4个问题,今天继续讲其他问题。
核心观点:核心科技股一定是主角,弹性和空间最大,以前主导牛市的金融、消费以及牛市后期的周期会成为配角,也有很好的机会,但很难与以前的牛市相比。核心逻辑:(1)从宏观大势来看,科技创新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科技股也是未来挺起A股脊梁的最大希望。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从需求端刺激经济,只能解决短期的周期性问题。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过了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红利时代,也过了从0到1的中低收入阶段,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全球来看,除了老天爷赏饭吃的资源国(比如沙特)以及一些微型经济体(比如冰岛卢森堡等),任何一个成功完成收入跃升的大型经济体都无一例外是靠科技创新(比如美国)。(2)从微观结构来看,目前全球正处于以AI和半导体为核心,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为辅助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期,成长性极强,而相比之下,传统产业已经进入衰退期或者成熟期,成长性不足。第一波大机会是经济发展初期的总量机会,核心逻辑是“做大蛋糕”。这个时候的传统产业大多属于“低垂的果实”,依靠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红利就可以轻松实现总量扩张,这个阶段金融股、资源股整体表现最好;第二波大机会是经济转型初期的结构机会,核心逻辑是“分好蛋糕”。随着要素红利消耗殆尽甚至反转收缩,大部分传统产业总量会趋于稳定(比如银行)甚至衰退(比如白酒),但这个时候股市的传统产业板块并不会进入熊市,而是迎来第二波结构升级的机会。因为虽然传统产业的蛋糕整体变小或者不再快速变大了,但存量的企业竞争格局会开始优化集中,大量企业被淘汰,剩余的龙头不仅不会走熊,反而会受益于产业集中走出第二增长曲线。这个阶段消费股表现最好,主要就是龙头消费品牌。A股市场上第一波机会的高峰在2015年之后基本就结束了,金融股和资源股的龙头格局基本已经趋于稳定。第二波机会的高峰在2021年之后基本也结束了,消费股的龙头格局也已经趋于稳定。未来金融、消费、资源这些传统板块不是没有机会,但性质已经变成了成熟期的稳定增长,而不是成长期的高速爆发。简单来说,这些传统板块仍然不会缺席牛市,但上涨的弹性和贡献都会大不如前,整体的市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很难挑起牛市的脊梁。2015年、2017年牛市金融股也可以涨几倍成为主线,2017年、2021年消费股可以涨几倍成为主线,但新一轮牛市显然越来越难。比如,工行和茅台都不会缺席牛市,但你不能指望这些2万亿市值、高度成熟的传统龙头再涨个好几倍,那个时代结束了。科技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逻辑完全不一样,未来不仅不会随着宏观经济的换挡而衰退,反而会在股市上迎来更好的机会。科技股的成长靠的不是宏观经济的增长,不管宏观的需求如何,优质的科技公司都能通过供给端的科技创新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通过供给创造需求,通过创新替代存量市场、创造增量市场,这是超越传统产业两波机会的“第三增长曲线”。美股之所以如此成功,核心不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多快,也不是美国的公司都很牛,大部分公司不光没有上涨,甚至直接退市,真正挺起美股脊梁的就是以美股七雄为代表的少部分科技龙头股。过去A股几乎没什么真正的科技股,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2007年的牛市几乎没有科技股,2015年和2017年的牛市科技股还只是配角,而且唱戏的还不算是真正的科技股,但到了2019-2021年的上一轮牛市,以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科技股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能量,与消费股旗鼓相当,背后就是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推动。未来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强化,新一轮牛市科技股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明显超越金融、消费、资源等传统板块的表现。但要注意的是,科技股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牛市将更偏向核心硬科技。十年前,所谓的科技股大多是伪科技,比如TMT里的很多赛道都没什么科技含量的伪科技,要么是商业模式创新,要么是产品包装创新,真正的核心科技几乎没有。但从上一轮牛市开始,科技股的优胜劣汰已经明显加速,真正的科技赛道成为主流,新一轮牛市也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主线依然是半导体产业链,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其次就是AI、新能源、生物医药、军工等核心科技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