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热一下粥吧?”“简单煮个荞麦面吧”,媳妇一边焦灼而无奈地说着,一边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厨房出来看看。而我这边还在着急忙慌地整理着出行所需的材料和简易行李。装着档案袋的空当扒拉了一碗米粥,装洗漱用品的空当吸溜了一碗荞麦面,然后慌忙背着行李包夺门而出。
媳妇在后面喊道“身份证带了吗?”折返寻找,正要再出门,“充电器带了吗?”再次折返寻找,走时又听到“伞带了吗?我去给你拿。”愣了会儿神,总感觉还是落了些什么,但已经没有时间继续折返了,列车的发车时间已经容不得任何轻快,慌乱着奔跑起来。到地铁的路上在奔跑,地铁站内换乘依然在奔跑,火车站检票的过程仍在奔跑,坐上车,汗流浃背,大气直喘,还没顾上歇,火车已经开始缓缓前行了,才发现水杯与杂粮一无所有。
一.拖延是半生的大缺陷与绊脚石
上面的赶车状态是生活与工作日常状态,平时的丢三落四也大多与拖延有关。仔细溯源的话,发现这拖延的毛病已经在漫漫人生中拉锯了相当长的时光。依稀记得小学时光,还是同学们心目中的作业“快手”与学习标兵,从不需要人催促,总是在快乐中不断超越自我。
这拖延的毛病,大概是从中学开始的吧,那会似乎开始对很多事情不那么上心了。家到学校的距离在多次亲身体测后畅通条件下自行车15分钟,于是每天卡着点出发,绝不会提早一分钟。于是街坊们会经常看到大街上拼命骑行的小伙,但凡路上出现堵车或者爆胎的情况,迟到是在所难免的。中学的班主任田老师,对我的学业向来不费心,但却总因为迟到扣班级积分而苦恼不已。班级的优等生,因为迟到经常早读在教室后排罚站,倒也成了不少初中同学的深刻回忆。
作业是另一大拖延重点项目,周末作业周六是铁定不会动的,寒暑假作业假期结束前三天也是不会动的。导致拖延的因素和诱惑还是不少的,电视剧,连环画,电脑游戏等,带来的多巴胺要爽快得多。往往最后催促我短期恶补的,不是自己的良心与愧疚,而是坐在床头等我作业的几位初中同学,惺忪的眼,尴尬的笑,都成了我们心底最浓烈的记忆。
从那时候开始,生活和工作中总会有拖延的项目,不喜欢的事情,总会用百无聊赖的无关事情或理由无休无止地往后拖着,有些事情拖着就不了了之,有的工作也就马虎应付。有时,也会开玩笑地抱怨,父母没有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肩膀或更远的起跑线。但静静思忖,总归觉得拖延才是自己的人生最大的缺点,如果摆脱了拖延,人生一定会精彩卓越得多,也会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吧。
二.拖延能促进灵感的集中爆发?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拖延与灵感是一对相互折磨的小伙伴。似乎每次不到Deadline,灵感总是隐藏得无影无踪,而这种折磨的刺痛感总令人崩溃抓狂,而短时的紧张刺激也会带来些许快意洒脱。
每次见到不拖延的人,总是百般羡慕。办公室有个毕业时间不长的王老师,做事总是未雨绸缪,井井有条。开学一个月后是她的校级公开课,而她往往从开学初就开始准备了,她会听不少名家的课堂录像课,然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搭建与完善,往往正式上课前一两周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并且课例已经试过不少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和熟练流畅。
反观我的课堂,往往显得兵荒马乱,课例实施前,这个事情尽管没有动手去做,可它依然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中,既无法开心地玩耍,也不能若无其事地心安理得。结果往往是,周末和假期带着电脑四处拖累,焦躁情绪影响亲人,却仍然一无是处。就像上大学放假每次信誓旦旦背着厚厚的一包书准备洗心革面,往往怎么背回去还是怎么背回来,除了折磨自己的精神,便毫无意义。
不管是课例观摩、演讲竞赛,甚至是交流汇报,前期的拖延一直消耗折磨着自己的精神,但却总没有激发亮点的灵感出现,这份焦灼持续在生活的点滴间,搅得人甚不自在,却又毫无建树。经常在实施的前夜通宵达旦,试过一夜录三节课并剪辑视频;试过省级观摩课上台前仍在矫正打印材料;试过和搭档分享上台前,同伴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有太多次这样的体验,但没有一次吸取教训,痛改前非。
或许有人看来这非常高效,也是一种心中有数的积淀,但只有自己知道,这致命的拖延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或许灵感会来得有些晚,但是细碎的准备却可以提前去做。就像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秋季就开始储备冬季食材的小动物可以安心享受凛冽寒冬,而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小动物却只能冻死在冬雪里。
三.Deadline的灵活性与差异化
deadline,意味着到了这个line,你就dead了。大多数时间,这个line是死的,这也为拖延定了个期限。每次澳方的作业,这个线总是定在截止日期当天的23:59分,一旦过了时间,系统会自动关闭,无法提交的同时,也意味着这门课就挂了。
澳方作业最大的不同点,不是灵感迸发后的文思泉涌与奋笔疾书,它需要你沉淀静心后,耗费心力去仔细阅读文献,提取观点,辩证思考然后陈述与自己的研究关联。这样的作业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想高质量地完成,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这时候的拖延到最后的所谓灵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导致的结果只剩下了敷衍。几乎每次的作业都拖到最后一天的后半场,也总是在57分或58分提交了最后匆忙应付的稿件,结果也在预料之中,能顺利毕业已是万幸。
中国是人情社会,也就为这个line提供了灵活性与差异性。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竟然会厚颜无耻地拖动这条line的进度。毕业论文答辩后,被定义为严重修改档次,因为不符合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格式与体例,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一筹莫展的同时,加剧了这份拖延的惯性。眼见到了时间节点,不想呈交这份“烂尾工程”,濒临崩溃的边缘只能厚颜无耻地向班主任吴老师申请延期,吴老师只能无奈接受。延期导致的忐忑,督促自己短暂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修改中,完稿后单独联系三位导师一一提交与说明。
这样严重突破底线的拖延行为在工作中仍有出现,尽管讲究人情的中国社会,能够容忍和理解这样的延迟,但长此以往,个人信誉与合作度是会打折扣的。这点所谓的灵活性和差异性或许更体现了中国人的包容性,但这拖延的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与持续。
拖延会滋生惰性与懈怠,Deadline从字面已经预示了结局,line前生,line后死,如果尝试去触碰底线,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前半生的颓唐,多与这位狐朋有关,后半生,倒当真需想法治愈一下这拖延绝症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图片: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