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黄土高原还能扛住中国苹果主产区的大旗吗?

百科   2024-12-07 18:08   浙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我最早记住黄土高原是通过李娜这首《黄土高坡》。这片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黄土厚度最大、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不仅孕育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就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苹果产区,洛川苹果、庆阳苹果、静宁苹果……就像《圣经》中上帝为亚当夏娃创造的伊甸园,为我们提供享用不尽的美味佳果。

我第一次走进这片伊甸园是在2017年秋天,以一个南方人的视野审视了这片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汗水浇灌的土地与产业,回去之后写了一篇当时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的文章——《富士不倒,中国苹果没有希望》,为这个渐入困境的产业提出多样化的发展思路。7年之后,我再次深入黄土高原的腹地,在尽量不带主观判断的前提下,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重新审视这片占到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一半以上的苹果主产区,分析他的优势,他的瓶颈,他的未来方向……


1



一家一户种苹果最好的时段是1990年—2000年,那时只要你种苹果就赚钱;2000年后还行,到2010年之后就不行了。以后苹果产业肯定要走‘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但公司想要整合农民,首先要把企业自身的生存解决了。你的苹果要管得比果农好,收入要比果农大,果农才会加入你的团队,才会听话。

现在大部分农户还是看中“富士”,包括政府现在还是在推“富士”。大家还是老观念,中国人喜欢红颜色,我现在想配些其他颜色的苹果,因为50后、60后、70后喜欢红颜色,到90后、00后就不喜欢红颜色了,她们喜欢黄色或者绿色的苹果。但现在种苹果的都是50后、60后的人,他们的观念转变不了,满脑子都是红“富士”
——李海民(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



我们村一共1036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苹果,到2013年前后全村一共有76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苹果园,那个时候是我们村最辉煌、最卖钱的时候。但从2016年开始,苹果产业开始走下坡路。除了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导致行情下跌的原因,我感觉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这几年气候多变,霜冻啊,冰雹啊,防不胜防。

以后苹果的种植面积肯定还会减少。像我们合作社社员现在的平均年龄已经在60岁以上了,再过七八年,他们也干不动了。但这两年外面的经济也不好,年轻人如果在外面生存不下去的时候,看他们回家干不干这个事?种苹果虽然投资大、风险大,但相对来说应该还是能赚点钱,整体来讲比种粮好。
——高成(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3



我父亲在2015年建园时种的大部分是“富士”,还有些“王林”和“蜜脆”。但结果之后发现根本就卖不动,刚好那会赵(政阳)老师团队在推广他们的新品种,我爸因为是搞企业出身,胆子比较大,一下子就把品种改了。我们现在“瑞雪”的面积最大,有1000多亩。

当时市场上的档口老板都不知道这个品种,我们都是带着自己的果品过去,让人家品尝之后才给他们介绍这个产品。当时跑了很多市场,最后能长期合作下来的只有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的一家档口,这家老板是真正看到了这个品种的卖点,所以他愿意深度合作;大部分老板要么不接受,要么试卖一下,卖不动就不卖了。一个新品从诞生到被市场接受需要走很长的路。
——张曦文(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4



我这几年观察下来,对静宁苹果贡献最大的,第一个是当地果农,第二个是重庆和四川的客商,第三个是最近几年的雪原公司。雪原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正好和我当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如果当时我知道有雪原公司,我就没必要自己去种苹果,直接去雪原公司应聘工作,在他那里上班。

静宁苹果未来的希望就是有年轻人,省力化,适度规模。我这200亩今年全部投资就50万元多一点,平均一亩地的成本也就2000多元,农户光一亩地的化肥就要2000~3000元;而且打药除草全部机械化作业,所以生产成本特别低。
——雷建华(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5



我感觉未来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在全国的相对优势会更加明显,抛开这几年的自然灾害,黄土高原种出来的苹果的风味还是蛮好的,包括静宁苹果。静宁苹果你如果现在吃,可能会觉得有点酸,但如果你把它存到元旦,它给你的口感会迥然不同;如果你存到明年3月份,你会觉得“富士”苹果怎么这么好吃。

现在的情况是,再过5年之后,这帮老果农都干不动了,新果农进来的门槛又太高。有多少农二代能拿出100万元弄30亩苹果园,这个比例很少。所以苹果的总面积会越来越少。不光是苹果,未来中国水果的总面积也会持续下降。到那个时候,我们种水果的好日子就来了。现在就是看谁能熬。
——刘镇(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花果飘香
探寻行业真相,传递思辨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