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丹巴时,刘新丽建议我去巴塘看看。那里是她早年工作的地方,也属于苹果种植的优生区。早在100多年前(1910年),传教士从美国带来了苹果的种子,首先在川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衍生出70多种不同类型的品种(系)。最好吃的品种叫“小冬红”。“这个就是‘小冬红’。我小时候它就这么大了,估计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洛泽仁是刘新丽原来的同事,他老家的隔壁院子里就有一株老苹果树,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玩耍。“好吃吗?”我望了望树顶上几个残存的果子,好奇地问道。巴塘苹果的主栽品种——“小冬红”
昨天傍晚我到巴塘县城时,洛泽仁曾带我逛了一下当地的水果市场,本想让我先品尝一下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品种,但摊主们都说已经卖完了。现在当地品种只有“金冠”,卖5元/斤。最多的还是外地来的“富士”。洛泽仁和包文广(原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抄起一旁的长棍子,朝树顶上敲去。见没能敲下果子,一旁的女主人熟练地爬上树顶,摘下果子扔了下来。洛泽仁捡起果子,用手擦了擦,递了过来:“你尝尝。”我伸手接过,咬了一口。估计是过了成熟期的缘故,果肉已经发绵,口感酸酸甜甜,说不上好吃,但也不至于像昨天在市场上尝到的“藏梨”,一口下去转头想扔的那种感觉。包文广(左1)和洛泽仁(右1)在品尝“小冬红”
等回到酒店,我从车上拿出4个苹果,分别是茂县的“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和丹巴的“秦脆”。“这几个品种你们都尝过吗?”我问道。手上已经拿起随车带的水果刀,准备切开来让大家品尝。适合川藏高原发展的4个苹果新品种
“我们拿‘维纳斯黄金’和‘金冠’相比。”我拿起桌子上的黄色苹果问包文广,他原来分管产业,对苹果产业的情况最熟悉,而且普通话也比较标准:“‘维纳斯黄金’就是‘金冠’的实生后代,外观很相似,你觉得这两个品种的差别在哪里?”“‘维纳斯黄金’的果皮比较厚一点,会更耐储运。”包文广说:“口感上‘金冠’是酸甜,‘维纳斯黄金’是纯甜,含糖量更高。但我个人不喜欢太甜的。这几个新品种中我最喜欢‘瑞雪’。”我顿时明白,在川藏高原生活的人因为牛羊肉吃得比较多,喜欢酸甜的水果,能解腻。不像我们江浙沿海的人,甜不怕,就怕不甜。最受江浙人喜爱的“维纳斯黄金”
“还有果型的大小。”包文广指了指桌子上的几个果子说:“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觉得这些果子都太大了,太大的话一个人吃不了啊!我们平常吃的‘小冬红’也就50克左右,一个人可以吃两三个。”“如果拿山东或陕西过来的‘富士’和本地的‘小冬红’相比,你们喜欢吃哪个?”我干脆问老品种。一个是父辈,一个是祖辈。“我们肯定喜欢吃当地的,游客和当地的小年轻喜欢吃外面来的。”包文广说。在318国道上卖5元/斤的“金冠”苹果
“这里还有个问题。”我忽然想到价格:“‘金冠’在这里卖5元/斤,‘维纳斯黄金’要卖15元/斤,当地的消费者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接受不了。”包文广非常肯定地说:“水果只是一种补充品,不是我们的生活必须品,而且巴塘,包括整个甘孜州,跟浙江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相比要低很多,消费能力也低,所以你这个苹果卖15元/斤,说白了就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卖。”“我们平时一般不吃苹果。以前在家放牛时,为了解渴会带点苹果,一年最多吃上10个苹果。”洛泽仁在一旁说。洛泽仁(右)和包文广(中)等人在探讨产业发展
昨晚他请我们吃饭时,一个人吃了十几碗的巴塘特有的冒面,也是小小碗的。“巴塘现在全县果园面积有多少?”我接着问产业的情况。“其实谈不上多少面积,都是零零星星种的,加起来大概也就是5000亩。”包文广介绍:“这里面苹果占了3000多亩,其他还有李子、桃、梨、石榴、无花果。巴塘的无花果特别好,因为是纯天然生产,我们摘下来有灰吹一下就吃了。”田埂上自然生长的藏梨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上世纪80年代发展庭院经济时的那种场景,院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水果,也不用精心管理,年成好的时候采点果子上街叫卖,贴补家用。这很关键。在丹巴时,刘新丽就提到苹果产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几乎是把所有物资都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而且承诺果子包销,才把“美人脆”的产业发展到如今的8000多亩。粗放管理的苹果树
“积极性不高。”包文广解释道:“主要原因是在老百姓的收入构成中,水果只是一种补充;而且他们接受不了现代果树管理中的修剪、打药等措施,他们喜欢自然生长。”在藏区很多地方,农民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野生的虫草和松茸。6月我走川藏线时,在那曲见到漫山遍野挖虫草的藏民。在途中,还搭上一位在拉萨读书的小伙子,他请假一周回家,挖虫草收入1万多元,以资学费。“这里的老百姓喜欢种相对粗放不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品种,像现在这种又要拉枝、又要刻芽的矮化密植模式在这里很难推广。”我感叹道。从茂县到丹巴再到巴塘,我所看到的果园管理是越往西越粗放。包文广(左)在示范苹果拉枝技术
“难度大,必须要有经营主体,最好是引进内地的企业来弄。”包文广说:“咱自己也建过合作社,建过示范基地,但他的管理始终是个问题。”我们刚刚去过的莫多乡苹果基地就存在这个问题,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给村合作社经营,由于技术和管理都跟不上,最后又转包给外地来的一家公司。在西部欠发展地区,产业的破局必须要借助外来的力量。外来的资金,外来的技术,外来的理念,甚至包括外来的消费习惯,才能将川藏这份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318国道旁正在开发的苹果基地
从莫多乡回巴塘县城的G318路上,能看到一大片正在平整的土地。这是一位来自汉源的老板投资建设的园区,总面积570多亩,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主,结合三产旅游,搞露营。
这里有好果,速来!
花1000多万元买到的农业盈利之道:吃两头,不吃中段
果园管理最普遍的问题:用心不够,用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