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财富   2024-07-31 12:14   四川  

01

1102年,蔡京56岁,出任帝国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这一年,他和宋徽宗君臣二人,创办了安济坊、居养院,两年后,又创办了漏泽园。

这三大社会福利机构,专门服务那些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

安济坊,就是鳏寡孤独者的免费医院;居养院,就是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漏泽园,就是由政府出钱,帮助穷人埋葬逝者,解决穷人“死不起”的问题。

三大福利机构,不仅遍布全国,还纳入了官员的政绩考核。

“为刺激地方政府办福利的积极性,宋徽宗还将居养院、安济坊办的好不好作为官员能否升迁的基本要求。”(谌旭彬《大宋繁华》)

这让人有点感动,原来宋徽宗和蔡京,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宰相,不仅擅长最优美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还关注着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

如果单看这一件事,大宋宰相蔡京,对得起他童年时就倒背如流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学者吴钩称赞说,这套富有人道主义的国家福利制度,比英国的《伊丽莎白救济法》领先五个世纪。

美国汉学家贾志扬也称赞说,这套系统化的福利制度,“代表着对穷人应享有的最低福利水平彻底的负起责任”。

02

然而,理解一切经济现象,都不能忘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钱从哪里来?

答案并不难猜,羊毛出在羊身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宋徽宗和蔡京代表的大宋朝廷,本身并不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福利”的成本,只能由黎民百姓来承担。

但问题是,黎民百姓的家里,也不富裕。

按照历史学者谌旭彬的研究,大宋其实是一个贫穷社会。九千万贫穷的老百姓,供养着一千万统治阶级。

我们在《东京梦华录》和各种影视剧里看到的那个繁华富庶的大宋,其实主要是京城、是统治阶层的幸福生活,和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沉默的大多数”无关。

宋人怎么看待这些福利的呢?有人激烈地批评说:“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管活人,却管死尸。”

虽然是古文,但很好理解。

翻开经济学课本的第一页,用经济学中的第一个概念“稀缺”来解释。那就是:

老百姓的钱(资源)是稀缺的,朝廷通过税收,去救助流浪者。导致的结果是:你拿走了张三的粮食去救助李四,张三就要饿肚子!

同一份资源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在朝廷主导的财富转移中,有人获利,就必定有人蒙受损失!有人享受到免费的快乐,就有人感受到被剥夺的痛苦!

我们这些千年之后的读者看到蔡京的福利政策,会觉得很感动,宋朝的老百姓却有这种强烈的不满。为什么?因为他们才是代价的承受者。

而我们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只需要围观历史。。

03

经济思维和道德判断的区别在哪里?

就在于,经济思维要计算成本和收益。

假如我在公号上发表一篇文章,呼吁给每个中学生提供一次免费的环球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从道德角度看,当然很善良、很浪漫、很有远见。

但是,经济学会问:要花多少钱?谁来付钱?人们愿意为此付钱吗?不愿意的话可以强制征收吗?这笔钱有没有更重要的用途?哪个用途更重要应该由谁说了算?

……

用经济学思维看,一切强制由别人来承担代价的善良,都是耍流氓。夺走张三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李四,并不是一种正义。

在当今世界,“福利”问题为什么会引发左右之间的巨大冲突?关键就在于:钱从哪里来?谁来承担代价、谁来享受结果?

如果这个问题不存在,如果资源可以从天上源源不断的掉下来,再多的福利,都不会引发滔天争议。

在一些西方国家,激烈的批评者们,甚至把那些主张大量收容难民的人骂为“圣母婊”。因为他们表演自己的善良,却让其他纳税人承担代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思维和道德伦理就是互相冲突的,更不意味着善良与美德的光辉应该被否定,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自私冷酷的丛林世界,“各人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类似的问题,其实有着清晰的解决方案。

比如宋徽宗和蔡京,完全可以拿出自己的钱(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有钱的人),或者拍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兴办福利机构(宋朝的私人慈善事业很常见)。而不是强制那些生活艰难的老百姓,为自己的“善良”买单。

真正的善良只有一种,那就是以自由自愿的方式,花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去帮助他人。

参考书籍:

01.谌旭彬《大宋繁华》

02.曾莉《蔡京年谱》

03.陈歆耕《蔡京沉浮》

04.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05.伊沛霞《宋徽宗》


强烈推荐:这一本书,胜过无数本书


我的作品:
我的书:《经济学思维50讲》
我的课:给孩子的10堂经济学大师课
付费精品: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