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商业的本质,只有抓住需求这个本质,才能在商业世界实现增长。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洞察到真正的需求?这也是梁宁老师新书《真需求》要交付给读者的:一个帮助找准真需求的极简商业闭环模型。之所以说它极简,因为就是一个三角形,一个三个分别角落在“价值、共识、模式”里的三角形。
这个模型,其实正是整个IT互联网企业,过去3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说是经过了长时间验证的一套方法论。梁宁老师也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让我耳目一新的提法与观点。
一、为什么真需求关乎你自己
拿开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那件事儿,你喜欢一个人,你就想办法出现在对方面前,然后希望TA看到你,进而喜欢你、选择你。这是什么呢?这叫幼稚。
因为这样的想法,一,不懂对方;二,不懂自己;三,不懂关系。- 为什么说不懂对方呢?就是你的好,你的优秀,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呢?说白了,你认为你的好是一方面,与别人无关。别人会如何对待你,真实取决于对方自己的需求。
- 为什么说不懂自己呢?年少时有一句歌词“有了我你应该什么都不缺”,等到出走半生,归来时才会明白,人还是得靠自己,一切长在自己身上的才是真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能带给你什么真实的变化和成长?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才是你需要的。
- 接着是彼此的关系,任何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双向需求匹配的。彼此都清楚,自己从这段关系中要的是什么,为了这个可以忍耐其他的。
所以,真需求就是:既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有的人,满脑子都是自己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他就很难去看到对方的成功,只是希望对方来满足自己;还有的人,满脑子想的是,我要对别人好,我要去满足用户,满足对方,根本不敢提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需求遮遮掩掩。
透过前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的,你认为自己有价值是一回事,而对方看到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反应,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来自于他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这个模型中要讨论的价值。广义来看,天地万物皆有价值,无论宝石还是尘土。而梁宁老师在这本书里讨论的价值,是非常窄化的“商业价值”——就是要能够在市场中变现、用户愿意付费的那一块价值。商业价值是由交易的对手盘——买方,来决定的。所以商业价值,无法一厢情愿,自己说有就有。因此,进入商业价值的世界,首先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愿望,也就是,我觉得我有价值,我需要我有价值,我需要对方认可,不能这样想。要站到买单方的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东西。这时,你会发现,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两回事。该如何选择呢?在商业世界,成交就是共识。人们会用成交来表达,我真正地和你取得了共识。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是有价值的,这个需求也是存在的,那对方为什么还不行动呢?为什么还没有成交呢?原因只一个,就是共识没有达成。商业世界里,达成共识的成果有成交、关系两种形态。这是所有人、所有企业在市场中追求的成果:销售成交、拥有合作关系。“关系”是我们中国人既认为极端重要,又认知模糊的一个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关系的本质是一系列共识,以及基于这些共识的资源共享、优先,甚至独占,以及相关的责任担当所形成的。我们要理解价值,就要去理解需求,因为这是一体两面的。我们要理解关系,就要理解共识,要理解共识,就要理解共识的反面。共识的反面是分歧。分歧如果扩大,是冲突,冲突再扩大是战争。而消弭战争、消弭冲突、消弭分歧,依赖的都是共识。中国人比较温和内敛,一般习惯的方式是用沉默掩盖分歧,直到忍无可忍。最后好像是突然间冲突就产生了。接着,又因为不擅长面对和处理冲突,结果自然是关系尴尬、裂痕甚至破裂。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做法。在商业世界,领导共识的能力,是核心领导力。因为如果没有共识,团队不会跟随你,客户不会选择你。要领导共识,就要会解决分歧和冲突。分歧和冲突为什么存在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不一致,想象不一致,利益也不一致。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你会发现一个都没有。不论至亲至近的父母、伴侣、子女,还是伙伴、同事,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分歧和冲突本来就是恒常且无所不在的,既然它是永恒的,那就没有必要惊讶,也无需回避。坦然地接受分歧,具体地看到它,理解它,学会管理它,然后超越它。所有的共识都来自于对分歧的超越。如果创造了价值,并与客户达成了共识,获得了成交与关系,不就可以生存了吗?为什么梁宁老师还要特别提出,商业闭环模型里,还有一个叫模式的环节?因为企业不是为了服务客户而生的,企业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生的。企业是通过服务客户,从市场中获得资源,从而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的生存模式、成长模式、竞争力模式才是让自己持续活下来的根本。所有的市场必然走向成熟,曾经的创新最后会成为行业基准,曾经的新需求也会成为市场共识。当市场成熟的时候,需求是公共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只有模式是自己的。这是能让你活下来的秘密。所以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明白自己的生存优势是什么,都明白从市场中获得的资源,要用来干什么——持续投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系统。总结一下,这个真需求的模型:
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要,所以有价值。
商业追求的是成交,用成交来表达共识。如果还没有成交,就是共识还没有达成。
- 模式是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的内功。产品都一样,但是我能活着,是因为我的模式。
梁宇老师说,这个真需求模型,是百年都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商业规律,也经历了几十年的中国商业实践。当你能熟练驾驭这个商业闭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古代高人的超然之感,你会有判断力,看到一件事能不能成。那些没有人需要的事,不能达成共识的事,一定成不了。当你要设计一个网红产品的时候,除了交付产品自身的价值之外,新鲜感和话题度,是你必须要做的设计项目。就是你需要时间,唯有时间才能够沉淀记忆,才能够建立熟悉感,才能够让他看到你的时候有内在的情感被唤起。所以梁宁老师认为,一个网红品牌依赖的话题度,来自外部的声量;而大牌能做到的情感唤起,来自一个人内心的低语。举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开发了一种在宇宙飞船上使用的包装罐。它为什么要做这种罐子?是要卖给宇航员或者外星人吗?ROI(投入产出比)怎么算呢?多少钱可以卖出来呢?这是做网红和做大牌的差别。网红产品做广告、做营销,是买流量、做转化率、算ROI;而大牌做广告,是在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投资。具体而言,它是在表达某种精神态度,让你记住它——不止是你在功能上需要我,我还需要你在情感上认同我。网红出产品,就是针对当前的市场动态、社会情绪做货卖货;而大牌出产品,是让自己的品牌不断与当下链接,让自己的公共记忆可以传递下去。比如,戴比尔斯公司以百年为单位,让“钻石”和“爱情”这个概念去建立锚定;而可口可乐也是以百年为单位,把“可口可乐”和“快乐”这个概念去做锚定。直到今天,你会发现可口可乐的策略依然深入人心,大家给可口可乐起的绰号叫“肥宅快乐水”,这就是对这个红色罐子的情感唤起能力的认同。曾有一家网红饮料公司曾经复刻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也确实做出了口味和口感非常相似的饮品。
有一段时间,梁宁老师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招待朋友的时候,把这两家的可乐倒在杯子里,同时端给朋友,请他们盲测,看看能不能喝出来。然后发现,真的喝不出来。因为普通人的舌头,属实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这与当下许多茅台镇酱酒做推广时,请客人对比茅台飞天盲品一样,口感相近,但就是无法替代。)两年后,梁宁老师在一个小超市,看到了这款饮料,拿起来一看出厂日期,发现是8个月前的。于是去问老板:这款饮料卖得好吗?这个街边小超市的老板,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到了重点:唉,网红饮料,新鲜过后就没人买了。确实啊,如果大家要喝的是可口可乐的味道,为什么不直接去喝可口可乐呢?因为喝可乐,你想要的是那一瞬的放松和满足,那个其实是来自你记忆的熟悉感啊。还有一点请注意,就是网红和大牌的转化关系:网红不一定能够成为大牌,而大牌可以降维去做网红产品。比如,LV和女艺术家草间弥生联名的包包,新鲜感和话题度拉满,是奢侈品中的网红爆品。说到中国何时能出大牌,梁宇老师认为,过去几十年,整个中国市场其实都是在物质匮乏的阶段,大家缺物质。缺物质就是需要物质,所以用户愿意为物质付费,也没有能力再为物质之外的东西付钱。那个时候我们的IT行业,用户买硬件,买台电脑,买个显卡,那必须付费,但是你做软件要想收费就太难了。所以今天,大家都说生意不好做。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很多最基础的东西,今天的中国用户其实已经不缺了。今天的中国用户需要什么?看2024年8月的一个案例,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布。开售10个小时,超过400万人付费,交易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这件事犹如一声号角,用市场的声音在告诉大家,人们会为什么付钱?就是今天的自己没有,但是想拥有的东西。
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超越了原材料的价值认同。中国人已经开始为了审美体验、精神共鸣而付费了。这就是市场的变化,而每当市场变化,总有人应运而出。四、曾经的刚需,正在变成弹性需求,“用户画象”升维“用户人设”梁宁老师在《真需求》一书的第一章,就引用了蔡钰老师的一个产品价值公式:并首先用这个公式,来观察一下家庭。把一个家庭的价值拆分出来,人们想要一个家庭,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需要对方当自己的钱包、满足性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功能需求。接着大家可以发现,今天在商业成熟的时代,几乎人生需要的所有功能需求,都被开发成了商业产品或者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不管是吃饭、洗衣、打扫、收纳、生病照料,乃至心灵抚慰、出游陪伴,甚至抚养、教育等等,都可以找到很成熟、很专业,并且更干脆简单的商业解决方案。对于功能需求,人们天然会去比较,然后寻求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案。没有忠诚可言。大家期待一个家庭的时候,可能想要的是情绪价值,对方能为我们提供陪伴,我们彼此可以分享感受、情绪,一起看电影、吃饭、旅游,对方可以给自己安全感,或者我可以把对方带出去炫耀。你会发现,这一部分情绪价值,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也正在不断地被商业化解决。比如现在流行“搭子”文化,看电影搭子、火锅搭子,这种轻量的陪伴;或者用追星、加入饭圈来安放自己想付出、想爱一个人的需求;或者去玩一场剧本杀,在一个戏剧性场景里来体验情感。最后,就是一个家庭的资产价值。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大家就天然共享社交账户,我是谁谁谁的爸爸,我是谁谁谁的孩子,我是谁谁谁的老婆,你就可以天然使用他的社交账户。所以,网上很喜欢讨论的是谁谁嫁给谁谁,然后就实现飞升了。实现了什么飞升呢?其实是因为,他利用了这样一个关系,可以分享另外一个人的社交资源,接着,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然后形成一个家庭共同的资产价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家庭提供的是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你就会发现家庭很脆弱。因为商业社会里,会有无限多的专业提供者,来提供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家庭里一个人的供给能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和一个商业社会花样繁多的无限可能、无限供给相比。所以,今天家庭的价值,就没有农耕时代那么“刚”了。一个家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家庭成员大家所共创的资产价值。是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共同生活,基于共同的回忆、共同的经历所构建的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唯有在此地,你才能够拥有的共同回忆,才能够激发的情绪体验,共同的社交资产、社会资产、社会财富,这些东西是一个家庭最厚实的部分。但如果用一个经营资产的态度来看家庭,我们是找一个合作伙伴,接着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形成了更大的合作伙伴,然后彼此一起用血缘这样的纽带来长期投入,共建一套资产叫作“家庭”。在家庭里大家有不断的社交资源、社会资产、社会财富。这种长期共建的事情,找长期共建的伙伴,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也不会。当然,梁宁老师说了么这多家庭,其要点是想告诉大家,时代变了,连结婚组建家庭这样曾经绝对的刚需,都已经事实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弹性需求。那谁还敢说自己的东西是今天的绝对刚需呢?所以我们观察用户和理解用户的工具也必须改变,不能再用原来的“用户画像”那一套了。用户画像是什么?就是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他没什么,他就应该有什么。你家没有电视,你就应该买一台电视;农业社会的单身汉生活质量很差,所以他需要讨个老婆。但是,在弹性需求时代,勾勒用户可以用一个新工具:用户人设。那什么是用户人设呢?梁宁老师分享了曹楠的洞察:
曹楠是一位游戏策划人。他的工作需要设计一个个的角色,再为角色设计不同的皮肤和道具,让用户代入自己。然后有一天,他发现,并不是他提供了什么角色,用户来被动选择。而是用户自己有人设,用户是在购买符合自己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用户在游戏中的消费,是在建设他自己的人设,是在为自己的人设进行投资——在游戏中如此,在真实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这就是说的,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会发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这个人越强的点,他就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他不想要的。所以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可能是这个人持续回避的结果。在刚需时代,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去做一个市场分析,去看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消费者没什么就应该有这么大的市场。比如,没电视吗?那肯定是要买电视的。没洗衣机吗?那肯定是要买洗衣机的。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的时代,会产生大量的非本圈中人不能理解的消费与行为,那其实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他在持续构建自己的人设,他想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管他当下的投入,他买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多么不合理。天猫时尚趋势中心曾经推出过一组时尚用户人设,你一听名字你就会有画面感:正在逃公主、稍普通青年、起居室艺术家、露营地作精、破次元CLUB、考究派健身、茶水间凡尔赛、宅家三公里……
这些不是传统的用户画像,不是用年龄、地域、收入、这人没啥等数据标签来框定的。每一个用户人设的名称,都可以让你产生画面感,你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故事性和叙事逻辑,感受到这个人设的行为倾向。比如“正在逃公主”。你一听是不是故事感就出来了?她是一个公主,而她正在逃,逃到了普通人的世界,所以她日常的生活、衣服都可能是普通人的。但是因为她的本质是公主,所以她身上总会有几样单品,让你感受到她的不一样,她很特别、很精致......
这种自我设定和年龄无关,一个45岁的女性,内心也可以是一个正在逃的小公主。她也会买薄荷绿的娃娃领上衣、网纱连衣裙、斜跨马鞍包......
而这些,正是大数据下“正在逃公主”这个用户人设会选的单品。比如“露营地作精”。露营是这几年的时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催生下,“露营地作精”这个用户人设就越来越成熟了。对于露营地作精来说,露营不单纯是接触大自然,更是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呈现我自身生活的精致和品位。
于是就有了很多露营的子品类,比如“搬家式露营”,就是恨不得在营地构建一个完整且精致的家。而露营地作精的很多心头肉,剁手也必须买的包括:蛋卷桌、天幕、卡式炉、手磨咖啡等等,在经济适用人设的眼中,这些都是没必要的东西。此时,你如果是一个商家,你要为你的用户设计产品,你就必须得理解你的用户的人设是什么。比如说利用数据工具,你可以看到最近“斜挎马鞍包”这个关键词它的搜索量和话题量都在提升,而现有供货不多,所以你可以判断,我应该生产一批斜挎马鞍包这样一个单品,就会有一波销量。
但是斜挎马鞍包到底是给什么样的用户用的呢?是粗糙一点无所谓,重点是便宜;还是要精致、有高级感、有小装饰还要有文化隐含,但价格小贵呢?
这时,如果你知道了斜跨马鞍包的用户人设是“正在逃公主”,就可以立刻判断,如果做得粗糙一点、便宜一点,其实是无效的产品。因为对于这类用户,粗糙的东西价值不成立。
同样,虽然露营是新时尚,很多产品都在卖,你也想做。但如果你不懂“露营地作精”的诉求和痛痒,你去做一个东西,同样是似是而非,驴唇对马嘴。所以,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组织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华为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00亿元,并且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这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研发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华为的长项,它因此而受益,所以它也敢进一步投入。这也就是它的需求。反之,一个人的弱项,一个组织的弱项,可能是他长期回避的结果。所以在今天,一个刚需驱动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供给过剩、大量弹性需求的时代。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就判断他需要。刚需产品是因为没有,所以必须有;而弹性需求产品,很多情况是这个东西我有了,我还需要更多。当然,这样的工具在梁宁老师《真需求》一书里还有很多,比如要建立共识必须了解的“利益相关人地图”、对创造情绪价值非常重要的“情绪唤起分布图”、“打造人设的基本公式”等等,欢迎你到书里去探索更多,然后和我们分享。梁宁老师说,《真需求》这本书,是为商业世界的大多数人书写的。就是希望整理出商业世界的常识和规律,让过去只有很少数人懂得的生存之道,未来大多数人都能懂,都能够在商业世界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好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