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想要入门,读什么书?

健康   2024-09-29 11:41   广东  

本文是广州意守堂中医诊所学徒许霖自学《中医入门》的学习心得。


很多人对中医入门读什么书很是疑惑,正好近代名医秦伯未有一本《中医入门》的书,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1.阴阳

阴阳,古人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由此而推出万事万物皆有正反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中医应用阴阳理论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一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并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人体内外环境阴阳必须和调,达到既对立又统一,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生理方面,人的身体,阳属于动,阴属于静,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血(津液)为阴。


记得在看师父的关于气虚视频的时候就提到气虚且要减肥的人不宜多动,否则减肥目的还没达到,人却更虚了。应当就是对应到阳属动,人动起来会耗损阳气,多动则多耗,再加上减肥,不就会让本气虚的人变得更加萎靡,由此导致人体阴阳更加不平衡,也许这就是师父说的不健康减肥的表现之一。
笔记


病理方面,机能衰弱,多为阳的不足,物质的缺失,多是阴的不足。一般症状分作四个类型:阳虚、阴虚、阳盛、阴盛。脉诊,数、浮、滑属阳,迟、沉、涩属阴。

本周在讲课桂枝去芍药汤的时候,说到了同学雷文妈妈的案例,因为用了桂枝去桂,出现了胸闷、昏沉、下重等。我由学到的阴阳理论,判断该证由于桂枝去桂是寒药,把寒邪由表带入里而导致的阳虚阴盛,虽在治上我还有错误,但辩证上,能分清楚阴阳,于我也是个进步。懂了阴阳,再看药方也能更好理解用方的理,明白误治之害,对于条文医案,也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不像从前,看到证与条文不能一一对上却仍用证方而满脑子疑问。
笔记


学习阴阳的时候,就觉得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只不过早出现了上千年。可惜的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没有能在更多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创新进步,以至于如今仅能在中医等少数领域使用。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阴阳二字从不解释,却几乎处处讲阴阳,或许张仲景当年著书时,默认读者在研读他的著作时,已经有一定的中医基础,所以基础理论不再讲,而以其临证实践总结为主要内容。

2.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行也。由这个顺序,产生了相生相克两大循环。按顺序一一对应,则有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差一位,则有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相生相克,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生克之间达到平衡。

五行中,五脏一一对应的顺序则是:肝、心、脾、肺、肾。

相生,中医依此定义了母子关系,生我者,母也,我生者,子也。

所以在课堂上,师父会提起的,以及在一些医书中也提到的一句话“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里的母子关系,就可以理解了。如:水生木,木生火,那么肝有虚证即是可以用补肾法,而肝的实证则可用泻心法。

相克,让我想到了金匮要略开篇的上工治未病的讨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五行来推知脏腑传变规律,依此来做到治未病,给人也有不少启发。
笔记


有正常的相生相克,就会有反常的相侮。书中提到,《内经》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概念大体有所了解,不过在伤寒金匮中,似乎不太见到五行理论在实践上的描述,所以现在我也不太明白五行在临证上的具体用法,但毕竟张仲景也提到了相关知识,如果能继续深入学习,说不定就能在伤寒金匮中了解到张仲景对五行的运用。

3.经络

经络遍布人体,直者为经,横者为络。书中说经络的作用是内属脏腑,外络形体,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看得出经络非常重要。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有条文“浮者血虚,络脉空虚……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等对经络受邪的描述。
不过本书对经络描述还是太少,经络知识还得进一步多做学习才能有更深体会。

4.预防

书中,用《内经》提到的“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来强调预防对于保障健康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也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作者对中医预防的基本精神提出了三个要点:

1)充实精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疾病的发生,与日常饮食起居、自然气候变化、本身的体力强弱、情绪的好坏(注:我自己根据情志病的知识加的这条)等息息相关。务使内外环境无相适应,达到预防疾病,从而健康长寿。


2)早期治疗,认识到有病即治,事半而功倍。作者通过《内经》给出早期治疗的价值,“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我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在用浸淫疮举例时也有那么一句话总结“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3)掌握病情,必须有预见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它的规律,《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说明疾病会传变的道理。中医要重视病邪的发展,并及时控制其变化,在四诊诊断上得到提示病邪传变的预兆。

中医预防,要做到未病预防和已病防止两个方面。未病预防是主要的。如果疾病发生,要在治疗时努力防止疾病向坏发展,即要有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医疗理念。

拉伸就是拉筋,拉筋就是养肝。

5.五脏六腑

根据内脏的性质与作用分为五脏和六腑。另外还有一部分称为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另有心包络与五脏合为六脏。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和腑有一定区别。腑出纳传输、传化水谷,腑不直接传化水谷而具有贮藏精气功能。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五脏——

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藏血,主谋虑。肝性刚强,有将军的称号,受精神刺激,能发生恼怒、头胀,甚至火气上逆而发生吐血等症。肝又为女子的“先天”(即有生殖机能在内的意思)【始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故调经、种子必须重视对肝脏的治疗。
金匮要略的妇人篇有讲到血室,师父对血室做了几个定义,8月考试时也考了,不过当时没记起来。是冲任脉、肝脏、子宫,都为藏血之所。再对应本文肝乃女子先天,可知张仲景重视妇人血室治疗的原因了。

笔记


脾,统血,主运化。消化水谷,运输食物精华到全身,被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水湿停滞多由脾弱所致,因此利湿常用健脾方法。

肺,主气,司清肃。肺对心脏之血液循行有调节作用,两脏关系密切,故心脏被称为君主,肺脏被称为相傅。

肾,藏精,主作强。肾对人的精力充沛有积极作用。肾为男子的“先天”,与女子以肝为先天的意义相同,即指生殖功能而言。
肾也是女子先天吧?作者如此描述或是强调肾对男性、肝对女性的重要性。
笔记


——肾与其他内脏有一不同特点,即肾有两枚,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肾主阴,命门主阳,故肾有“水火之脏”之称。临证上的真阴、真阳亦即指此。
《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对肾的左右命名理论,在凌耀星的校注中,还被称为是对藏象理论的一大贡献。
笔记


熟悉五脏功能之外,还须明白五脏的性质,根据它的性质来调整其失却平衡所产生的病变,可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例如:肝的性质喜条达,心的性质喜宣明,脾的性质喜健运,肺的性质喜清肃,肾的性质喜润下。

六腑——

胆,清净之腑,主决断。胆与肝为表里。心为“君火”,胆与命门为“相火”。

胃,水谷之海,主受纳。胃与脾为表里。胃,既受纳,亦消化。不能受纳,也就谈不上消化。故有“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小肠,受盛之腑,主化物。小肠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再分别清浊。精华,归于五脏贮藏;糟粕归于六腑排泄,糟粕中水液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此小肠之化物也。

大肠,传导之腑,主排泄。大肠接受小肠糟粕,负责输送排泄,职司大便,为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膀胱,州都之官,司气化【膀胱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将人体废物、水分以排尿的方式排出体外】。膀胱为水液潴汇之处,气化不利,则小便癃闭【小便不通;尿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气化不约,则遗尿、小便失禁。但膀胱的气化与肾有关系,肾气足则能化,肾气虚则不能化,故治小便不利或失禁,有时应用温肾之法。
气化这个词,本让我以为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所谓的水到气的转化过程,但在网上查询之后,发现中医的气化是个比较玄妙的词,像是一种运动,又像是一种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一样的现象而非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让人不好理解。文中“气化不利”,我想应是指一种堵住的状态,而且这种堵既可能是热堵,也可能是寒堵。文中“气化不约”,又是一种收不住的状态,表现上,当是虚不能收。
笔记


三焦,决渎之官,主行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主要作用为疏通水道。【在跟师学习时,三焦也常被用来当做病症的部位所在。】

脏、腑、形体——

脏与脏之间有“相主”关系,主是主持的意思,即相互制约,维持平衡。肝为脾之主,心为肺之主,脾为肾之主,肺为肝之主,肾为心之主。【其实就是按五行相克的表现来表示。】

脏与腑之间有“相合”关系。合是配合的意思,以脏为体,以腑为用,配合完成二者的综合功能。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表里关系,腑为阳属表,脏为阴属里。】


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和器官有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形体各组织合器官的表现,可以测知脏腑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肝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其华在面;脾开窍于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又:脾主四肢,并以关节处两肘属心、肺,两腋属肝,两髀属脾,两胭属肾,等等。)


师父上课时,说心开窍于耳,与此文提到的肾开窍于耳有所不同。但看《黄帝内经》中,其实两种表述都有,那么只能做两种理解:1.《黄帝内经》文章错乱,表述前后矛盾,属谬论;2.《黄帝内经》有此两种表述,或是表明心与肾皆与耳有关,若出现耳证,则不可只看一脏,而应二脏兼顾。那么,哪个正确呢?只有实践后才知道了。
笔记


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异乎寻常的内脏,形似脏而用似腑。奇恒之腑,并非孤立,而与脏腑都有关联。

传化之腑——

与奇恒之腑想对称。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腑,在六腑中都是属于消化系统。

“有诸内者形诸外”。通过外部来探知内情,将五脏生理的正常活动合反常情况相结合,有助于探测内脏的病理变化。


最后总结。学完五脏六腑,大体了解了它们的功能性质,知道了先天后天,并了解到一些内脏变化在外在形体变化上有一一关联,脏腑有其表里对应,脏之间有相主(相克,对应传变规律)。

“有诸内者形诸外”这句话让我想起看《大学》时,讲到君子要慎独的理由是“诚于中,形于外”,讲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于外在,那么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不能做些小人之事,否则将来在他人面前无论表现得如何“正派”,到头来都是要暴露出本性的。就像那病邪,侵扰到了内脏,其病况,无论如何,都要在外部形体器官中表现出来。
笔记


另外,《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到脏腑的篇幅非常少,而且让人感觉,由于当时没有现代的仪器看到体内的脏腑,那么张仲景其实并不会拿脏腑作为具体的器官看待,而是作为一种对应功能的象征,病证部位的确认,并更多以人的感受,外在表现等来辨证。
比如,《金匮要略》讲肾着,师父上课时就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腰着,可能在这里的“肾”,张仲景就是用来表明病证主要表现的部位;
再如《伤寒论》第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样的言论,放在如今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而当时的张仲景,可能会把胃作为一个部位,表明燥屎大概位置,以告诉读者判断阳明病的发病部位等等。


邱医生说:本文为广州意守堂中医诊所学徒许霖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本文的内容,其实跟《中医基础理论》大差不差。
因此,大家也可以直接读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等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博大精深,但关键还是要在临床上为我所用,用得上手的知识,才是你的技能。

还有一些其他学徒的作品,我放在#中医师带徒 的合集中,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请多多指正。
邱医生写的优秀文章都在这里。
邱医生的咨询联系方式在这里。
邱医生研发的产品下单在这里。

邱医生说
邱医生说:我不会减肥/不会治病/不会脑洞/不会科普/不会文艺/不会开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