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Research:北理工梁敏敏课题组通过合成仿生NiCo₂S₄纳米酶并装饰在CaTiO₃上,大幅提高氢气析出反应的效率

学术   2024-09-14 14:02   北京  
第一作者李康
讯作者郭占君,宋宁宁
DOI:10.1007/s12274-024-6666-6


本文亮点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仿生共催化剂,受天然[NiFe]-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的启发,合成了NiCo2S4纳米酶并将其装饰在CaTiO3上。与单独的CaTiO3相比,NiCo2S4纳米酶负载的CaTiO3在氢气析出反应(HER)中的速率提高了60倍,显著提升了HER性能。这种共催化剂不仅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电荷分离效率,还降低了HER的活化能。相比依赖稀有元素的催化剂,这种基于NiCo2S4的共催化剂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替代方案。

前言

20243月,Nano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理工大学梁敏敏教授团队在仿生纳米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报道了仿生NiCo2S4纳米酶并装饰在CaTiO3上,大幅提高了氢气析出反应的效率,实现了低成本且高效的光催化性能。论文第一作者为:李康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郭占君,宋宁宁。

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开发替代能源如氢气(H2)变得迫切。氢气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清洁产物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选择。自1970年代首次使用TiO2进行光驱动水分解反应以来,人们不断努力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然而,钛基材料中电子-空穴对的高复合率和表面反应缓慢限制了其光催化氢气析出反应(HER)的能力。尽管贵金属共催化剂在提高光催化性能方面有效,但其高成本和稀缺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同时,天然[NiFe]-氢化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由于制备复杂且稳定性低,实际应用受限。
本研究通过合成NiCo2S4纳米酶并将其加载到CaTiO3上,提出了一种受天然[NiFe]-氢化酶启发的无贵金属催化剂。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显著提升了光催化氢气析出反应的效率(提高60倍),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且稳定的替代方案。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仿生催化剂设计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和现实意义。


本文所用设备


图文解析

图1. NiCo2S4@CaTiO3的形态和结构图像。(a)不同质量比复合材料的XRD图谱。(b) NC-15%的SEM, (c) TEM, (d) HRTEM, (e) EDS元素映射图。

要点:

合成的CaTiO3的XRD图谱与标准数据匹配良好(图1a),NiCo2S4的XRD图谱显示出六个特征衍射峰。SEM(图1b)和HRTEM(图1c)显示CaTiO3为立方微观结构,NiCo2S4呈纳米针棒状。一系列不同NiCo2S4质量分数的NiCo2S4@CaTiO3纳米复合材料(NC-x)的XRD图谱显示出明显的CaTiO3和NiCo2S4的峰。NC-15%复合材料显示NiCo2S4纳米针锚定在CaTiO3表面上,HRTEM分析(图1d)表明CaTiO3和NiCo2S4的裸露表面为(102)和(400)晶面。EDS元素映射(图1e)确认了复合材料中Ca、Ti、O、Ni、Co和S元素的共存,元素分布显示每个组分在复合材料中保持其原始形状。

图2. NiCo2S4、CaTiO3和NC-15%的高分辨率(a) Ni 2p、(b) Co 2p和(c) O 1s XPS光谱。

要点:

通过XPS分析NC-15%及其组分CaTiO3和NiCo2S4的表面键合状态,发现Ca和Ti分别处于+2和+4的氧化态,且其化学状态与混合前相同。NiCo2S4显示Ni2+和Ni3+两种氧化态,而NC-15%样品中Ni同时存在+2和+3的氧化态。在NiCo2S4与CaTiO3混合后,表面Ni2+/Ni3+比值减少,暗示两种材料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Co显示多种价态,但与Ni相比,Co2+/Co3+比值变化很小。有趣的是,O 1s峰的解卷积显示NC-15%样品对吸附羟基有明显亲和力,可能显著增强氢气生产动力学。综合XPS数据揭示了NiCo2S4和CaTiO3之间强烈的界面相互作用,有利于光催化产氢反应的电子转移。

图3. (a) CaTiO3、NiCo2S4及其复合材料在不同质量比下的产氢性能。(b) NC-15%产氢稳定性试验。

要点:

我们通过在3.5小时的照明下对10 mg被测试样品进行评估,评估了各种光催化剂的光催化HER性能。在各种测试的牺牲剂中,由于其最佳光催化HER性能,选择了10 vol%的TEOA作为空穴捕获剂。从图3(a)可见,无论是CaTiO3还是NiCo2S4都显示出很少或没有光催化产氢。将NiCo2S4加载到CaTiO3上显然提高了H2的产率,其中NC-15%的HER率最高,约为310 μmol∙h-1g-1,优于大多数基于无贵金属的CaTiO3体系。然而,随着NiCo2S4含量的继续增加,复合材料的HER率降低,可能是由于NiCo2S4的低反射率引起CaTiO3的光吸收减少。我们进一步评估了NC-15%在连续五个光催化循环中的稳定性(图3(b))。即使在第五个周期结束时,氢的产量仍与第一个周期相当,表明了催化剂的优异稳定性。我们还调查了pH对NC-15%光催化HER能力的影响。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光催化效果显著提高,达到540 μmol∙h-1g-1。在碱性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更好的氢气产量表明OH-可能参与了光催化HER过程,与XPS分析中NC-15%与CaTiO3相比OH-强度增加的情况相符。

图4. (a) CaTiO3和NiCo2S4及其复合组分的UV - vis DRS吸收光谱。(b) CaTiO3及其复合材料的tauc图。(c) NiCo2S4的tauc图。

要点:

为了解释NC-15%相对于CaTiO3增强的HER性能背后的机制,我们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研究了这些催化剂的光学性质。纯NiCo2S4在200到800 nm范围内具有宽广的吸收,而CaTiO3的吸收仅限于紫外区,其吸收边缘约为350 nm(图4(a))。随着NiCo2S4含量的增加,吸收边缘逐渐向可见区移动,表明经过NiCo2S4修饰后,复合材料的吸收性能有所改善。与其他样品相比,NC-15%在200-300 nm区域显示了不同的吸收行为,这表明NiCo2S4在该复合材料中与CaTiO3具有强烈的界面相互作用。我们使用Tauc图计算了这些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单组分CaTiO3NiCo2S4的禁带宽度分别为3.64和1.21 eV,而复合样品NC-3%、NC-15%和NC-30%的禁带宽度分别为3.63、3.61和3.57 eV(图4(b)和4(c))。因此,引入NiCo2S4略微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光吸收,这是由于异质结构的形成。

图5 (a) CaTiO3及其复合材料的稳态PL发射光谱。(b) CaTiO3及其复合材料的瞬态PL寿命测量。(c) CaTiO3、NiCo2S4和NC-15%的I-t试验图。(d) CaTiO3、NiCo2S4和NC-15%的EIS试验图。

要点:

我们通过PL和电化学测量对材料的电荷分离过程进行了表征。CaTiO3和NC-x显示出特征性发射峰(图5(a)),当NiCo2S4含量从0%增加到15%时,峰值强度显著下降,但从15%增加到30%时减小幅度轻微。NC-15%的平均寿命为0.106 ns(图5(b)),表明其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最佳。通过光电流密度(I-t)(图5(c))、电化学交流阻抗光谱(EIS)(图5(d))和Motty-Schottky(M-S)曲线测试的结果,NC-15%的光电流约为0.6 μA,比纯CaTiO3NiCo2S4的光电流更高。EIS谱图显示NC-15%的半圆半径较小,表明其光激发电子-空穴对的迁移性阻力较低。这些结果表明NiCo2S4的引入有效增强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传输效率,为增强光催化性能提供了基础。

图6. 反应前后O、Ni、Co元素组成及含量变化。

要点:

通过以上测量结果,相较于CaTiO3,NC-15%的光子吸收和电荷分离特性的适度增加似乎无法解释其HER速率增加60倍。因此,我们进一步通过XPS分析对反应前后的NC-15%进行了化学状态的表征,以捕获反应过程中的潜在中间体和变化。对于氧元素,如图6(a)所示,在529 eV处的O2-含量减少,而在531 eV处的OH-含量增加。OH-含量的增加与活性化的天然氢酶反应中间体相一致。此外,这也与利用类氢酶纳米酶增强Al辅助HER的表面OH-吸附相匹配。此外,我们对Ni 2p和Co 2p XPS光谱进行了峰解卷积分析,以评估反应前后两种元素不同价态含量的变化。对于Ni元素,表面的Ni2+/Ni3+比例在反应后显著增加,可能归因于Ni3+通过表面催化还原为Ni2+。相反,Co元素的价态在反应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这些结果表明,Ni离子起到活性位点的作用,促进电子转移,从而通过表面催化增强氢的析出,而Co离子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保持其氧化态不变。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与天然[NiFe]-氢酶催化的氢产生机制密切相关,其中氢化物转移始于Ni位点,成为Ni和Fe之间的桥接配体,然后离开Ni位点形成H2


全文小结

    
本研究受天然[NiFe]-氢化酶启发,合成了NiCo2S4纳米酶并加载到CaTiO3上,显著提升了光驱动氢气析出反应(HER)的性能,提升幅度为60倍。光电化学和XPS表征表明,复合材料界面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和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且只有双金属中心的Ni改变了氧化态。DFT计算显示NiCo2S4的HER自由能谱显著降低。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利用自然启发的纳米酶提高HER性能的新方法。

作者介绍

  
梁敏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纳米材料的生物工程化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2022年获得杰青荣誉(如青千,杰青,长江等),在Nat Catal,Nat Nanotech,Nat Protoc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

课题组链接:

https://mse.bit.edu.cn/szdw/jgml/gfzclxg/0305ac29f56543fd86aabfd43ca2c30b.htm


文献信息

 
Li K, Hong J, Song N, et al.Heterobimetallic [NiCo] integration in a hydrogenase mimic for boosting light-driven hydrogen evolution in CaTiO3. Nano Rese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4-6666-6


往期推荐

#Nano-Micro Letters:江苏大学夏杰祥课题组构建催化剂表界面双极化作用及其高密度活性位点以促进光催化CO₂

#Chem杂志:中科院化学所钟羽武研究员课题组有机小分子光催化产氢新进展

#Matter杂志| 中南大学刘又年团队在COF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Int. J. Hydrogen Energy杂志:中国科学院大学卢灿忠教授团队在光催化制氢领域的研究成果

北京泊菲莱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开发智能化、高精度、高性能的高科技设备企业。泊菲莱科技拥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现已应用于新能源、药物合成、精细化工等各类科研领域,在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同时,多款产品也远销海外。泊菲莱科技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符合GB/T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五星级标准。
泊菲莱科技不仅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也一直秉持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创见、实干、卓越”的企业精神,作为科技型高新企业,积极创导高科技智能设备等尖端科技,不断革新,不断挑战,以卓越创新的进取精神,推动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新设备推荐


泊菲莱科技
介绍光化学领域发展方向,完善与光催化有关的产品知识及相关实验操作细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