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0331: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头颅影像特征

健康   2024-09-13 09:33   广东  

中国药典(2020版)[1]记载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含丰富的生物碱,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肝炎等疾病治疗,随着对山豆根主要成分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临床使用广泛。而山豆根作为一种有毒中药,不恰当的使用可能给患者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本研究对国内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探讨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的影像特征,为后续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山豆根”、“山豆根中毒”、“山豆根不良反应”为检索词,综合检索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23年2月10日。对检索文件及案例报道进行筛选,共检索文献59篇。

对检索的数据进行逐篇阅读,临床表现为山豆根中毒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并有完善的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排除标准:非山豆根中毒脑病患者,影像资料不全。对筛选文件进行患者年龄、临床症状、药物剂量、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9篇文献(1990-2000年文献3篇[2-4],2001-2010年文献7篇[5-11],2011年至2023-02-14文献19篇[12-30]。

2结果

2.1患者组成情况

29篇文献中有明确年龄记载的患者共87例,其中未成年人(<18岁)59例,成人(≥18岁)28例。未成年患者中,青春期(13-18岁)患者5例(5/59,8.47%),学龄前与学龄期(3-13岁)患者54例(54/59,91.53%),见表1。

2.2影像特征

7例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影像特征累及部位为双侧小脑(齿状核为主、蚓部)、双侧小脑+脑干(脑桥背部为主、延髓)、双侧基底节区(豆状核为主、尾状核、丘脑)、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脑干+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脑干+双侧基底节区+脑叶;磁共振MRI影像学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扩散弥散加权)高信号或等信号、ADC(表观扩散系数)低信号或高信号,见图1A-1F。

2.3不同人群影像特征

入组87例患者中,分为未成年组与成年组,双侧小脑(32例和14例)、双侧基底节区(17例和8例)是未成年组和成年组主要受累部位。多部位联合损害中,未成年组主要发生在双侧小脑+基底节区,成年组则在双侧小脑+脑干;而双侧小脑+脑干+基底节区、双侧小脑+脑干+基底节区+脑叶等多部位损害在未成年组和成年组相关报道较少,导致其占比较少,见表2。

2.4不同人群中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

本研究中,未成年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与双侧小脑病变有关,其次是双侧基底节区病变;而成年组患者中临床症状主要由双侧基底节区病变所致,其次是双侧小脑病变。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患者中,双侧小脑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其次是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双侧基底节区病变未成年组表现为偏身扭转、意识障碍、不自主运动、肢体乏力等,而成年组表现为头晕、四肢乏力、意识障碍、偏身扭转等。临床症状出现频数处于第三位的脑组织损伤在未成年组是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病变,主要临床症状为行走不稳、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而成年组则是双侧小脑+脑干病变,主要临床症状头晕、行走不稳、言语障碍等,见表3。

2.5意识障碍与影像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意识障碍患者27例(未成年组21例,成年组6例),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意识障碍患者的主要影像特征为双侧基底节区病变,未成年组中有4例患者存在双侧小脑病变导致意识障碍,成年组中未见类似现象。未成年组多部位病变均有意识障碍患者,而成年组意识障碍患者均累及基底节区。意识障碍在不同年龄组临床影像特征不同。

非意识障碍患者研究中,双侧小脑病变为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主要受累部位,其次为双侧基底节区病变,而双侧小脑+脑干+基底节区病变、双侧小脑+脑干+基底节区+脑叶病变在非意识障碍患者中均未见报道,见表4。

3讨论

山豆根作为一种有毒的传统中药,主要用于预防感冒、出疹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等,其所致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常见于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代谢营养障碍等[31]。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通过收集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的头颅影像,分析影像特征,指导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研究共纳入89例患者,未成年患者入组59例,其中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达54例,最小年龄3岁[22],成人患者中年龄最大64岁[9],因此,在未成年患者中使用含山豆根方剂时需谨慎。

李凯[2]首次在文献中报道了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CT表现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汤晓芙[3]报道了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MRI双侧壳核T1低信号,T2高信号等表现;张劲松9首次报道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MRI存在双侧小脑齿状核对称性病变,其中1例患者累及脑干背侧,1例累及双侧基底节区,MRI主要表现对称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低信号或高信号。随后陆续出现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的影像学报道。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主要累及双侧小脑,以齿状核为主,小脑蚓部次之;其次累及双侧基底节区,以豆状核、尾状核为主,丘脑次之。同时可受累多部位,如双侧小脑+脑干、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脑干、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脑干+脑叶等均有报道。

研究显示,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与其受累部位有关,双侧小脑受累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肢体乏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等,在未成年组可出现肢体抽搐、视力障碍。双侧基底节区受累出现偏身扭转、不自主运动、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脑干同时受累可出现球麻痹表现,多部位脑组织受累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如强直-阵挛发作[22]、阵挛发作[20]等。在多部位受累中,若合并基底节损害时,出现意识障碍机率高。在成年组中意识障碍患者均合并有基底节损害。

所纳入研究的文献中,3例死亡病例均在未成年组,其中2例患者无影像学检查,1例纳入研究患者初步表现为昏迷、四肢抽搐,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小脑、脑干、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成年组未见死亡病例,1例患者预后处于植物人状态,头颅MRI提示存在双侧小脑、脑干、双侧基底节区及脑叶多部位同时受累,因此,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颅MRI存在多部位受累时,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在纳入研究的病例中具有明确药物剂量的病例50例,20%患者山豆根剂量<10g,以未成年患者为主,与未成年患者发育未成熟有关,成人仅有1例由于长时间煎煮山豆根后出现双侧小脑、脑干受累,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国内研究显示[26],服用山豆根大于10g,即出现显著中毒症状,本研究中80%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药物剂量≥10g,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表现出受累部位数量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双侧基底节区同时受累也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32]临床中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脑干、脑叶等多部位同时受累可有多种疾病引起,如糖尿病尿毒症[33] 、一氧化碳中毒  [34]  、自身免疫性脑炎 [35] 、线粒体脑疾病 36]  、神经白塞病[37]  、克雅病等,当患者存在头晕、行走不稳、意识障碍、偏身扭转、肢体抽搐等临床症状时,结合影像学改变需要考虑山豆根中毒的可能性。

总之,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主要以双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基底节区病变为主,随着药物剂量增加颅内累及部位增多,临床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及时询问病史排除山豆根中毒,从而为临床救治患者提供参考。

iNeurology导航
最新文献阅读,临床病例分析,神经影像学解读,以及神经系统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会有一些励志文章,健康科普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