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的思想从乳房到照护

文摘   2024-10-04 09:02   四川  



温尼科特的思想从乳房到照护


作者:菲利普·斯塔塞  
原文发表于拉康派期刊《Quarto》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遵循一个严格的线性过程,其中死亡作为时间的终结,而非作为一种冲动来介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母亲照护的对象,关系是完全的二元关系。在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中,出现了诸如整合、成熟过程、现实中对象的挫折、回归现实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于儿童精神病的理论并非没有影响。
温尼科特在《成熟过程》一书中写道:“可以用这个词,‘自我’,来描述人类个性正在发展的部分,在有利的条件下,它倾向于整合为一个统一体。”(温尼科特,《成熟过程》,第9页)
温尼科特认为,自我是一个将来自本我的冲动整合的功能体。它的发展建立在三个过程之上:
1空间和时间中的整合:在原初阶段,只有与部分对象的关系(例如,乳房)。正是通过逐渐将婴儿的个性整合为一个统一体,婴儿才能感受到部分对象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种整合通过两类经验实现:婴儿护理技术和本能经验,这两者将个性元素聚合成一个整体。
2个性化:个体对自身和身体的认识发展。
3实现:与外部现实的初级关系,或对象关系的确立。这个过程只有在环境提供对象的方式允许孩子创造对象时才能发生。因此,婴儿对母亲处于一种期待状态,而当母亲“足够好”时,她提供的对象满足了婴儿的需求。婴儿因此开始感受到对母亲提供的东西的需求。如果环境足够好,没有缺失或剥夺,起初的主观现象对象就会变成客观感知的对象。在这个阶段,良好的环境让婴儿体验到“全能感”。温尼科特将“全能感”描述为一种无挫折状态(快乐原则),先于“渐进的失望”(现实原则),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学会逐渐不再依赖母亲。因此,温尼科特认为现实中存在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影响儿童的发育。
当孩子失去母亲的乳房时,他失去了母亲(乳房属于母亲,而非孩子)。因此,在这一理论中,缺乏任何“剥夺”(阉割)的概念;同样,也有了回归首次满足经验的神话来解释享乐。享乐并未被一种失去的观念所标记,而是基于回归一种融合经验,而不是来自于阉割本身。

自体(Self)
温尼科特的理论中存在一个关于“自体”(self)的概念,这个自我并不是“我”-即自我(ego),而是由成熟过程所塑造的自体。婴儿的自体逐渐进展到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本能需求被感知为自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环境的一部分。这个核心自体容易受到创伤的影响,从而导致防御机制的形成,进而产生“假自体”(faux-self)。假自体由环境缺失导致的创伤积累而成。假自体取代了真自体,它吸收了所有由于环境缺失带来的负面经验。


“足够好的母亲”——温尼科特的关怀理论

根据温尼科特的理论,“足够好的母亲”能够回应婴儿的“全能感”,几乎完全接受孩子的需求,从而确保情感发展的连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适应感会逐渐减弱,这种减弱与孩子应对母亲缺陷能力的逐渐增强成正比。
当母亲的适应性足够好时,婴儿开始相信外部现实,逐渐放弃对创造和全能控制的幻觉。在婴儿和母亲部分对象之间建立起象征性关系的基础。
然而,当母亲的适应性不足时,她对婴儿的幻觉和自发冲动的反应就显得不足。这一过程会阻碍象征性形成的功能。婴儿被诱惑,逐渐屈从于母亲。母亲未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而是用自己的需求替代婴儿的需求,只有通过婴儿的屈从,母亲的需求才能被理解。这种母亲对婴儿需求的无法适应,正是温尼科特所认为的假自体的起源。

寻找失落对象——温尼科特关于可能的性关系的神话

在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中,对象阻碍了婴儿所缺失的东西,填补了因“出生创伤”而造成的空缺。这一对象是能够填补空缺的,并使母婴之间的相遇变得愉悦,在这种相遇中,缺失并没有位置。因此,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中不存在任何辩证关系,因为这种相遇不留给缺失任何空间(拉康将其比作恋物对象,因为它免除了对母亲缺失的表达)。
与此相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则充满了冲突。对象是不可挽回地失去的,寻求对象的过程标志着无法重复的痕迹。因此,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没有缺失对象这一重要概念。相反,关系依然是二元的,反映出母婴关系的原始发展,正如拉康所言:“这种问题性的关系在以现实、真实对象的挫败来解读时是难以理解的。”拉康补充道,弗洛伊德在母亲与婴儿之间引入了第三个因素,即一个重要的想象元素——阳物(phallus)。
因此,温尼科特的理论中不会出现父亲的象征性功能(温尼科特只将父亲视为母亲物质支持或替代母亲的角色),父亲的功能在于在母亲、婴儿和阳物三者之间引入一个距离,并在新的辩证法中融入缺失对象的概念。

在温尼科特理论中对母亲的认同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母亲的形象是完整且未被阉割的,她不依赖于“父之名”的象征功能。正如雅克-阿兰·米勒所总结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父之名’会出现?我们是否可以质疑,那些在温尼科特学派中流行的精神病理论是否仅仅传播了一种具有潜在病态倾向的入门学说?在所有这些基于照护的治疗方法的背后,是否存在‘未被阻隔的他者’,甚至‘未被阉割的母亲’或‘阳具母亲’的形象?”(雅克-阿兰·米勒,《精神分析的临床问题》,发表于《四重奏》第一期)

精神病的起源问题
讨论温尼科特的精神病理论是一项挑战,因为他的理论虽然看似容易理解,但实际上非常模糊,有时甚至显得混乱。温尼科特认为,精神病的根源在于儿童的“幻觉-去幻”(illusion-désillusion)过程的失常,这一过程对于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精神病可能源于母亲未能做到“足够好”或她对孩子的适应过于严格。
幻觉(Illusion)阶段:在这个阶段,母亲处于温尼科特所称的“原初母性关注”的病态状态,这是一种对婴儿需求的高度敏感性,让婴儿产生了找到对象的幻觉。这就是“足够好的母亲”的定义——她能够充分适应婴儿的需求,使婴儿感受到持续的存在,并养成创造真实对象的幻觉(Illusion)。
去幻阶段:这一阶段是母亲的照护逐渐中断,婴儿开始逐步应对挫折。
温尼科特强调,母亲对婴儿需求的适应需要恰到好处。如果适应过于严格,自我就无法发展;如果适应不足,婴儿可能会面临一种毁灭的威胁。这种威胁会产生一种无可言表的焦虑,而不是一种可以通过修复来弥补的创伤。
在他的一篇晚期文章《对崩溃的恐惧》(1974年《国际精神分析评论》)中,温尼科特将精神病视为一种防御性组织,它旨在防止个体再次经历自我解体的痛苦。他指出,患者对崩溃的临床恐惧实际上已经发生过了,只是这种崩溃隐藏在无意识中。
温尼科特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的无意识不同,也不同于荣格的无意识。它指的是自我尚未成熟到能够整合所有经验的状态。


对原初痛苦的恐惧与防御性精神病
温尼科特认为,精神病患者的防御性组织源于对原初痛苦的恐惧,这种痛苦引发了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患者通过这种防御性精神病保护自己,尽管效果不佳。正如奥克塔夫·马农尼所指出的,这一理论可以与拉康的“除斥”概念相比较。那些无法被包容的东西会以现实的形式重新出现,导致精神病危机。此外,温尼科特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即如果患者能够真正崩溃,便有可能治愈精神病。然而,温尼科特保持谨慎态度,指出许多患者无法承受这种崩溃的结果,特别是无法因崩溃而入院治疗(《对崩溃的恐惧》)。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患者在治疗转移过程中回忆和重新体验这种过去的崩溃,而这需要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深刻理解。

真自体与假自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温尼科特对精神病的看法,必须深入探讨“自我”(Self)和“假自体”(false-self)的概念。温尼科特认为,真自体并非对应主体、个性或自我(EGO),而是与个体的生存体验密切相关。真自体起源于生物学层面,它来自身体组织的生命活动和身体功能的自由运作(如心跳和呼吸)。随着婴儿的发展,真自体逐渐与外界现实建立联系,成为个体自我核心的一部分,承载着连续的存在感。它代表了个体的活力、创造性心理潜力和自发性。
相比之下,假自体则是由于母亲或环境适应不良而产生的防御性外壳。假自体是一种面对世界的伪装,用来保护真自体。雅克-阿兰·米勒将假自体与拉康的“自我”的想象功能联系起来,并警告分析师不要只与假自体打交道,这种空洞的言语可能会无限延长分析的过程。

分析师的角色
在温尼科特的治疗模型中,分析师的角色类似于母亲的照护。分析的重点是建立转移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赖。因此,分析师必须扮演“好母亲”或“修复性母亲”的角色,注重照护的治愈作用,而不是强调符号的出现。温尼科特认为,精神病的根源在于母亲照护的失败,分析师应替代失落的对象,充当一个不被阉割、无欲的母亲形象。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分析师通过改变治疗情境来帮助患者,而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交流。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和译者所有。转载本文需经过作者/译者同意,转载时禁止修改原文,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译者,及附上原文链接。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FI_WUYISHIYANJIU@outlook.fr





无意识研究
Frontière Inconsciente:精神分析临床团队,致力于锻造最专业的拉康派公众号,并且辐射国际性拉康论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