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本体论:海德格尔后的拉康

文摘   2024-11-13 19:28   美国  

话语本体论:海德格尔后的拉康

作者:Christos Tombras

英国拉康派精神分析家,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一、本体论与话语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重新提出了存在问题,并构建了一个新的、非笛卡尔基础本体论。这将作为所有其他区域本体论的基础,例如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或者科学的本体论。这个计划搁置了。他停止将存在问题构想为历史无关的基础本体论问题,而开始将其视为关于存在历史性的问题。尽管他研究计划的主要主题保持不变,但海德格尔对能够提供全面答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失望。他完全停止使用“本体论”这个术语,因为他认为这个术语是不足和误导的,而决定集中精力研究他认为是现代性的一个重大失败和对此在(Dasein)的即将到来的危险。在他对科学、心理学一般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别批判的讨论中,海德格尔反对他所认为的它们的局限性和天真: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未能对它们的概念前提进行批判性思考,因此无意中模糊和扭曲了它们所声称研究的现象。对他来说,采纳现代世界观

涉及忽视此在(Dasein)对存在态度的基本方面。因此,他把这个问题重新提到了前台。这是一个道德的尝试,或者更好地说,是一个道义论哲学家的尝试。

拉康跟海德格尔一样,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一样不信任。在他的“回到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海德格尔的视角显而易见,尽管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是,拉康并没有兴趣构建一个非笛卡尔的基础本体论无意识是非本体的。以弗洛伊德的发现为起点,拉康转向语言。他的研究计划是以一种方式重新阅读弗洛伊德的发现,以保持对其新颖性的忠诚,同时避免其误解和陷阱。人类是语言的主体,是在象征秩序(即能指法则)统治下的分裂主体。语言既将主体引入人类世界,又使主体遭受痛苦。但首先,语言或者说言说,是一种身体行为,是一种仪式性的模仿游戏,是愉悦和真实的牵制者。语言涉及能指,但意义始终是浮动的、不稳定的,并且是事后归因的。一开始,拉康研究了人类及其在向语言和符号的他者屈从后获得的想象身份和“语言”身体。他的注意力越来越远离语言的研究,转向数学——拓扑学和结论理论——试图制定一种非区域性的后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不受达到适当的描述元层次的限制。

海德格尔仍然认为,精神分析,即使是在这种“增强”的拉康形式中,也是一个有限的计划。对海德格尔来说,无论数学以何种形式存在,它只能对理解做出贫乏的贡献:如果拉康声称数学在超验地面对世界,那么他的立场将仅仅等同于与现代笛卡尔科学世界观的无批判一致。拉康的数学形式化应该被视为衍生的和本体的,或者完全被拒绝为人工新康德主义的理想主义产物,其根源很可能是柏拉图主义,与手头的现象有很大距离。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拉康的方法并不是新康德主义或柏拉图主义的。他并没有将数学结构看作是独立于使用它们的人类存在的。对于他来说,数学、结论理论和拓扑学是符号系统,但他们并不被认为构成世界或人类心理更深层次的结构。

拉康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很可能会出于与他批评整个哲学的原因相同的批判。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发现基础上,与海德格尔形成对比,拉康专注于能指性的起源,即有能指的事实,以及这些能指在网络中的相互关联。事实上,可以将拉康的整个理论工作看作是一种超越意义、超越语言、甚至超越言说和演讲,解释符号-能指性的出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试图反对意义,他也说过。在拉康看来,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在讨论存在问题时自相混淆,因为他们未能将其看作是符号-能指性的必然结果。可以想象,即使他没有明确说出来,拉康也把海德格尔视为另一个困惑的哲学家,并认为他的基础本体论陷入了想象轴上,因此局限狭窄。

此外,海德格尔的义务担忧和关注点远离了拉康的关切。海德格尔为现代科学世界观的流行感到痛心,而拉康则不得不欢迎其出现,因为这是笛卡尔主体的出现——科学主体的出现,使精神分析成为可能。关键是,拉康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对在义务框架内讨论人类经验并不感兴趣,并且对试图反抗“制度”的企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试图在同一个主人话语内用一个主人来交换另一个主人。在许多方面,拉康是一位对政治或时事兴趣减退的悲观主义者。他只对在他的数学公式中展示现象感兴趣,以现象自身显示自己的方式。他的教学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一个注定要大部分未完成的工作,他自己也深知其中的情况。


海德格尔给拉康的信件

二、从海德格尔到拉康

要同时阅读海德格尔和拉康并不容易,不仅因为他们各自术语和工作线索的巨大差异,还因为他们似乎都不愿意为这样一个任务奠定基础,或者符合这样一个任务的要求。尽管如此,显然连接二者的首要元素是他们对语言的重视。他们都谈论通过语言构建世界的过程,并且拥有同样的起点,即被投射到世界中并遭遇语言的个体人类。他们在抛弃传统工具上也有共鸣,即他们相信传统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纯粹不足。然而,他们在对待语言的看法上存在根本差异。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装备,既有本体论的又有存在论的意义,它向在揭示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其中存在以其关注的方式存在于其所遭遇的存在之中。存在的智性来源及其历史性是海德格尔最感兴趣的。对于拉康而言,作为象征秩序的语言提供了对被能指链条所表现的主体的支架。这个分裂的主体被语言所折磨,在其努力承担由他者为其铸造的异化身份的过程中不断受折磨。

然而,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困难。拉康的概念似乎缺乏适当的基础,有必要澄清这是否属实。拉康坚持能指的首要性,他对能指性的洞察,以及因此对所指的漠不关心,都只是结论、理论结果和推论。它们与所研究的现象相关,但它们并不是现象本身,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原始材料。同样可以说及隐喻和换喻、三界的、话语理论或博罗米结的临床:所有这些假设和理论模型既不是现象的一部分,也不与现象本身相同。威廉·理查森认为,拉康对弗洛伊德发现的解释“迫切需要一个哲学基础,而数学形式主义和所有世界上的拓扑学都无法给他这一承诺”。在理查森看来,没有坚实的哲学基础,拉康的理论建构就只能是壮丽而任意的结构,就像过去伟大的哲学系统一样悬空无物。拉康的理论面临着最终被认为是失败或不完整的形而上学的风险。

然而拉康的思想并非公理化的。他并不是从假设一般性陈述开始,也没有通过逻辑推理来推导其余的理论。尽管其抽象性和复杂性,拉康的计划是一个实验性研究计划,具有所有研究计划所固有的延误和误入歧途。考虑到这一点,理查森对于坚实哲学基础的要求似乎过于限制性和有些问题,就像因为未能承认存在向度对于存的圆循环的本质而中断掉的海德格尔的计划一样问题重重。拉康的计划同样涉及到一个本质上的循环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拉康对使用数学和拓扑学的辩解或许需要重新考虑与海德格尔的概念框架相比。海德格尔的哲学代表了与现代世界的决裂,并为后笛卡尔主体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意义的质疑所做的准备工作,那么拉康的元心理学就是不可能的。海德格尔对时间和时间性的讨论必然是这样一个任务的基础。存在需要时间,没有原始的占有事件(或者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肯定事件),既不能有存在也不能有不存在,同样地,既没有缺乏也没有欲望。没有时间,就不会有能指,没有能指链,没有能指法则。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时间”处于比拉康的逻辑时间更基本的层面上。拉康将语言描述为一种模仿的肉身游戏,以及他对话语的概念化足以避开这个局限吗?

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是:如果这个讨论要被视为比一个派生的区域本体论更广泛的东西,确实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上。首先需要确立的是,通过语言人类是如何打开一个世界,以及世界有意义存在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说话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一个类似物,一个由递归和反复重叠的认同构成的产物。这个任务的第一部分由海德格尔完成了。但海德格尔并没有深入提供关于语言与身体关系的全面说明。为此,我们需要转向拉康。用维特根斯坦的类比来说,海德格尔提供了一把“梯子”,让拉康能够攀登并看到思想的历史是愚蠢的历史。

我在这里设想一个海德格尔和拉康之间的概念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海德格尔分析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来支持和启发拉康的后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这将不仅仅是其部分之和,严格来说,也不是海德格尔主义或拉康主义。基于迄今讨论的内容,我认为它受到海德格尔和拉康的术语、洞见、概念、假设和结论的影响,并涉及讨论人作为存在于语言中的存在;关于人类被投入的世界及其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方式;关于作为性别存在的身份获取,以及这种异化所带来的痛苦;以及主体与大他者之间的结构的参与方式。简言之,这将是一种试图勾勒出从话语中产生的本体论的尝试。


我建议将其称为:话语本体论。

三、一个本体论的案例

在我们迄今讨论的背景下,保留术语“本体论”,带有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或许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海德格尔已经完全放弃了这个术语,而拉康将其视为思想史上集体愚蠢的产物之一,那么使用它的理由是什么?

作为一个术语,“本体论”包括两个其他在我们讨论中至关重要的术语:“on”(gen: onto-),意味着存在、实体、事物;以及“logos”,正如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意味着集合或聚集(众生)。因此,当我们谈论本体论时,我们指的是存在于其存在中的众生,在开放的空间或清晰地方,世界以逻各斯的方式向人类呈现自身的智能。这种可理解性的源头是“意符性”,即实体可以作为其他实体的能指存在。能指形成一个能指链。然而,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能指链只是一个自动装置,一个没有生命的能指化享乐的网络——除非我们同时考虑主体及其作为欲望存在的参与。说话的存在只能在其与能指网络的参与中引起一个世界。但是,这里我们当然是在指一种话语。简言之,如果没有话语,本体论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话语术语包括拉康的概念,但只是作为一个特例。正如我所使用的,话语基本上可以只是闲聊。话语(作为闲聊)带来时间(作为在闲聊行为中揭示出来的东西)。通过将研究领域命名为话语本体论,我指出我是指存在与时间,视为一个复合概念,并参照说话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我强调并承认所涉及的循环性:如果不将其视为话语活动的产物,就无法在“元”层面上制定出可以与现象并存的本体论。用拉康的话来说,就像没有元语言一样,如果不是作为“所说的事实”,也不可能有本体论。因此,探讨话语本体论仅仅是试图勾勒出使人类世界——作为行动、区分和引用的递归共识协调的领域——成为可能的基本结构。

这个讨论不可避免地涉及(也许需要)一些重复和重叠。我并不打算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详尽布局。我认为我们需要能够看到在我们决定系统地和详细地探索它们之前,为我们打开的路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看到接下来的内容作为理解循环的第一次迭代。

首先,让我们试图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如能指、众生与存在、时间和无意识。接下来将呈现我认为是话语本体论中五个核心主题的初步考虑。

初步考虑什么是能指?

能指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具有误导性的实体。根据定义,“能指”是一个实体——任何实体:一个事物、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形状等——它承载着一个意义,后者是所指。能指建立在身份认同的概念上:为了成为一个能指,它必须具有在其参与符号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的特定特征。能指的基本特征是其可区分性。你需要能够识别一个能指;你需要能够将其与其邻域中的其他实体区分开来。根据参考领域的不同,身份和稳定性的确切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考虑语言能指时,身份是在单词层面上决定的。而在考虑构成一个能指链的能指时,身份的定义则变得更加困难或不容易确立。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的是,我们所讨论的能指元素无法严格定义。一个能指仅仅因其作为能指的潜力才是能指。此外,谈论潜力涉及到决定性的问题。某物是否会成为能指,是一个决策性的问题。

这种对能指的概念化似乎与我们早前描述的逐渐复杂化的递归过程相矛盾,即能指被重新创造、转化、反向赋予意义等。如果我们从集合论的角度考虑能指的集合,正如拉康的模型所需,我们只有一个虚拟或潜在的集合,因为这个集合的成员也是虚拟或潜在的。能指属于符号界,符号界根据定义是不连续的。但是这种符号界的概念化似乎与其形成的物质的连续性的前提相矛盾(即享乐与实在)。这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从连续的东西过渡到不连续的东西?当我们从连续的博罗米三联结构角度考虑符号界的不连续性时,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点?实际上,这里的真正问题是集合论是否适合处理这样的虚拟成员。答案远非简单。任何虚拟的能指本身也是其他虚拟能指的集合。这种能指的双重性质的细节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在这里指出的问题是,似乎没有明确的集合论方法来讨论能指。即使我们决定限制我们的讨论只涉及语言元素——即由人类可以发音的音素组成——一个能指集的基数(即元素的数量)也从来不是清晰的。也许“能指”的概念根本没有被清晰定义——至少不是数学家希望为了用数学工具来讨论它的方式。

这种能指的不可定义性(我现在这样称呼它)与关于事物本质的进一步问题相关联。这也是一个远非琐碎的问题。对“事物”的概念基于两个假设:身份和恒常性。任何事物的讨论都涉及到定义和划分的标准。当我们考虑一个事物时,通常需要知道我们在谈论什么,并且有一种区分它与其他事物的手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定义是近似的:一个对象只有在人类理解的框架中才是对象。作为一个概念,“事物”与“能指”是平行的,因为事物和能指都依赖于区分的可能性。严格来说,世界并不包括事物。世界是一组重叠的连续体,可以被区分为身份,而这些连续体的属性并无限制。这里并不重要的是区分的“机制”。一个区分可能是可能的,例如某些特征如时间模式;形状;颜色;大小;主要材料;等等。事先没有什么能指示出选择的区分特征会是什么。然而,一旦有了一个区分特征,并且可以进行区分,事物也就成为可能了。

事物是能指的产物,同时也是其前提。这个过程似乎是重复的,并涉及“选择”一些从连续体中选择出来的东西,以一种看起来像把它们放在信鸽箱中的方式,这让人想起胡塞尔所描述的“本质直觉”。只有在这样一个话语领域内,一个事物才能被认识为事物。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只有在一个话语领域内才成为事物。在这样的领域中,一个世界作为可能性或选择被打开。

存在物、存在和历史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反思此在对其遇到的实体的关切行为等同于承认存在的问题并反思其意义。这是一个涉及(人类)世界基础的问题:存在只能通过语言来进行主题化。“语言是存在的居所”。但存在的主题化和语言本身都具有历史性;同样,关于存在意义的问题也是历史性的。海德格尔希望提出此在对存在的关怀方式的历史性。这立即建立了一种某种层次结构,甚至是一种道德层次结构,根据这种结构,某些对待存在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完整、更丰富,或者更好。正是基于这一点,海德格尔认为采用现代科学世界观是一种贫乏。他认为这带来了许多未经审视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限制了此在对存在的开放方式和在世界中遇到其他存在的方式。

正如上文所说,海德格尔的批评反映了他思想的义务性方面。从拉康的观点来看,这一方面在本体论上并不重要。对于拉康来说,问题不在于一种行为方式是否优于另一种行为方式。事实上,他声称不存在存在的问题。对于拉康来说,存在只不过是一种为话语领域指定的称谓,仅仅通过说话的事实就被打开;因此,他对任何特定时代赋予存在意义并不关心其细节。意义是一种情境性的东西——一种可塑、不稳定并且总是在后来重新协商的层面,使其符合给定说话者的能指网络。作为语言的主体总是涉及某种特定的话语,他参与其中。拉康的四种话语理论及其后来的理论建构,如拓扑学或结论理论,都是非实际和非历史的——即本体论的——试图清晰地看待手头的现象。它们独立于特定的话语配置和结构。

然而,在任何给定时刻,每一个说话的主体都参与多种话语。但其中一种话语占主导地位,提供一个共同的背景,类似于一种时代精神,可以称为一个历史时代。古代和现代世界观之间的区别反映了话语的潜在时期划分。例如,现代世界的出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如果我们认为主导话语如何主题化真理和知识发生了变化。然而,对于拉康来说,话语之间不存在时间或其他层次的等级。每种话语都代表了对说话主体及其如何发生的一般轮廓的阐述。拉康避免对我们当前或任何其他时代作出任何价值判断。对他而言,重要的是主体与能指网络的结构的参与方式,他认为这与拓扑学或结论理论的结构同胚。

四个时间的方面

海德格尔将时间视为存在的视野,并解释存在和时间互相决定彼此。它们共同显现为一种占有事件。在此在面前的存在物的本体存在意味着并需要时间性,即可以让它们“超越”自己,存在于外部。作为朝向死亡的存在,此在在根本上是时间导向的。死亡作为超越存在的可能性的绝对性,为此在提供了一个轨迹和一个终结。历史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世界和死亡。它允许此在的可能性被主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历史和轨迹是自己的。然而,现在时总是共享的。

拉康将客观时间视为能指链功能的产物。但时间本身也是区分存在和缺失的先决条件,这本身是建立能指所必需的步骤。因此,在拉康看来,时间既是前提,也是一种构造(作为时间性)。关于它作为一种构造,拉康强调了时间的话语方面,看作一系列步骤,其顺序并非任意。正是这种“逻辑”时间创造了人类所认知的时间箭头,借助它们人们定位自己并制定自己的历史。

因此,我们可以区分至少四个时间的方面。

首先是必要的原始时间感,可以说是其他所有时间类型的背景,其他形式的时间主题化离不开它。除非看到时间的这一方面,否则进一步讨论是不可能的。

接着是时间的流动。这是概念化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所有的生活发生在一种关系配置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在”或“”。

然而,我们需要记住,“现在”或“”是外延性的,而不是(内)静态的——因为它与其他相邻的关系配置框架相关联。持续时间的概念源自流动的概念。

接下来是时间的时间性。这是允许对现在、过去和未来进行主题化的时间方面。时间性可以指的是最小的时间差异,比如我们可以用“现在”、“稍早”和“过会儿”来描述的差异;或者更长的时间差异,例如“这些日子”、“在我年轻时”或“夏天过后”。

最后,我们来到时间的历史性。这指的是具有典型人类特征的意识,意识到来自某处(过去),并朝着某处(未来)前进,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终点,即死亡,但目前尚未到来。

这些时间的方面彼此相连——每个方面都建立在前一个方面之上。有一种某种程度上的进展,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进展并非必然或不可避免的。它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能指性。

人类作为语言主体,受到某种只通过其引起的干扰才显现出来的东西的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识到,人类不是自己(心理上)的主宰,他假设无意识是一个能够建立因果连续性的机制,不受意识直接数据片段化特性的约束;而海德格尔批评弗洛伊德陷入了一个幼稚的笛卡尔主体-客体框架中。

海德格尔呼吁全新的理解,这种理解将涉及承认无意识以及意识都是问题化的概念。

类似地,对于拉康来说,人类的反思主体性——所谓的自我——是一种想象的构建,是与他所称的镜像阶段相关的认同过程的产物。

拉康的主体——一种语言主体——并非弗洛伊德或笛卡尔所构想的主体:它不是一个面对世界的观察意识。因此,将某物指定为“无意识”相当于给观察到的现象命名:无意识是心理功能的描述。拉康认为,意识思维属于能指法则的领域,属于亚里士多德式的自动机制。在其中,享乐被消解了——即它变得固定且不再带来新的惊喜。作为分裂主体的言说存在,只有在能指链条中断、出现间隙时才被听见。这个间隙揭示了欲望,能够使言说存在感到惊讶,使其停下来思考,或改变态度。这种干扰是由欲望或欠缺引起的——即最终是由符号表达之外的事物引起的。无意识就隐藏在这里。它的地位是伦理的:在笛卡尔之后,我们无法避免将其称为打破能指法则的东西;我们无法避免被欲望震惊。

欲望永远无法被完全表达为其本身。它只能被视为驱动符号之间互联的功能背后的动力,比如隐喻和换喻。弗洛伊德的发现使人类心理的苦难得以适当地主题化,作为被语言所主宰的苦难。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阐释使他看到,除了他所称的真实和享乐之外,没有其他真理的基础,世界是由被“语言折磨”的存在创造和居住的。他承认所谓科学主体的出现是由现代笛卡尔世界观所可能的;正因如此,精神分析学本身才成为可能。

然而,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并没有固有的理由。只有在特定话语框架内,才能谈论意识或无意识;它只能对特定话语的参与者有意义,即歇斯底里者的话语和分析师的话语分别——歇斯底里者的话语是科学主体的话语,而分析师的话语则允许欲望的原因被主题化。只要人类对这一事实感到惊讶,并感到需要反思他们的惊讶,将其表达为关乎他们的事物,精神分析就会继续存在。换言之,精神分析的未来并不由某种揭示的真理保障和应该被记住和保护;它仅仅依赖于那些愿意继续发展它的言说存在。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和译者所有。转载本文需经过作者/译者同意,转载时禁止修改原文,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译者,及附上原文链接。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FI_WUYISHIYANJIU@outlook.fr




无意识研究
Frontière Inconsciente:精神分析临床团队,致力于锻造最专业的拉康派公众号,并且辐射国际性拉康论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