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和拉康立场的最大差异

文摘   2024-07-05 10:37   四川  
作者:简·库尔基 |译者:张涛
导言
本文仅提出一个主要命题:海德格尔和拉康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一种基础性的区别——形成于科学问题及其相关的语言形式化主题。这一基础性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他们之间的所有其他差异。读者应当熟悉他们的著作,至少是一般性的了解,因此,我专注于概括这种区别,以使其显而易见。
必须指出的是,海德格尔和拉康之间的这种区别在他们的继承者的表述中仍然存在:因此,例如,雅克·德里达和让-吕克·南希在这场“辩论”中继承了一种明显的海德格尔立场(尽管这从未明确辩论过)[注1],而例如,阿兰·巴迪厄似乎代表了一种拉康派的立场,许多其他法国思想家,如已故的路易·阿尔都塞,也是如此。换句话说,通过阐明海德格尔和拉康之间的这种区别,我们阐明了当代大陆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域。实际上,我大胆地主张,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概念化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错过当代思维的重中之重。
关于科学问题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所有科学都属于并延续了遗忘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传统。对于拉康来说,每一种真正的科学都意味着在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内部和关于这一传统的突破。从海德格尔的角度来看,拉康无法看到所有科学的形而上学含义和假设。从拉康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最终对科学的解释是天真和极权主义的。换句话说,海德格尔将所有论述包括在由存在问题的历史形成的整体中。除此之外,海德格尔将所有科学包括在一个同质化和同源性群体中,即科学的整体,这不仅仅是一种粗略的判断,而且简直是完全盲目和无能的误判。在拉康的术语中,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本身预设了有大他者的大他者: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问题在最后分析中充当拉康所批评的大他者。对于拉康派来说,科学的根本在于它们通过形式化语言来构建话语的方式,而不是某种确定的“科学”命题。这就是为什么拉康一再强调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不是如同任何一种科学门类,而是科学主体的科学。精神分析研究的主体是作为能指那样形式化接近的能指之主体,而不是它们的所指。从拉康的角度来看,精神分析只有在科学革命之后才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分析在科学革命的关系中总是次要的。
海德格尔拒绝科学和语言的形式化;相反,他回归诗歌,特别是回归到赫尔德林,回到哲学仍然沉浸在诗歌中的时代,即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拉康和巴迪厄都没有否认这种回归的重要性,或者希腊哲学在柏拉图之前、之中和之后发生的重要性。然而,拉康和巴迪厄构建他们话语的方式清楚地表明,他们致力于通过形式化来解释:在数学家、牛顿、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之后,海德格尔的回归最终意味着从思维建构话语的角度来看,是退化而不是再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唯一共享的是通过形式化进行的解释和抽象。
语言的形式化
因此,科学问题和语言形式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问题的视差:它们构成莫比乌斯带的两个面。科学问题涉及我们宣称关于存在的方式和规则的革命。语言形式化问题则涉及我们为这些主张所表达的差异系统设定的条件。换句话说,科学问题命名了与存在关联的现代问题,而语言形式化问题则命名了与缺席关联的现代问题。
坦率地说,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有某些时刻,他自己也转向了语言的形式化,例如,当他将存在问题写成Sein时,以及他要求此在(Dasein)书写时应写成Da-sein。然而,这些例外确实是例外,它们显然与海德格尔话语的整体倾向相悖。在拉康那里,形式化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不断进行的,并且实际上呈增加趋势。拓扑对象和结是这一趋势的结晶:而在第十一研讨班中,拉康仍然表示,他的形式化是我们需要支持我们的话语的,因为我们思想的无能,而在他的结节点时代,他明确表示,形式化本身,即结,才是实在的。
然而,必须注意一点:语言的形式化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因此,要进行形式化的语言始终是特定于那种情境的,这暗含着某种临时的实在论。例如,拉康形式化了精神分析的理论语言,牛顿形式化了物理学的语言等等。对于在无数情境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进行形式化是荒谬的(这当然意味着,从奎因等硬派到普特南和罗蒂等软派,包括拉康本人提到的芬兰人贾科·欣蒂卡和格奥尔格·亨里克·冯·赖特等,所谓的当代“分析哲学”都是荒谬的)。
结论
所有这些都有一定的后果,我提出其中的两点:
1)首先,拉康学派的思想家绝不能忽视或否认科学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盲目服从所有自诩为科学的话语,相反: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关于存在和存在的科学,每一种科学都旨在形式化其语言。因此,例如,教学或心理学既不是也永远不会是科学。同样,自然科学永远无法说出任何意义:你可以使用最好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观察说话者的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但你永远不会捕捉到任何意义,只能捕捉到大脑中的生物过程。心智过程是无法捕捉的。
2)其次,语言的形式化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科学问题。对于哲学来说——哲学既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门科学——语言的形式化形成支持性的准则,抽象和阐明其表述的方式。
为了论证哲学内部的形式化以及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独立性,我提出了“一夫一妻制的逻辑”。这在一方面是拉康理论的延续,另一方面是通过形式化从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遗产中的某些部分撤退,特别是那些不承认科学与哲学推测的独立性的部分。
一夫一妻制的逻辑

导言
在法国电影《他们结了婚并且生了很多孩子》(2004年)中,导演伊万·阿塔尔介绍了三个男人,他们与女性的关系各不相同:第一个人已婚但没有情人(他的婚姻似乎是无尽的地狱);第二个人已婚但同时有情人(这种安排似乎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第三个男人是一个稳定的单身汉,在故事中拥有一系列无尽的女性,并且在故事中成为父亲。这个主题被明确表达出来:是选择致力于一个女人,还是拥有所有可能的女人——以及是否要将自己绑定在这种对立(一个“已实现”的女人 vs. 所有可能的女人)中,或者通过例如情人来打破这种逻辑分裂。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一夫一妻制的逻辑和这种逻辑的本质与必要性的问题。这一切都被幽默轻化了,部分地掩盖了电影骨架的严肃性,但并没太掩盖掉:这是一个触及生活在一夫一妻制中的每个人的问题,如大多数西方人和穆斯林国家的大多数女性所做的。
这种设置的基本扩展是由孩子的问题带来的,因为新生命的诞生重新组织了一夫一妻制的逻辑,仿佛从这种逻辑的内部开始。随着一个新的人类的诞生,一个“已实现”的与所有可能性的设置的黑白对立必须转变为一个更加细腻的系统。
因为我对一夫一妻制的逻辑感兴趣,我将在括号中提出性别作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对立。我大胆地表明,对于一夫一妻制的逻辑而言,性别(如男/女和异性恋/同性恋之间的对立所表达的)最终是无关紧要的。一夫一妻制逻辑的中心术语包括:一个、所有、可能、实现、但是/除了、所有但/除了和一个+第三者。对于所有这些术语,性别都是不重要的。
一个已实现的与所有可能的对立
对一个人的爱无疑有其生物学背景。然而,这种生物学背景对于纯粹的逻辑方法并不是中心问题,因为在一夫一妻制的逻辑中,生物学的位置是神话的位置。换句话说,人们不能用一夫一妻制的逻辑来解决生物学/神话问题。无论如何,所有与婴儿生活或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婴儿来说,它与第一个照顾者的关系——在许多文化中通常是母亲——是特殊的,母亲在婴儿眼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经验事实,而不是逻辑事实。正如已指出的,这一经验事实无疑也起着一夫一妻制神话根源的作用,但恰恰因为如此,它对一夫一妻制的逻辑来说是不相关的。
在一个双向功能的一夫一妻制中(一对夫妇双方都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对方),问题在于向对方提供专属的爱和性享受。对于一夫一妻制的逻辑而言,重要的是由这种专属性所确定的设置:一方面是我的选择者/选择了我的人,这个唯一的,这个实现的关系,性在其中被实践、包含和限定;另一方面是所有可能性(包括这个在另一方面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性的这一个)。换句话说,这是在原则上确定和已实现但非透明的“一个男人”与几乎完全不确定的“所有可能性”之间的对立:

但与例外
由于我对一夫一妻制的逻辑感兴趣,我将在括号中提出性别作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对立。我大胆地表明,对于一夫一妻制的逻辑而言,性别(如男/女和异性恋/同性恋之间的对立所表达的)最终是无关紧要的。一夫一妻制逻辑的中心术语包括:一个、所有、可能、实现、但是/例外、所有但/除了和一个+第三者。对于所有这些术语,性别都是不重要的。
实际上,一夫一妻制只能通过其创立对立面的这些“但/例外”继续存在:只有在这一对孕育出第三者的情况下,人类才能在未来经验上存在;只有在孩子不与父母结婚的情况下,一夫一妻制才能存在(因为在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中,父亲和母亲早早地就已经订婚,并且不能自由选择)。当然,这两个“但/例外”在逻辑上是相互依赖的,并且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夫一妻制的非逻辑过剩——一夫一妻制正是围绕着这一点而构建的。

结论
因此,我已经展示了一夫一妻制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基于性别,而是基于逻辑术语。换句话说,一夫一妻制的逻辑本身是独立于性别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别和异性恋/同性恋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并且是一夫一妻制的特殊组成部分。
本文的意谓是具有挑衅性的,可以总结如下:关于欲望、享乐、婚姻等问题,性别并不重要。相反,对性别的关注属于生物学话语:性别不是一个哲学类别,而是对生物领域无数概率功能的粗略缩写。这意味着性别只能通过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有意义的研究:性别不过是通过这些方法呈现的东西。显然,这种傲慢的声明有其针对的目标。
首先,主要目标是从朱迪斯·巴特勒和吕斯·伊里加瑞到简·方达的粗糙的女性主义理论。例如,巴特勒的《性别麻烦》对拉康的解读简直荒谬至极,如果可能的话,对生物学观察的解读则更显荒谬。只有当我们将哲学概念与科学概念混淆,并且不费心去阅读引用的原始文本时,这种混乱才有可能发生。如果巴特勒曾尝试通过某种形式化来解释她的陈述,她可能会自己注意到她的陈述的荒谬性。
其次,拉康关于性欲理论的核心在于性别与欲望之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在拉康的前线,我的意图是强调性别与欲望之间不连续的简单却经常被忽视的公理。这种不连续性是拉康概念中诸如想象和幻想等基本概念的起源。换句话说,这种基本的鸿沟正是想象和幻想所掩盖的。拉康第一次明确表达这种不连续性是在《超越现实原则》(1936年)中:人类的性行为独立于生物性别。这里是想象的概念的根源,因此也是RSI三元组的根源。再次,幻想的概念命名了这种“同一”的鸿沟,或者说这种鸿沟被掩盖的方式——如果没有幻想的概念,拉康领域会是什么样子呢!
最后,当涉及到精神分析理论时,这个问题领域引发了关于精神分析与生物学关系的永无止境的辩论,弗洛伊德、拉康和拉普兰奇等名字一再提及这个话题。本文的含义显而易见:把属于生物学的问题留给生物学,专注于属于自己的东西,即欲望、享乐、幻想、认同、症状和符号的逻辑和动力学。性别应该通过自然科学方法来解释,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存在。但自然科学无法说出关于不存在的事物,例如差异系统(象征性)、欲望的缺席原因(客体小a)等。例如,欲望的逻辑在历史上由控制和抑制,以及诱饵和结构、理想和形象共同创造;在此,如果你生活在一夫一妻制中,一夫一妻制的逻辑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因此,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结论是唯一的激进结论:精神分析对性这个主题无能为力。因此,《一夫一妻制的逻辑》在形式化的帮助和支持下,引入了一种无性别的逻辑来组织和结构化欲望、享乐、认同和症状。这就是精神分析的未来——而且,归根结底,这也是拉康的一项基本发现。
▲琼·米罗的《伟大的思想家》(Le penseur puissant),1969 年,来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注:[1] 在1955年海德格尔访问拉康家时,海德格尔和拉康可能不会讨论这个问题。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和译者所有。转载本文需经过作者/译者同意,转载时禁止修改原文,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译者,及附上原文链接。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FI_WUYISHIYANJIU@outlook.fr




无意识研究
Frontière Inconsciente:精神分析临床团队,致力于锻造最专业的拉康派公众号,并且辐射国际性拉康论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