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就业放缓不至于引发衰退?——兼论美国失业率分析框架 | 信达宏观

文摘   财经   2024-08-12 22:50   北京  
点击上方的“宏观亮语”可以订阅哦

文/解运亮、麦麟玥

信达证券宏观团队


核心观点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确实已出现较多放缓迹象,前瞻指标预示,未来美国就业总量或继续放缓。就业扩散指数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历史上,就业扩散指数、PMI就业指数和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互印证关系。目前,制造业和所有私人部门的就业扩散指数均呈放缓趋势,区别在于,制造业就业扩散指数处于收缩区间,而所有私人部门指数仍处于扩张区间。但需注意,结构上,目前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走势分化,制造业就业放缓压力大,服务业就业仍具韧性。


从行业结构看,服务业和政府部门是吸收就业的主体,制造业和采矿业仅吸收少量就业。截至2024年7月,服务业吸收就业1.14亿人,占比71.5%。政府部门吸收就业2300多万人,占比14.7%。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合计占比超过85%。制造业吸收就业约1300万人,占比8.2%。采矿业吸收就业60多万人,占比不足1%。目前,服务业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仍在继续增长,制造业和采矿业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尚不至于引发经济的全面衰退。


基于美国失业率分析框架的定量预测。失业率、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之间存在严格的勾稽关系,根据各个相关指标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失业率=1-就业人数/(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即,失业率由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数三个变量共同决定。其中,前二者反映劳动力供给,最后一个反映劳动力需求。在此框架下,我们预测,2025年底之前,美国失业率大概率在6%以下,而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经验显示,失业率要达到6.5%以上,美国经济才会衰退。换言之,2025年底之前,美国经济大概率只是放缓,很难衰退。当前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过度悲观的预期可能面临修正,由此造成的资产价格误伤也应得到修复。


风险因素:未被预期的地缘政治风险,非经济因素导致失业率非线性突变等。


正文


一、美国就业总量放缓的迹象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确实已出现较多放缓迹象。从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看,7月仅为11.4万人,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7.6万人。从全部就业人数看(注意,此处就业口径为全口径,大于非农就业口径),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底为美国就业市场的黄金增长期,2022年初美联储加息启动后,就业人数增长即开始逐渐放缓,2024年以来进一步放缓,截至2024年7月,美国就业人数约为1.61亿人(图1)。从失业率看,2023年4月美国失业率录得低点3.4%,此后逐渐回升,2024年7月失业率为4.3%,较低点已回升0.9个百分点(图2)。



前瞻指标预示,未来美国就业总量或继续放缓。美国劳工部发布就业扩散指数,包括制造业就业扩散指数和所有私人部门就业扩散指数,历史上,就业扩散指数、PMI就业指数和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互印证关系(图3-4),这表明,就业先导指数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目前,制造业和所有私人部门的就业扩散指数均呈放缓趋势,7月份,制造业6个月跨度的就业扩散指数为41%,较前值下行4.8个百分点,所有私人部门6个月跨度指数为57.8%,较前值下行3.6个百分点。区别在于,制造业就业扩散指数处于收缩区间,而所有私人部门指数仍处于扩张区间(图5-6)。






但需注意,结构上,目前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走势分化。一方面,制造业就业放缓压力大。从美国ISM制造业PMI的就业指数看,自从2022年初美联储启动加息之后,该指数就出现趋势性下行,截至2024年7月,该指数为43.4%,较上月放缓5.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仍具韧性。观察美国ISM非制造业PMI的就业指数,截至2024年7月,该指数为51.1%,较上月回升5.0个百分点。即,7月份同时出现了制造业就业的降温和服务业就业的回暖。




二、美国非农就业的行业结构变化


截至2024年7月,美国全部非农就业人数为1.59亿人,年内累计增加141.9万人。行业结构上,呈现以下特征。


服务业和政府部门是吸收就业的主体,目前就业人数仍在继续增长。服务业是美国吸收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截至7月,服务业吸收就业1.14亿人,在全部非农就业中占比71.5%,体现了美国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政府部门是吸收就业的第二大部门,截至7月,政府部门吸收就业2300多万人,占比14.7%。服务业政府部门合计占比超过85%,是当之无愧的主体(图9)。目前,美国服务业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仍在继续增长,2024年1-7月,服务业就业人数累计增加103.3万人,政府部门就业人数累计增加26.3万人(图10-11)。






制造业、采矿业仅吸收少量就业,目前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制造业是美国吸收就业人数的第三大部门,截至7月,吸收就业约1300万人,占比8.2%。采矿业是吸收就业最少的部门,截至7月,仅吸收就业60多万人,占比仅0.4%。近期制造业和采矿业就业表现不佳,2024年1-7月,制造业就业人数累计减少约7000人,采矿业就业人数累计减少约1万人(图12-13)。




除上述行业外,还有建筑业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7月,建筑业吸收就业800多万人,占比5.2%。2024年1-7月,建筑业就业人数累计增加14万人,表现也相当不错,但贡献不及服务业和政府部门。


综上,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断,目前美国吸收就业人数85%以上的部门仍然是稳的,就业下行的部门占比并不高。初步的结论是,尚不至于引发经济的全面衰退

三、基于美国失业率分析框架的定量预测


失业率、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之间存在严格的勾稽关系,根据各个相关指标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失业率的计算公式(图14)。


可以看到,失业率是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数三个变量的函数。


如何理解上述公式?分子代表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分母代表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供给。分子端,就业人数反映的是,所有加入就业市场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工作,这是就业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实际体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业人数越多,劳动力需求越多,失业率越低。分母端,16岁以上人口反映了进入就业市场的潜在人数有多少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16岁以上人口越多,劳动力供给越多,失业率越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潜在总人口中有多大比例选择进入就业市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失业率越高。16岁以上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二者共同决定劳动力供给,失业率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分析探讨三个因素未来走势,即可得到失业率预测。实际操作中,分母端两个因素为慢变量,相对好预测,分子端为快变量,可能的变数较多。


分母端,未来美国劳动力供给可能缓慢增长。


16岁以上人口:与中日韩等东亚经济体人口下降不同,美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具体到我们关注的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人口+非劳动力人口),截至2024年7月为2.69亿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后放缓的过程——2022-2023年,在大量移民进入背景下,美国人口快速增长,16岁以上人口增速达到1%以上,但2024年以来,人口增长有所放缓,16岁以上人口增速降至0.6%左右(图15-16)。



劳动力参与率:疫情前,美国劳动力参与率为63.3%。疫情爆发后,大幅下降3.2个百分点至60.1%。此后逐渐修复,2024年7月达到62.7%,与疫情前仍有0.6个百分点的差距。由于美国劳动力人口持续增长,而非劳动力人口基本稳定,二者共同作用下,劳动力参与率预计将继续缓慢修复,到2025年底有望修复至疫情前水平(图17-19)。





分子端,即就业人数,目前的放缓趋势仍然是温和的。根据线性回归方程估计的结果,2023年下半年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后,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减少4300-4400人。美国就业咨询公司“挑战者”(Challenger, Gray&Christmas)的数据显示,2024年7月,挑战者企业裁员2.59万人,较上月减少2.29万人。但考虑到可能的变数较多,我们分为三种情形展开,综合分子分母后最终得到失业率的预测。




乐观情形:假设就业人数保持目前缓慢降温的趋势,即按照线性回归方程估计的结果,每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递减约4300人。在此情形下,预测结果是到2025年底美国失业率为4.3%。


基准情形:考虑到目前市场对美国就业市场快速降温的担忧较多,我们假设新增就业人数到2025年底降至零,对应于每月递减约6700人,降幅大于目前的趋势。在此情形下,预测结果是到2025年底失业率为5.5%。


悲观情形:假设2024年8月到2025年底不再新增就业,即这一期间新增就业为0人。目前并没有看到如此迹象,但不妨碍我们将此作为悲观假设。在此情形下,预测结果是到2025年底失业率为6.1%(图22)。



回顾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史,可以发现,失业率达到6.5%可视为美国经济衰退的警戒线。经济衰退期,美国失业率都达到了6.5%以上,失业率未达到6.5%,美国经济只是放缓(图23)。按照我们的预测,2025年底之前,美国失业率大概率在6%以下,也就是说,至少在2025年底之前,美国经济大概率只是放缓,很难衰退。当前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过度悲观的预期可能面临修正,由此造成的资产价格误伤也可能得到修复。



风险因素:未被预期的地缘政治风险,非经济因素导致失业率非线性突变等。

本文源自报告:《为什么美国就业放缓不至于引发衰退?——兼论美国失业率分析框架

报告发布时间:2024年8月12日
发布报告机构: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
报告作者:解运亮S1500521040002,麦麟玥

本文作者

 

解运亮,信达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业界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参与和见证若干重大货币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参与完成中财办、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亦曾供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和民生证券,任高级经济学家和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得主。2022年Wind金牌分析师宏观研究第二名。2022年云极“十大讲师”。2023年东方财富Choice最佳宏观分析师。2023年中国信达集团“金牌宣讲人”。首届“21世纪最佳预警研究报告”获得者。


麦麟玥,信达证券宏观研究助理。中山大学管科硕士,2022年7月加入信达证券研究所,侧重于研究美国经济和出口。





宏观亮语
宏观视角,投资导向,聊聊经济,侃侃市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