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逸鸣/郎赫男
摘 要
债市周观点
长端方面,当前性价比逐步有所凸显,对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中枢,当前我们按照1.90%-2.20%区间判断,预计波动不会小,关注调整后的配置和交易机会,尤其是关注后续财政政策落地后,政府债发行与货币政策错位配合所带来的交易机会;而当前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变化之下,超长端或延续调整。
短端方面,央行“双降”落地,跨季后资金和存单价格中枢会有所下行,中短端确定性更高,但随意票息和利差压缩,“赚钱效应”会逐步下降,存单方面需关注理财赎回影响。整体来看,短期内曲线将延续陡峭化。
信用方面,在当前阶段,主要考虑中短端商金债、二永债等类利率品种以及中短久期中高等级信用,关注负债端稳定性,尤其关注跨季后理财规模回暖之下配置盘的边际变化,弱信用或还需等一等。
本周债市回顾与热点聚焦
1、 本周债市波动较大,全周走势呈“N”型,曲线熊陡
2、本周央行时隔7个月重启14天期逆回购,周五降准降息落地,资金面有所缓和,但资金分层仍较明显
3、债市周观点:政策转向,债市逆风
(1)降息落地,长债定价的合理区间在哪?
(2)财政增量政策怎么看?
(3)会发生大幅赎回负反馈吗?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信息滞后或不全面的风险。
本周债市回顾与热点聚焦
本周(9/23-9/27)债市波动较大,全周走势呈“N”型,主要转折点有二:一是周二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央行出台降准降息等政策“大礼包”;二是周四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工作,一定程度超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利好出尽”叠加财政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的释放,风险偏好得到提振,债市止盈情绪升温,全线走弱,曲线熊陡。
周一(9/23),央行时隔7个月重启14天逆回购,资金面边际转松,但幅度相对有限;市场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较强,但同时也较为关注财政增量政策的发力,当日1Y、5Y、10Y、30Y国债收益率分别变动-0.3、+0.3、-0.5、-1.0BP至1.39%、1.73%、2.04%、2.14%。
周二(9/24),央行继续大额投放14天逆回购,资金面有所缓和;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召开,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及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政策,但同时还推出支持股市举措,一定程度提振风险偏好,债市在短期“利好出尽”之下全线走弱。当日1Y、5Y、10Y、30Y国债收益率分别变动+3.0、+2.1、+3.5、+5.0BP至1.42%、1.75%、2.07%、2.19%。
周三(9/25),央行宣布“双降”后,MLF降息先行,资金面转松预期得到明显提振,债市超跌反弹,当日1Y、5Y、10Y、30Y国债收益率分别变动-3.0、-5.3、-2.9、-3.5BP至1.39%、1.70%、2.04%、2.16%。
周四(9/26),9月政治局会议召开,释放较强的政策加码信号,一定程度超市场预期,止盈压力叠加财政发力预期进一步升温,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曲线熊陡,当日1Y、5Y、10Y、30Y分别变动+1.5、+3.2、+3.5、+6.5BP至1.40%、1.73%、2.08%、2.22%。
周五(9/27),A股表现强势,市场转向交易有所升温,继续压制债市情绪,债市持续“逆风”,当日1Y、5Y、10Y、30Y国债收益率分别变动+3.5、+10.0、+9.3、+12.8BP至1.44%、1.83%、2.17%、2.35%。
2、本周央行时隔7个月重启14天期逆回购,周五降准降息落地,资金面有所缓和,但资金分层仍较明显
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叠加债券发行缴款影响以及跨季资金需求较大,流动性缺口增加,央行时隔7个月重启14天逆回购,及时缓和资金压力,周五降准降息落地,流动性整体压力可控,但资金分层仍较明显,非银融入成本偏高。
全口径看,本周央行OMO及MLF共计净回笼413亿元。其中,逆回购投放14611亿元,逆回购到期18024亿元;MLF投放3000亿元。
此外,周五降准落地,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将释放万亿元流动性;同时,逆回购利率降息20BP落地,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至1.50%,14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至1.65%。
政策转向,债市逆风
继924央行政策“大礼包”之后,926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干”字当头,释放较强的稳增长信号,于债市而言,货币政策“利好出尽”、财政稳增长政策出台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叠加风险偏好得到提振之下,本周债市全线走弱,尤其是长端收益率上行幅度更大。
“逆风”之下,债市怎么看?我们聚焦三个问题来看:(1)降息落地,长债定价的合理区间在哪?(2)财政增量政策怎么看?(3)会发生大幅赎回负反馈吗?
1、降息落地,长债定价的合理区间在哪?
9月以来,随着国内稳增长压力凸显以及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国内货币宽松预期不断升温,债市提前对货币宽松进行“抢跑”定价。
而924央行“大礼包”过后,于债市而言,一方面货币政策“利好出尽”,另一方面对于后续财政及其他稳增长政策出台较为“担忧”,尤其是926政治局会议召开后,止盈情绪快速升温,债市相应进行大幅调整。
但从目前情况看,后续增量政策的具体出台时间、实际力度及后续效果,或仍需要进一步的等待、观察和验证,因此在当前的宏观图景以及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之下,中期维度来看国内债牛环境仍在,债市仍可顺势而为,本次降息落地后,债市利率的下行空间一定程度被打开。
而关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新的运行中枢,我们从924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相关表述来看,降息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1%的水平或是央行的合意点位:
“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1%附近徘徊,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的作用。”
由此来看,本次降息前,7天期逆回购利率1.7%、对应10Y国债收益率2.1%的水平,或是央行相对合意的点位,即二者利差为40BP左右。相应地,本次降息20BP至1.50%后,对应10Y国债收益率中枢的运行区间下限有望降至1.90%附近。
而对于运行区间的上限,考虑到当前市场预期和情绪的变化,若参考今年年初,以二者利差为70BP来评估,则对应的上限为2.20%。
综合来看,本次降息落地后,我们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的运行区间为1.90%-2.20%。
2、财政增量政策怎么看?
稳增长和防风险诉求下,当前市场对于后续财政增量政策较为关注,926政治局会议提及“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我们预计财政增量政策或已在途,时间窗口大概率落在10月,具体时间点落在10月人大常委会的可能性更高。
而目前财政收入缺口有多大?我们对此进行假设和测算:
(1)第一本账:2024年初预算中,一般预算收入22.4万亿元,预算增速为3.3%,但截至8月的实际增速为-2.6%,若按全年增速-3.0%计算,则全年实际收入为21.0万亿元,新增缺口为1.37万亿元。
(2)第二本账:2024年初预算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8万亿元,预算增速为0.1%,但截至8月的实际增速为-21.1%,若按全年增速-20.0%计算,则全年实际收入为5.66万亿元,新增缺口为1.42万亿元。
(3)综合来看,第一本账缺口在1.37万亿元,第二本账缺口在2.42万亿元,两本账缺口合计2.79万亿元。
工具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增发国债、发行特别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工具,此外便是利用债务限额空间。当前而言,财政资金一方面可用于补充财政缺口,另一方面也可发行特别国债注资金融机构,以补充银行资本金。
3、会发生大幅赎回负反馈吗?
从26-27日两天调整来看,市场出现小幅赎回,整体影响尚且可控。市场较为担忧再次发生2022年11月的理财赎回潮。
当下来看,随着“学习效应”的增强,市场也将对增量政策力度及实际效果进行合理评估,曲线走在政策之前且反应迅速,叠加央行维稳资金面,我们预计再次发生大幅赎回负反馈的可能性不高。
但需注意的是,随着后续财政及其他稳增长政策发力,供给压力持续之下资金或难以持续大幅宽松,应警惕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变化、以及利率与信用联动之下触发小幅赎回负反馈的可能性,对应需加强关注自身负债端的稳定性,对流动性的考虑应给予更多权重。
综上来看:
长端方面,当前性价比逐步有所凸显,对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中枢,当前我们按照1.90%-2.20%区间判断,预计波动不会小,关注调整后的配置和交易机会,尤其是关注后续财政政策落地后,政府债发行与货币政策错位配合所带来的交易机会;而当前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变化之下,超长端或延续调整。
短端方面,央行“双降”落地,跨季后资金和存单价格中枢会有所下行,中短端确定性更高,但随着票息和利差压缩,“赚钱效应”会逐步下降,存单方面需关注理财赎回影响。整体来看,短期内曲线将延续陡峭化。
信用方面,在当前阶段,主要考虑中短端商金债、二永债等类利率品种以及中短久期中高等级信用,关注负债端稳定性,尤其关注跨季后理财规模回暖之下配置盘的边际变化,弱信用或还需等待。
周一(9/30),中国9月PMI;
周二(10/01),美国9月ISM制造业PMI;欧元区9月通胀;
周三(10/02),美国9月新增ADP就业人数;
周四(10/03),美国9月ISM非制造业PMI;
周五(10/04),美国9月非农就业;美国9月失业率。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分析师承诺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境内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客户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所发行证券的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勿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依据。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发送本报告金融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从其他机构获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本公司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