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一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百科   2024-12-04 06:07  

小学数学“教—学一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张丹

此文章发表于《课程 ·教材 ·教法》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和2022年版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素养导向、“教—学—评”一致性成为热点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与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写入相关文本,根本在于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导向转型”[1]。《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的各部分,通过  设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尽管“教—学—评”一致性在理论层面具有 重大的价值意蕴,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异化现象,“如学习目标的异化、课堂评价的异化、教 学活动设计的异化等,这些实践中存在的困境成 为阻碍目标实现的桎梏”[2]。通过对来自全国16 个省3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教学设计分析,笔 者发现只有5名教师听说过“教—学一评”一致 性及相近词语;30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没有出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整体设计,存在较 严重的要素缺失和要素脱节现象;教师对于评价 存在着较大误解,认为其应该是在单元结束后实 施;尽管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主要 表现,但这些素养表现往往只是出现在指导思 想、单元学习目标中,对具体的学与教活动并没 有起到导向作用,《数学课标》要求的建立“学 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386没有真正实 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学习目标,围绕目标 整体设计教学、学习和评价,教师普遍感觉缺乏具体可行的行动模型。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明确“教—学—评” 一致性的内涵及价值,建立可行的教学行动模型  是突破现实困境的重要举措。







“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现代课程之父泰勒 (Ralph    W.Tyler)认为, 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   教育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   现?[4]科恩 (S.Alan  Cohen) 提出了“教学一致性”概念,教学一致性描述了三个教学组成部分   之间的匹配程度:预期结果、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5韦伯 (Norman L. Webb) 认为,在教学中作出深刻改变的那些努力的核心是“一致性” 的概念。他特别指出了评价必须高度匹配学生要  获得什么的期望。[6]

     崔允郭、雷浩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 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教—学—评”一致 性中的“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是 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 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 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 生的目标达成。基于此,他们进一步构建出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模型(见图1)。7雷 浩将“教—学一评”一致性定义为在整个课堂教 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 价三个因素协调配合的程度。[8]

图1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模型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学—评”一致 性实际上是在目标统领下一致性地思考教学、学 习和评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具体 包括两层含义:“教—学—评”所指向结果的一 致性和“教—学一评”过程的协同性。

     一是“教—学—评”所指向结果的一致性。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  目标的一致性,都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  标,同时在学与教的全过程中收集素养导向下学生学习结果表现的证据。

     二是“教—学—评”过程的协同性。在学与 教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并在 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达到学习 预期”,从而达到“教—学—评”一致性。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使评 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在整个学与教的活 动中紧密协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 为和学习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教师即时了解学 生情况,并提供反馈以启发和支持学生学习;学 生也能及时反思学习效果,并在教师和同伴的支 持下采取相应措施。“实际上,有时一个教学活 动就是一个评价活动,从学习角度看也是一个学 习活动,它们之间的界线并非那么泾渭分明,而 是可能呈现出重叠甚至重合的样貌。”[9]

     总之,教学和评价协同起来,不仅仅为学生 的表现提供反馈,还通过启发思考、引领讨论、 提供支持等促进学生学习,这一过程也包括学生自己以及同伴之间的评价和支持。







“教—学一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为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学习与评价 的有机协同,笔者构建了如下的教学行动模型 (见下页图2)。

     教学行动模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首先以 《数学课标》中学习主题指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 出发点,并通过“核心概念”及“基本问题”建 立了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桥梁,使得 素养表现与单元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意义理解和自主迁移。为了实现学习目 标,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序列,进一步将其划分 为课时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教学行动模型将贯穿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评价”显性化,具体包括三方面的评价设。第一 ,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学习需求的诊断性评 价,为更好地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提供重要依据。第二,对于学习目标的阶段性终结评 价,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学生是否 建立了意义理解,以及迁移解决新问题。第三, 嵌入到学习进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随着学习任务的展开,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价,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

图2 “教—学一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实践是灵活而丰富的,教学行动模型是为教师提供的思考工具和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在运用此模型时,教师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思考起点,可能会整合若干步骤或变化部分思考顺序,但要抓住此模型的实施要点,以实现核心素养下的“教— 学一评”一体化设计。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202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J].   教育研究,2021(3):26-40.

[2]谌舒山.“教—学—评”一致性:价值意蕴、问题透视与实践路径 [J].  教学研究,2022(6):8-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TYLER R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  罗康, 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COHEN SA.Instructional alignment:searching for a  magic  bullet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7(8):16-19.

[6]WEBB N L.Determining alignment of expectations and assessment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J].National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1997(1): 3-10.

[7]崔允郭,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 的建构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5-22.

[8]雷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 [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3(10):42-49.

[9]邵朝友,韩文杰.“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及其应用[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3):15-19,40.



审     阅:于国文 张艳

           责任编辑:陶文迪 丁婷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