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学习要点之2:11—20各数的认识

百科   2024-12-03 06:02   山东  

如果说10以内数的认识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逐个计数,那么1120各数的认识则是按群计数,属于认识数的另一个阶段。相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而言,认识1120各数需要建立数位的概念,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大小不同,这是教学的难点。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从逐个数数到按群计数,特别是借助数位和计数单位来表示数,相对比较抽象。如何突破这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呢?

大多数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借助小棒,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告诉学生这一捆就是1个“十”;再用计数器数珠子,数到10个珠子时告诉学生10个一就是1个十,进而在十位上拔出1个珠子表示1个十。

这样教学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这里的“1个十”好像还是离学生太远,小孩子还不能完全明白。

怎样教学才能更好?

翻看各种资料,发现北师大新版教材的设计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教材借助古人计数的背景,呈现了4个逐层递进的活动:先用11根散放的小棒表示11只羊;再通过捆一捆,用1捆加1根小棒表示“11”;接着呈现古人用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表示“11”,问:你能看懂吗?让学生体会两块石头代表的数值不同;最后用两块一样大的石头表示“11”,问:用两块一样大的石头能表示11吗?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呈现计数器,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不同位置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

这样设计,同样是先认识用小棒表示的10个“1”,再将小棒捆成捆变成1个“十”。但接下来认识1个十的时候,增加了两个环节:将一捆小棒替换成一块大石头,理解“1”还可以表示1个更大的数;为了区分大小不同的“1”,又将“1”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这样既区分了两个不同的“1”,又借助“位置”的概念,创造了数位。数位与不同意义的数字结合,就产生了十进制计数法。

也就是说,从“10个一”到“1个十”,并不是简单直接的过渡,中间需要有若干个互相承接的环节,把这若干个环节连起来,学生才能知道这个“十”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就像量角器中“度”的产生一样,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过程或许更为漫长,也更为抽象。

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不能太快,要用一个完整的闭环或者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故事来拉长计数单位“十”产生的过程,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学生才能理解它的意义。

另外,对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理解,不能期望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就让学生彻底弄明白。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着对不同数的认识和不同的运算,不断地循环往复逐级而上,比如认识了1120各数,在接下来“十几加(减)几”的运算中,同样需要结合数的组成即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知识让学生理解。

在同一个领域内,基本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数的认识和运算,离不开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理解,因此要不断渗透反复应用才能深刻地把握。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