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重在“增效”

文化   2024-09-27 07:02   北京  

👆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回复 “1” 免费抽取蓝牙耳机

近期,笔者跟企业家朋友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降本增效。其实这非常好理解,目前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在加剧内卷,从开拓增量市场退缩到拼抢存量市场,竞争之惨烈堪称白热化。

因此,降本增效,成为各路企业家们,面对内卷、缓解内卷、赢得内卷而不得不采用的手段和杀招。也难怪大家都念兹在兹,三句话不离“降本增效”。那么,该如何正确有效的降本增效呢?笔者今天就聊聊我的几点个人思考。


01

降本,不要轻易裁员

提到降本增效,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式的率先想到“裁员”。但笔者却想劝老板们,要谨慎使用此招(即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的企业除外),尤其是一些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像大厂,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今天裁员,明天需要了又能分分钟招来新的一批优秀人才。小企业如果轻易把一些磨合很好的员工,以“降本”的名义开掉,再想吸引或培养这么顺手的员工,可能就要辛苦的多。

笔者认为,降本增效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增效”,也就是提升人效。增效必降本,但降本未必增效,这是管理实务中的基本“公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了降本,与其上来就是大刀阔斧的裁员,不如考虑关掉那些不赚钱、也不能带来现金流的业务,专注、聚焦于高产出的核心业务板块。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韦尔奇,有一个著名的“数一数二原则”。意思是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领先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就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

20世纪80年代初,庞大的通用电气旗下,只有包括照明、电力系统和电机在内的150家左右的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核心企业中,只有燃气涡轮机称得上是全球市场的领导者。而整个通用电气公司的收入中,却有2/3来自增长缓慢或是根本没有增长的老企业。韦尔奇入主GE后,开始贯彻“数一数二”原则,对旗下无法维持第一或第二地位的企业,痛下杀手。有数据统计,在这个阶段,GE共完成了993次兼并,让业务主要聚焦于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和金融领域,帮GE成功瘦身、重新焕发活力。

员工是企业的资产,而不应该视为负债,把他们当成造成公司困境的主要原因,遇到难处说裁就裁,这样做既不公平,也不治本。看看近些年,各行业中那些不务正业、靠“买买买、大大大、好好好”盲目跨界,最终折戟沉沙的企业,又有多少错误能算在员工头上?主营业务才是企业的后院和现金流主要来源,深耕主营业务,留住优秀人才,才能让企业挺过寒冬,甚至在行业衰退时逆势成长。

02

不要省小钱,组织效率才是大成本

张瑞敏谈及企业管理时说过“看得见的都是小钱,看不见的才是大钱。企业真正想把成本降下来,要降看得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降看不见的成本。”

作为老板和管理者,需要把目光放在能“省大钱”的组织效率上,如果组织效率不行,那里面藏的“隐性成本”可就不是仨瓜俩枣的事了。这些隐性成本主要包括:沟通成本、决策成本、沉没成本。

1.沟通成本

沟通成本过高,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尤其在一些缺乏企业文化熏陶、或共同理念及行事风格的企业,更是如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认知有差异,一件事反复强调多次,要么鸡同鸭讲不同频,要么踢球扯皮掉链子,就是难以落地,最终浪费时间,贻误战机,产生大量难以估算的沟通成本。

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方式,第一是要打掉部门墙,让信息可以在企业内正常、自由地流淌。第二要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对业务的共同认知和理解,并形成统一的沟通流程和风格。

2.决策成本

决策成本绝对是一个企业最大的成本。看看那些倒下的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归根到底哪一个不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其成本之高,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来降低决策成本。比如,使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也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3.沉没成本

企业里的沉没成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招人用人上。比如招来的人留不住,还没做出贡献就离职了,等等。在这些人身上花费的所有成本,其实都是没有价值的沉没成本。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做好合理的用人规划, 比如针对完全陌生的拓展型业务,招聘顶尖人才;面对常规化工作,雇佣更有性价比的高潜力人才。第二,把好人才招聘关,比如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模型、做好人岗适配的评估和审核等。第三,非核心业务的人员,能外包尽量外包,从人才角度为企业“瘦身减重”。

03

增效的核心,是业务模式升级

任正非曾在华为的内部信中说:“在战略关键机会点、生存危机点上,我们可以不惜代价投入,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从现在的形势看,很多企业的业务模式升级势在必行,这也恰恰是最值得逆势投入的地方。因为这才是增效的核心,直接影响企业在内卷时代的生死。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打造爆品,才有利润

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说过“爆品战略,本质是用户战略”。在当今经济环境、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一定要有“爆品思维”。爆品就是企业的拳头产品、超级产品,它的威力巨大,可以打透一个圈层,以最低的成本撬动、引爆整个市场。

打造爆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从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向顺应时代趋势的“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在消费平权、信息共享的今天,“人群”“流量”已经成为当今商业世界的核心。作为企业,如果不能跟随用户的兴趣、认知和关注点,不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那么被市场抛弃被用户遗忘,将是必然的结局。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爆品不一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可以“以小博大”或“小投资大收益”,打造爆品并不是单纯靠运气。其中各种研发、运营成本并不一定低,甚至可能会很高,但爆品的“资源浪费”肯定更少,转化率一定够高,规模有了,利润也必然更可观。

2.有优秀人才,才有竞争力

人才对企业有多重要,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要想成为一家吸引人才的企业,就一定要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好的人才生态,不但吸引人才,还能不断造就人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产生更高的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一个不友好的生态,不但留不住人才,还会消磨人才的创造力,把人才“消磨”得日益平庸,对企业产生多方面的负作用。

打造好的人才生态,不单单是比拼薪酬待遇,还要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宽广而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简单纯粹且充满人性关怀的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优秀人才的构成也要多元化,除了从外部引进人才,还要在内部建设自己的人才梯队。

3.有数字化系统,才能沉淀业务模式

打造数字化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流程O2O式运转,是当今企业实现新时期降本增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有些场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比如一些电信企业、金融机构的远程客户服务系统,都已接入智能语音,用AI代替人工客服;再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AR、VR远程营销系统,代替传统的“人海战术”。通过这些新的数字化系统,既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效率和转化率,又能够在这种新的手段下,沉淀并衍生出更多更新的业务模式。

笔者的一个家居行业的客户,就尝到了使用数字化系统的“甜头”。这家企业在转型前,2亿元的营收,需要近80名跟进拆单;完成数字化转型后,公司实现了5亿元营收,而拆单人员只需要15名,实现了拆单人力成本大降和拆单效率暴升的“双赢”。

当然,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系统的构建,要视企业自身业务情况、人员组织、财务成本、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定。但总体来说,企业要想更好的迎接未来,在数字化上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管理者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降本不是降数字化的本;增效可是要靠数字化进行整体赋能和增效。

04

一流管理者,不是“报时”,而是“造钟”

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在《卓越基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1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的领导是“报时”,所有决定都要由他一人做出;而打造一种文化,使之超越任何单一领导者所带来的繁荣,是“造钟”。作为一流的管理者,应该让自己成为“造钟者”,而不是“报时人”。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就是一位标准的造钟者。这家1968年成立,靠5000元起家的老牌家电企业,如今市值超过4600亿元,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多年。但何享健老爷子,早在1998年就已退居二线,归隐江湖。美的之所以离了“掌舵人”,还能健康快速发展,完全得益于何老爷子构建的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

何享健掌握美的时,并没有沉迷于个人权威的打造,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改革开放初期,他主动争取股份制改革试点名额,后来又跑去美国考察研究通用汽车的“斯隆模式”,力排众议,起用大批年轻人进行事业部制改革。并为美的订立了70多页的《分权手册》。手册里阐明了美的内部各层级的关系、清晰的业务流程,明确的权力和责任边界,为美的的管理分权,奠定了制度化的保障。

对于美的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何享健曾这样评价:“美的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解决了机制的问题”“宁可容忍一亿元的投资失误,也绝不容忍机制的弱化和衰退。”作为管理者,没有这样的格局、视野和决心,是不可能造钟成功的。而企业一旦造钟成功,就会摆脱靠“一人驱动”的被动局面,从而发展得更稳定、更持久。

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谈降本增效时说过:“降本增效是持久战。事前控制,也远比事后算账更重要。不要等下雨了,才去补漏洞,而是要天晴时修屋顶。”2024年,祝愿所有企业在降本增效上,都能未雨绸缪,都能迎来“雨过天晴”。

推荐阅读:

团队选人的标准
你提供的服务是服务吗
“找差”——企业实现目标的高效管理工具

推荐读物:


👆点击图片,获取图书购买链接

本书通过一个大型案例系统阐述了卓越绩效模式所涉及的各类管理理论和方法、行业实践以及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根据对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卓越绩效准则》(2017—2018版)的理解,本书一共提炼了五十余种管理理论和方法,遴选了十多个实践案例,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这些方法包括PEST、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价值链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SWOT、波士顿矩阵、GE矩阵、BSC与战略地图、KPI、全面预算管理、标杆管理、实践分享、持续改进与创新、焦点小组座谈法、KANO模型、顾客满意度测评、顾客参与度测评、STO分析法、4P营销理论、QFD、销售漏斗管理、CRM、继任计划和未来领导者的培养、人力资源规划、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员工敬业度管理、员工学习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BPR、PA、LP、TOC、SCM、质量成本管理、BCM、信息与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安全管理、KM、MIS、公司治理系统、利益相关者分析、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合规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等。

实践案例包括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蓝海战略、“深高速”的企业文化引领战略、美孚石油公司的标杆学习、宝钢集团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实践者、P&G的4P营销策略、荷兰皇家航空的客户关系管理、IBM的继任计划、GE的领导力发展体系、NEC后来居上的启示、沃尔玛的“灾难管理”、施乐公司知识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红领集团的互联网转型、联合利华以大数据驱动供应链等。

☟ 点击关注获得更多企管文章 

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企业管理出版社
推送企业管理出版社新书资讯,与书友分享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