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精特新走向世界一流

文化   2024-10-14 07:00   北京  
2024年8月24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出版社、北京银行主办的“从专精特新到世界一流企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举行的圆桌对话,就如何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进行了交流。对话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主持,对话嘉宾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工商联副主席白重恩。(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编者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李纪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01

最好的学习,就是学习最好的

李纪珍:今天三位嘉宾代表了产学研以及与政府部门的紧密融合,首先请问,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流?

朱宏任:作为企业来说,从专精特新迈向世界一流,不是仅有一个想法就行,需要各方面条件集合在一起构成它的要素。对很多企业来说,可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确立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然后选对一个路径,比如向专精特新发展等。同时,还需要沉下心来,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如果能做到专业精深,在创新上有把握,且各种资源能得到富集,那么经过艰苦努力,就可以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可能实现目标。而不管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在努力的过程中都会有收获。      
李纪珍:感谢朱会长,我们更要重视过程,虽然很不容易。宁总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独到见解?
宁高宁: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语境谈这个话题,我们会提到诸如战略、规模之类的关键词,现在则应该强调技术。我觉得世界进入目前这个阶段,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硬核技术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很多条件,而注重研发创新、拥有硬核技术是首要条件。其次是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比较稳定的战略。如果任正非五年就换一次管理团队,肯定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了。就目前来讲,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至少是一代人持续进行很多年努力的结果。企业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能迭代进步,还要能坚守战略,这是很大的平衡。其他条件包括有效控制风险、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等。    
李纪珍:非常言简意赅,从技术到团队到战略管理,技术为魂。不知白院长怎么解读?    
白重恩:刚才朱会长和宁总的发言让我收获很大。朱会长说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模式创新也很重要,这可能也是我们学院具有存在意义的一个点。我们想成为桥梁,其中一个是科技与商业之间的桥梁。有了很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使技术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技术可能也不能持久。
宁总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对标,做标杆管理。我们的创始院长曾嘱咐我们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向最好的学习。宁总讲的对标就是要找行业最好的、已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去对标。
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除企业自身努力外,也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成为中国一流企业,而要成为中国一流企业,就要有统一的市场。如果每个地区都坚持我要在某一个行业有自己的企业,就不会给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一流企业留下空间。
宁总还提到要专注,而专精特新这四个字里面专是最难的,每个企业都会求精、求特、求新,但不是每个企业都会求专,实际上更多的企业专注以后更容易成功。
专注是企业的决心,但也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重要,如果技术开发出来了以后,对它没有很好的保护,有多少企业愿意去开发这样的新技术呢?现在某些企业开发了新技术,结果团队走了就把技术带走了。另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跟法治体系有关,还跟地方政府有关。有的企业跟我说他们起诉侵权者的时候,对方所在的地方政府就说你以后还想跟我们地方做生意吗?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保护知识产权就会变得很困难。所以,我们需要给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让它们有机会能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李纪珍:再问白院长一个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了哪些变革的信号?未来经济发展如何解读?
白重恩:政策解读历来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两个公报的题目我们会发现,它是一脉相承的,前者说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后者说的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后者说得更明确,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本质的要求,也有特征。想要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就要好好学习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什么样的本质要求。
另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再次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前的表述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次则是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作为经济学家,我觉得政府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应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比如“双碳”战略中有碳税或者碳排放权的交易,这些都是市场机制,但这都是政府做的,政府可以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做一件事,也可以以市场机制的方式引导企业向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前行。所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提法。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朱宏任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纪珍:请问朱会长,企业作为提高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如何让新质生产力优化企业自身的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新优势?

朱宏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时说,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的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关键是质优。对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来说,在创新作为主导和主要特征的时候,创新的方向是一定要牢牢把握的,但具体到每一家企业,则要依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专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以专精特新为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一定要更好地在国家确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方向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沉下心来,集聚更多的资源,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宁高宁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

李纪珍:专精特新企业跟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但在这里要发挥创新的作用。宁总掌管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也非常重视创新,而在大企业内部也有专精特新,您怎么理解新时代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宁高宁:现在中央提新质生产力,企业说要根据中央的要求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人感觉企业是被动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就错了。所谓创新、所谓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就化工企业来讲,老化工企业只会做硫酸、烧碱和一般的炼油已干不下去了。从企业家本身来讲,有前瞻性、有眼界、冒点风险、组织资源创造一个新东西是基本的责任,否则发展不了。

02

价值目标不一致就无法合作

李纪珍:我们现在特别关心一个话题,就是国企和民企之间怎么合作。因为专精特新企业有很多是民企,它们也非常需要大型国企的扶持,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宁高宁:我觉得谈企业合作可以先把国企和民企的所有制标签去掉。其实企业合作是很难的,对双方都是一场极大的考验,因为合资方往往各怀心思,结果谁也没有受益。但如果操作得好,国企与民企合作也有可能性。比如现在民企数量众多,前沿创新型企业也很多,民企可能会在某个阶段需要与某一家有点政策优势、有一定资金、管理更规范的企业合作,但必须非常谨慎,一定要确定好管理模式。原则上,任何合资都必须把权力交给执行团队,所有的其他管理沟通都应在董事会层面进行,不要影响到执行团队,否则就无法合作。    
李纪珍:专精特新企业在专业化方面肯定需要合作,朱会长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宏任:刚才宁总所讲的合资中遇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合资双方价值目标不一致,或者大家各怀心思,从世界合资的轨迹和总体数量看,很多都不成功。但我也想倒过来说一个与宁总有关的例子,因为我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宁总到中粮集团以后,我们特别希望他能把食品安全的工作往前推进。中粮集团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之前它在重要领域中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撬动各个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宁总就大胆地从粮食生产的前端到中间,到加工的各个方面,通过控制关键环节和资本运作,形成一个更好的撬动产业链的模式,把它往前推,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食品,进而确保国家的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
当时宁总并不认为持有51%的股权才能控制这个产业链。他提出,在一个充分发育的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如果能相对控股30%,就能对产业链有一个更好的把握,然后推动中粮集团把这样的产业链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工商联副主席

03

退出机制不顺畅就无法优胜劣汰

李纪珍:我们现在强调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核心还是不断创新,特别是技术层面的创新,白院长能否分享一下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观点?

白重恩:奥地利学者熊彼特说,市场经济对某些创新是一个特别好的机制,他提到了创造性的毁灭。刚才宁总讲到“卷”也有它的好处,因为有竞争的压力,所以人们要去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优胜劣汰。我的技术好,我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就可以胜出。其他不是很有优势的企业就退出了,这就为有创新优势的企业腾出了更大的空间。如果创新就能带来市场价值,这种市场机制就是非常好的机制。当然,这里不包含基础研究的创新。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规则,但如果劣质的企业并没有退出,对创新是不利的。现在有些行业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光伏行业,今年前七个月按吨位计算的对外出口数量增加了30%,但出口金额下降了30%。因为各地都要上这样的产业,最后就造成过度竞争,价格大幅下降。如果退出机制很顺畅,那些不好的企业就退出去了,优质企业又可以继续发展。问题就是这种退出面临着诸多障碍,这是因为非市场机制在其中起到了阻碍作用。我们能不能减少非市场机制对劣质企业退出的阻碍作用?如果能,太阳能光伏市场定价就会走向正常化。

04

国企改革可采取倒推策略

以下为现场提问环节。

提问1:我发现AI发展方面,美国高校产学之间的互动非常直接,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请问白院长,国内高校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后续有哪些新的思路?
白重恩:美国有很多顶尖的AI学者都会在大企业里工作一段时间,因为AI的学术研究变成商业实践需要太多的资金,学者自己做不到,让他们从小企业做起也几乎做不到,所以他们到大企业去工作,在大企业中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这是他们很成功的地方。
大学是产生很多可转化成果的场地,我们学院也特别希望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有一个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实验室,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另一方面,我们的高管教育课程也希望能把业界的管理者带到学校平台来,让他们和学校的科研者对接,如请经管学院之外研究科学、研究工程的老师来给企业高管授课,以期他们能了解清华大学的研究者在哪些方面做了什么研究,这也许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问2:我想围绕出海的问题请教白院长,现在主流学术在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做出海的课题方面,有没有关键的学术方向?
白重恩: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但是我讲一下我的体会。
出海的企业有克服贸易障碍的需求。美国树立了很高的贸易壁垒,产品从中国直接出口美国有困难,所以有些企业出海,希望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贸易障碍问题,但这有点被动。我觉得创新需要有多个投入来源,中国创新者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盲点,而如果到了其他国家,能够组织当地的创新资源加入创新活动,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力量。美国科技发展这么好的原因,在于它把全世界的一些人才都吸引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到这一点,可能还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到创新资源比较好的地方去做创新,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提问3:我是清华科创CEO的学员,想向朱会长请教一个问题,对专精特新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中国企联在这方面能提供什么支持?
朱宏任:科创企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在市场上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际上协会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企业之间相互牵手的平台,也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我觉得在很多地方,有很多形式我们可以考虑借助协会的力量。
中国企联每年要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其中有两个特别大的活动,第一个是全国企业家活动日,这个活动每两年要评一次全国优秀企业家;第二个是每年要召开一次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这样的大活动上,我们可以和很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另外,中国企联还有一些大的企业平台,如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工作委员会等。这些平台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大家如果有这方面的意愿,可以参与其中。
△宁高宁在对话中提出: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语境谈世界一流企业,大家会提到诸如战略、规模之类的关键词,现在则应该强调技术;世界进入目前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硬核技术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
提问4:我想听一听宁总对深化国企改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宁高宁:国企已改革40多年了,现在还在继续改革。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我觉得国企的改革可采取倒推的策略,就是想不想做世界一流企业?想不想向专精特新发展?想不想科技领先?想不想发展新质生产力?想不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如果想,就倒推回来,如何才能做到。比如想做世界一流企业可以对标,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学习最好的,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中国中化是种子产业链和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单位,在研发创新上有很多要求和很多的投入。如果想做创新,不是资金的问题,而必须按创新的组织形态的规律进行管理,创新主体、创新文化、创新路径的确立与选择都是有方法的。现有管理体制不能和创新文化相矛盾,如果按照创新路径来走,国企存在的阻碍创新的因素可能就要改,这样创新就可以往前推进了。

推荐阅读:

杰出管理咨询师的三大核心能力

企业并购中有两个盲点

高效能管理者对经营管理的七种解读

推荐读物:

👆点击图片,获取图书购买链接

作者简介:

朱宏任,中共党员,出生于1954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文地质和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咨询委副主任、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等。

长期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工作,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局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分管过经济运行、国家产业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消费品行业等领域的工作;曾兼任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副组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小组副组长、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 点击关注获得更多企管文章 
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企业管理出版社
推送企业管理出版社新书资讯,与书友分享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