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指出,教育人要在流变的世界中,坚守该坚守的、变革该变革的。无论技术如何改变,教育始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孩子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发展、心智的全面成长。年轻的校长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他们富于激情与活力,不断接受新事物,能同学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他们面对学校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对今天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育人需求,仍需要出色的教育学和管理能力,更要有前瞻的教育视野和战略性的决策能力。“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就是以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年轻校长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让所有人共同思考教育实践中的作为、经验和思想,让个人智慧集聚成集体智慧。
对于AI时代的教育创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认为,教育传媒应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资源的汇聚和逻辑建构,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要关注知识形态的资源和其他有育人价值的超越知识形态资源;二是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在AI助力下,创造更丰富的应用案例,创设更新颖的教育形态;三是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和重塑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水平,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效能;四是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和促进教育的体制机制变革,让组织化施教的形式更加丰富,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教育变革将从量变走向本质和内涵的根本性变革,教育媒体要真正站在教育中间,和校长、教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作为上半场主持人,提出面对未来,既要聚焦个人的努力,也要依靠专业组织和媒体力量。教育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全新技术带来的学习手段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仍是一道艰难的坎,要迈过坎才能真正进步。因此要从大量的口号中解放出来,重组教育时空,重构教学内容,让AI技术的力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素养,创造智慧的管理环境以提升管理效能,构建专家和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让真正的教育更健康地发生。
论坛下半场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主持。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不足以用“赋能”来表达,而到了“颠覆”的紧迫阶段,不同学校正在进行开拓性实践,但整个教育体系仍然是工业革命以来奠定的,仍以传授确定性知识为基础,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经完全颠覆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实则是双向的,既要训练和使用AI,也要向AI学习,与AI同行,要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创造人智协同的未来。
形式化的“探究学习” 、表面化的“合作学习”、 难操作的“自主学习”,热闹的“课改”,是否终将回归简单应试的“枷锁”?三年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校长张义兵尝试将国际学习科学的前沿理论——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整体应用于一所实验学校,破解教改难题。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回归课程标准,打破教材限制,为学生建构一个大单元或大主题,引导他们像专家一样学习和思考。”张义兵认为知识建构理论与新课程改革思路契合。这场课堂实践将带来六个教与学的变革:一是时空重组,长短课、校内外以及大班和小组相结合;二是教学内容重构,分别为跨单元的“学科内建构”模式、跨学科的“活动内建构”模式和跨年级的“生活内建构”模式;三是为师生营造更丰富的真实情境;四是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五是在世界3工作,对应知识建构的目标,学术性融入,让学习成为知识建构的副产品;六是产出人工智慧作品。
“人机协同将成为教学常态”,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副主任闫寒冰在点评中指出,数智赋能的学习场域关涉教师、学生、GAI(生成式人工智能)三个角色,在其中,GAI可以赋能教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GAI、教师可以赋能GAI指导学生。
对于如何避免“垃圾进、垃圾出”,闫寒冰教授认为“思考模型”或“专家知识”是获得高质量答案的法宝。要避免大模型的幻觉,要保证“人在回路”,即保持人类的参与。同时,智能体的运用要避免“有成果、无成长”“今天记、明天忘”,要将AI从惟命是从的助手转变为富有智慧的助教,实现及时反馈学生学情、设计实验和探索任务、支持个性化支持和指导等。新的学习模式具有自适应、生成性、情境化的特点,GAI赋能育人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人类社会或将迎来新一轮变革的门槛,教师发展要不忘初心,也要及时跟随。
植根校园育人场景,构建智能教育生态
AI时代,教师如何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探索知识的同行者与引路人?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校长夏晶晶介绍,面对平均年龄45岁的教师队伍,学校组建跨学科教师创新团队,借助智能教学辅助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与学情诊断。“作为科创教育联盟校,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优化AI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档案等。” 夏晶晶表示。
AIGC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为教师提供了多维度的教学资源和即时反馈机制,帮助教师有效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进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校长、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附属崇明区江帆中学校长冯强介绍,向明初中三年来以AIGC为实践工具,探索循证的教育创新模式:从63个维度的课堂教学行为获取数据,通过大模型多轮分析,遵循“个体反思-教研组点评-数据分析与汇报-基于数据证据链的综合分析”的循证教研流程,帮助教师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助力教研创新与高阶知识产出。
“当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帮助学生补短板,未来人工智能应突出学生优势、挖掘潜能。学习不是个人主义,人工智能应赋能小组和社区学习。人工智能应容纳多种学习路径和交互模式……”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大中衔接专家组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薛磊展望未来AI技术在学习与教育方面的变革趋势。同时提到,复旦大学近期组织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会战,举全校之力创造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持续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包括多元融合的课程样态、数智赋能的场域空间、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的校本教研。校长陈飞表示:“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人工智能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人工智能教育不能仅限于学生,也要包括教师。因此,学校打造了面向全体师生的‘智慧教育生态圈’,培育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未来创造者。”
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上海市竹园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实验中学校长张军杰认为人工智能校园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新空间。中医药附中建立了AI智能教室,无感采集课堂数据,生成诊断报告;张江集团中学的体育课运用了心率展示系统,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身体状况;在竹园中学,教师通过AI技术就能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以此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上海市吴淞中学一级教师蔡海华结合给高三学生布置思维导图作业的案例,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多轮对话技术对教学工作的意义:第一,能够帮助学生高效构筑知识体系,加深对单元内、单元间和模块间关系的整体性理解,提升自主思考能力;第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变化。蔡海华认为,教师应当敞开心灵,做未来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创新者。
AI时代,在化学课上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化学教师卢锐以一道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有关的题目为例,提出AI的出现让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变得更加便捷,学生们理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同AI协作,教师也应围绕学术素养而非单一的学科知识开展教学。学术素养描述的意识和能力,恰恰是人的智能相对于人工智能最宝贵的部分。
“驾驭AI,理解AI,成为AI的主人而非奴隶。”在上海中学教学处副主任、生物教研组组长张智顺看来,人工智能擅长归纳,而学生则更善于思辨。未来高中课堂的重心要从显性“体验”转变为隐性“思考”,打造更加融合的“课程群”,从而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只有“更深的理解”才能达成“更好的使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进行思辨,从而更好地驾驭AI。
复旦附中数学教研组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数学正高级教师肖恩利一直关注着AI与数学教育的结合如何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他认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思维链,形成大脑中更强、更有效的链接。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结合人工智能的长处和人类思维的优点。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还需要回到教育的初心,不断扩大教育的内涵。
“在 AI 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就像一场高速行驶的列车,而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是乘客,更要成为列车的驾驶员。”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高级教师张杨旭鼓励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大胆使用技术,将“列车驾驶员”的角色和觉悟带入课堂。教师应当通过更加精准的学习,鼓励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培养学生向AI提问,用好人工智能这盏“阿拉丁神灯”。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我们从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