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敌人,你才能安全!
——【古罗马】尤利乌斯·凯撒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主要面对勤奋与自卑的心理挑战,儿童期“这是社会意义上最具决定性的时期:由于勤奋感涉及与他人平行做事以及合作”,人需要学会逐渐离开父母的庇护,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教育产业化的观念塑造下,80后从高中、85后从初中、90后从小学、95后从幼儿园、00后从母亲怀孕、05后从父母结婚、10后从——父母可能已经是85后——父母相亲开始,父母研究如何根据自己的经济极限投资孩子,孩子入哪一个学区,上哪一所名校,必须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80前生人,幸运的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人生遗憾——在优绩主义教育观深入人心之前,他们已经成年了。
而90后,尤其00后,他们走出婴儿期之后,首先要学习如何在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同龄人冷战中,成为那个最后仍然站立的人。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在他们走出中学校门之后,并不会随着他们进入大学、职场与亲密关系中就快速自动改变。
1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希望朋友在一起,可以笑对人生,共同歌唱,“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是传统社会中理想的人际关系模式。
人类有超过98%的基因和黑猩猩完全一致,因此被称为“第三种黑猩猩”。森林中的黑猩猩是在合作中竞争的,他们共同面对自然界狂暴的那一面,才能生存下来;在以城邦和教育为标志的文明诞生前,智人就通过团队合作,无数次成功狩猎了比自己力量大得多、速度快得多的动物,并成为这个地球上全面占统治地位的大型动物。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美】贾雷德·戴蒙德
现在“优秀”则变成了父母需要重金投入的教育军备竞赛。父母通过孩子的分数、名次评估孩子对家庭投入金钱与时间成本的回报,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孩子会从小内化出一种信念,“我必须是有价值的,价值是可量化的”,这样长大的年轻人难以培养出多元的自我评价和稳定协调的社会适应能力。
优绩主义下长大的青少年并不了解他的同龄人,也不必要了解。对考试能力均已发展到不相伯仲的孩子们来说,漠视可能比交往省时间,也比交往安全,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师权威的评价,只记得同学的名字相貌也没有什么损失。一个人越努力做到“有价值”,越会感受到权威之外的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敌人,他是一定要跑在最前方、做到最优秀才能捕获到“安全感”。
当一个人在成长中把自己能否超越别人当作人生价值的时候,他就难以培养出人以类聚最重要的能力——合作。
优绩主义人际交往观则鼓励“向优秀的朋友看齐,成就优秀自我”,通过和优秀的人交朋友,变成“更好的”自我,但是这种人际交往观一方面异化了朋友间的关系,这种“优秀”指的不是“真诚”“善良”等品质,而是指的是对方更“聪明”“积极”甚至更“成功”“受人欢迎”,这会把人际交往的对象划分为三六九等,让友情变成桌面上的互相吹捧,桌面下的暗中竞争。不是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的友谊是脆弱和不可靠的;另一方面隐含着自我否定,即“我现在不够好,需要向他人学习以变得更好”,导致一个人交友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自虐式的验证自己的自卑。如果人际交往就是不断的精神内耗,人会表面上积极合群,内心摇摆在人际关系的战争与和平之间。
2
1929年,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发现,人类或一些动物在面临危险时,机体会出现瞳孔放大、心跳加快等应激反应,为进入战斗、逃跑等状态做好准备,他称之为战逃反应,这是智人进化中的保护机制。
人类对危险来源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后天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幼儿会从大人表情夸张的吓阻中,学会害怕飞驰的汽车,儿童会在老师严肃的批评下,学会焦虑名次的跌落。
未成年人在婴幼儿时期的养育者与青少年时期的师长,作为他的关系支持者和价值观引导者,会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理解,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会夺走他们自己作为人的生存资源。
他不得不在值得信任的父母与师长的武装下,投入与那些会夺走自己人生价值感的无名氏的战争中。
优绩主义创造了无数场小型冷战。战败会让人恐惧,但年轻人孤独的面对漫长而希望渺茫的战争,也会陷入焦虑状态。在孤独与焦虑中,即使与敌人,他也需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模式,是建立在他人都是危险来源的认知上的,因此这是一纸脆弱的和平协议。心理学家把坎农的战逃反应概念扩展为“4F”反应,表达了人与潜在的“敌人”相处的四种关系模式。在优绩主义教育观影响下,这四种人际关系模式各有不同的表现。
战斗(Fight)
“第一”是一个相对概念,做第一要求人保持持续不断的竞争状态。养育者对孩子持续的高要求,最终可能会训练出一个角斗场的“斗士”。斗士的唯一人际关系模式就是战斗中形成的主奴关系。斗士非常熟悉《1984》一书中的名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因为在他面前认输的朋友,才是让他安心的朋友;被他控制的爱人,才是让他自由的爱人;他对别人心灵深处需求的无知,是他可以终生追求“更好”的力量之源。斗士相信,“我只有足够优秀,别人才会喜欢我;我是最优秀的,别人就会喜欢我。”
斗士会一直努力,超越别人,成为关系中的主宰者。他战胜了所有人,所以与他建立关系的人,也会被他控制。但无论是友情或是爱情,人与人情感的深入,都需要某种形式的“平等”。“优秀”诚然会赢得掌声,但也会让他人疑虑和恐惧,害怕被这样强力的关系吞噬。斗士的朋友和爱人,在得到他人支持,自己做好心理准备时,可能会逃离他。斗士无法接受,即使他不战斗,即使他不战胜,也可以有人爱他,于是关系的失败会让他继续奋斗,保持优秀,走向更优秀,成为最优秀。
斗士的人际关系模式处于持续的暗流涌动中,他可以为《1984》的名言添上一句“成功即失败”。
讨好(Fawn)
一些对自身中产阶级地位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自身的需要,甚至他们也无法脱离大众的眼光,独立地欣赏自己的孩子。这些养育者对孩子的关注度,是以朋友圈、小红书上孩子形象与孩子成绩单照片的点赞数为参照系的。他们需要孩子“优秀”,但他们自己孩子是不是优秀,是由他人的舌头与手指来决定的。这些家庭中,父母无法互相支持,需要借孩子的表现获得情绪价值。
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优秀”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通过变得优秀,他赢得了“大人”的微笑与认可,得到了关系中的价值感。
社会舆论所谓“早熟”的90后、00后中,很多人很早就会学了对他人的情绪需求察言观色。他们在他人的持续审视中长大,学会了人际关系中“讨好”,“赞美”就是他的营养。他成为了一个取悦他人的“丑角”。
丑角在取悦他人的过程中,也会成功获得自己从小熟悉的情绪价值,然而“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丑角是关系依赖者,他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赋能,因此也最容易在亲密或长期关系中逐渐消耗。
每当丑角被消耗殆尽时,由于他一直在满足别人,他既无力,也从未学会表达内心真正的需要,因此他常常成为被关系遗弃的人。
逃避(Flight)
“完美”是一个人类创造出来的抽象概念,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不可能是完美的。“完美”是理性的缺陷。焦虑造就了“完美主义”,相比其他类型的养育者,完美主义的养育者对孩子的控制是全方位的。
人可以去争取第一,可以去取悦权威,但人无法做到“完美”,完美只会让人窒息。许多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一旦进入社会甚至大学,就迅速从毫无自由的原生家庭中出逃。
一些逃避的人,成为了“流民”。古代的“流民”,多是有田而无法承受税负的农民。人际关系中的“流民”,往往是从小就显露出自身特长、才干的人,他们虽然很少最优秀,但往往足够优秀,因此焦虑的父母与师长会不断的提高对他们的要求。
流民人生中第一次得到的自由,是以逃避的方式获得的。流民的“优秀”并不像斗士那样咄咄逼人,或是像丑角有时让人觉得世故,所以他经常展开一段时关系会比较顺利,但许多流民无法灵活处理关系中必然会出现的矛盾,一旦压力达到一定阈值,就会再次出逃,逃避在工作里,逃避在游戏里,逃避在外遇里,逃避在失联里。
流民需要关系,但又恐惧关系。对流民来说,要改变逃避的人际关系模式,也是一种压力,因此他们常常也会逃避改变。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优秀的流民会周而复始的主动开始一轮轮建立关系—逃避循环。
木僵(Freeze)
一些条件优渥的父母习惯于把自己优秀、孩子优秀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因素,他们往往会忽略给孩子一个稳定熟悉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家庭,在孩子早期成长中,养育者没有稳定性,祖辈、保姆、家庭教育师轮流上阵,到了孩子学龄期,学校、班级、培训机构也根据家长对教育政策、老师资历和培训机构实力的认知不断变化。有时养育者为了规划中的孩子未来,毫不考虑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初中送往国外学习。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养育者与师长在至少两三年中不要有重大变化,也不要经常更换居住地与学校,这会使他们被迫频繁调整与人相处的模式,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一旦关系变化,就可能手足无措,呆若木鸡,甚至情绪崩溃,陷入木僵状态。
战斗、讨好、逃避虽然都不是理想的关系模式,但仍然是一个人习惯的、稳定的关系处理模式。斗士控制,丑角得赏赐,流民不负责,但木僵模式中,人没有办法应对关系,甚至一推就倒在地上摔得粉碎,很久才能恢复,就像“冰人”一样脆弱。
冰人给人的初期印象有时会像雕塑一样优美,但为了保护自己,他与人的关系经常是远距离的、反应延迟的,这给了他安全的回旋余地。但这种关系是空气式关系,别人无法拉近距离,就会慢慢远离他们。冰人在关系的孤独中,陷入了究竟是选择努力为自己养老,还是与原生家庭共生的沉思。
优绩主义教育观是大人的影子,长久地投射在Z世代的身上,让年轻人难以摆脱权威的重负,开启自己的人生。
一些青年困在优绩主义造成的人际关系困境中,虽然人际关系模式是僵化的,甚至是让人痛苦的,它仍然是从东亚家庭共生关系的大门中走出来的第一步。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僵化痛苦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自我设限的,但它或许是真诚开放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前一阶段。当人在关系中逐渐解放了自身的创造力和合作的潜力,良好关系的多样性是无法想象的。
人可以回归到赤子之心的状态,00后、9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也可以回归童年的英雄主义,重塑自身的人际关系模式。
儿童的英雄主义,是走出大人的影子,在不理想但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再次开始红着脸对别人说:“我们来做朋友吧!”
- END -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