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研究:哪些社会与情感技能是可教的?

教育   2024-10-31 20:31   江苏  

社会与情感技能(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近年来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如哈佛成立“社会情感学习生态法实验室”,欧盟国家近年也发布过相关的报告。在我国同样引起了关注。为此,与读者分享OECD发布的一篇工作论文《社会与情感技能(SES):关于可教性及其对生活结果影响的最新证据》。

OECD这篇工作论文为一篇文献综述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与情感技能的定义,并研究了OECD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SSES)框架是如何创建的,然后讨论了社会与情感技能是否普遍可教的问题及其与关键学术、劳动力市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最后提出了更新版的社会与情感技能定义。

1

社会与情感技能的操作性定义

OECD工作论文指出,目前有关社会与情感技能的术语较为混乱,常见的有21世纪能力、就业技能、性格优势、非认知技能、人格特质、软技能、素质、变革技能和终身学习技能等。

鉴于此,OECD给出了一个用于文献回顾的操作性定义,即社会与情感技能为一种个人特征,其(a)源于生物倾向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b)表现为一致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c)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经验继续发展;(d)影响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社会经济结果。

2

大五人格模型与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框架

大五人格模型是心理学界较为公认的人格特质模型,包含经验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5个特质。

OECD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框架即建立在该模型基础上,因为它提供了强大的经验基础,全面而简洁地总结了社会与情感技能的个体差异,对其领域和个人技能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包括可塑和暂时稳定的技能,同时大五人格与21世纪技能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经验验证。

虽然“大五”模型主要关注人格特征,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五个主要领域的各个方面与社会与情感技能有关。

OECD这篇论文同时指出,对“大五”模型也有一些争议,包括跨文化适应性、全面性、年龄适宜性等。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该论文指出,在文化适应性方面,“大五”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可复制性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但在特定文化中,主位和客位方法可能导致对个人社会和感知世界的不同解释;

在全面性方面,“大五”模型可以作为社会与情感技能的基本而有力的分类法,但这五个领域在全面捕捉特定特征和技能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非西方文化中;

在年龄适宜性方面,“大五”模型虽然最初来源于对成人的研究,但已有研究发现也适用于学龄儿童。

3

OECD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框架的开发

该论文指出,OECD将“大五”模型作为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框架的总体结构,并选择了七个分类来代表对成人和儿童人格清单结构的不同观点,以确定大五人格领域中每个领域的关键方面或技能。

除了这些分类之外,还包括了一些著名的成人人格量表,从这些分类中提取的技能被集成到一个公共框架中,基于它们各自对每个五大领域(以及第六组附加技能)的对照,最初确定了大约30个社会与情感技能。后来基于广泛的文献综述,一些技能被排除在外。

在第一次选择之后,剩下的19个社会与情感技能在项目试验和现场试验中进行了测试。最后,根据项目试验和现场测试的结果,选择15个社会技能(外加2项复合技能)纳入主研究。

这就是说,OCED的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框架是一个操作框架,而不是一个理论框架。

4

社会与情感技能的可教性

OECD的这篇论文指出,并非所有合意的和可塑的社会与情感技能都可以教,可塑性和延展性是可教性的先决条件。

所谓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以及在对经验的反应中”改变结构和功能的能力,这包括由青春期等内部生物过程和学校环境等外部影响引起的变化。

延展性是指对环境影响的易感性,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些可以是家庭、学校和更广泛的社会中的经历、关系或一般环境。

可教性是指对教育环境中有意干预的易感性。

对于技能、特质和大脑可塑性,该论文研究发现目前存在以下共识:

1.所有人类系统——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大脑及其复杂神经网络的发展;

2.大脑、性格和技能在一生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3.大脑和技能发展高度依赖于情境,而性格从定义上来说更稳定。

4.无论是在人的一生中还是大脑本身,可塑性都不是恒定的。从时间上看,存在可塑性和延展性达到峰值的“敏感期”,特别是儿童早期和青春期;

5.在功能上,不同的大脑区域有不同的变化倾向;

6.技能的发展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非线性和持续。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技能的发展也是有层次的,通常是从更简单、具体的形式发展到更复杂、更复杂的表达;

7.技能可以在所有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8.大脑和技能发展的速度和性质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包括可塑性本身的差异;

此外,该论文还指出,人际关系、压力、身体健康和饮食都会影响社会与情感技能的发展。

该论文通过分析发现以下一些个人技能是可教的:自我控制、坚持、责任、好奇、宽容、创造力、社交能力、自信、活力、移情、信任、合作、抗压、乐观、情绪控制、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元认知/自我反思/自我意识、情商、毅力、解决社会问题和解决冲突、换位思考/心智论。

影响可教性和社会与情感技能有效的关键因素包括发育阶段(青春期和儿童期)、动机、教师、文化和情景契合、实施质量。

5

社会与情感技能的重要性

该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社会与情感技能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见下表)

1.在学业方面,有几项技能似乎在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情商、抗压能力、情绪控制、换位思考等。另外,社会与情感技能也是教育程度和入学率的关键。例如,德国的数据表明,在控制认知技能、五大人格特征和经济偏好的情况下,性格自我控制是衡量受教育程度(以受教育年限和最高教育水平衡量)的主要预测因素。

2.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与情感技能越来越被认为在职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预测就业、收入、工作表现、工作满意度等。例如,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可以提高成年后的就业机会,自我控制还被证明与收入及工作表现呈正相关等。

3.在生活质量方面,社会与情感技能已被证明与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生活态度和幸福感等相关结果有关,另外也与健康及相关行为有关,如肥胖、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等。

4.在社会生活方面,社会与情感技能对社会参与(如志愿服务)、反社会行为(如犯罪、暴力等)等也有影响。例如,对韩国、新西兰和瑞士的纵向数据的分析表明,8岁儿童的社交技能、自我效能、自尊、责任感和毅力与16岁时出现行为问题(如饮酒、吸烟和暴力)的概率降低有关。而认知技能对行为问题的影响从微不足道到略微积极不等。

6

更新后的社会与情感技能定义

该论文在前面讨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与情感技能定义:

社会与情感技能为个人特征,其

1.以可重复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模式表达;

2.表现为最大行为,而不是典型行为(因此与人格特征不同);

3.取决于情境因素(如任务背景、疲劳程度);

4.受发育变化和遗传倾向的影响;

5.可教/响应干预;

6.预测关键的生活结;。

7.在概念上不同于基础认知过程(如视觉处理、注意力、记忆检索)和学术技能(如识字、算术)。

- END -

作者 | 张永军

来源 | 本文编译自OECD发布的工作论文“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Latest evidence on teachability and impact on life outcomes”。请点击阅读原文在官网查看该论文的原文。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深化科学教育,做中国好校长”主题研讨会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