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过剩”亲历者:在逃离与忍耐之间极限拉扯

教育   2024-11-14 20:31   江苏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舞台。近些年,大批心怀梦想的教师涌向深圳。其中不乏清北985和海外名校背景的新老师,也不乏曾在北上广执教多年,简历闪闪发光的资深教师。然而,随着教育行业不断变化,深圳“教师过剩”愈演愈烈。身为一名亲历者,我通过对深圳多所民办国际学校的观察和亲身经历,希望老师们更加深刻理解这个现象,不惧风险,走出困境。

1

招生减少后,教师瞬间“供大于求”

今年,深圳许多民办国际学校在招生方面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今年深圳普高录取分数线降低了11分。这意味着,原本需要进入民办学校或国际学校的学生,现在有更多机会选择公立高中。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国际学校生源锐减。据我了解,深圳一所年学费超30万的国际学校,其新开国际课程项目仅招收到十多名学生,学校不得不大幅减少教师岗位的招聘。而另一所民办国际学校,招生数量比去年明显减少,于是在暑假就暂停了所有教师招聘工作。

我发现“教师过剩”还体现在学校对教师要求的显著提高。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招聘AP物理教师时,明确要求应聘者需拥有“美国大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其余一二梯队的国际学校则更青睐于来自“欧美顶尖名校的硕博教师”;一些普通民办国际化学校则要求教师的硕士学历“必须来自985高校”。

2

学校招聘现状:简历成堆、互推成功率更高

一位在深圳某国际学校任职的HR朋友向我透露,他们的招聘邮箱每天都会收到超过200份应聘简历。这些简历涵盖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教培机构在职教师、其他国际学校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由于学校的岗位极少,大部分简历只能石沉大海。这位HR朋友不得不对简历进行严格筛选,许多过去几年可以进入面试的教师简历,眼下直接被淘汰在初审阶段了。

另一位民办国际化学校的HR负责人则表示,他们今年会将学校“过剩”的教师推荐给其他缺教师的学校。这些教师“过剩”的原因包括:

学校对某位教师不满意但不愿解约赔偿;

学生选课数量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达标,影响收入;

学校领导层更换需要进行教师优化等。

今年,在全国普遍缺乏双语化学教师的背景下,深圳各学校的HR会互相打探是否有适合的生物或化学教师,尤其是同一区域内的学校,相互推荐成功率更高。

3

留守与跳槽,大厂平替未必“小而美”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教师即便在现有岗位上疲惫、压抑了许久,也不敢轻易辞职。我的朋友A在深圳一所大型集团化民办学校任教多年,工作量大且工资低,尽管一直有离职的念头,今年却从未提起。她形容目前的工作状态:“一边被催着干活,一边被追着问责。没找到下家,只能先忍着,工资能按时发就行。”

我的朋友B则成功找到了“下家”,从一个拥有多所学校的大型集团校换到一所独立学校。他把现在的新学校比喻为:“原来是大厂里一小摊子事,现在是小厂里一大摊事。”不少大型学校的离职教师对新学校都抱着“小而美”的幻想,但等待他们的可能是“小而累”的新职场,只能让自己快速适应。

4

回流家乡或转战其他城市

面对“教师过剩”的浪潮向自己步步逼近,许多非本地教师正在选择离开深圳,返回相对平静的家乡或前往其他城市寻找新机会。

曾在深圳某民办国际学校工作的张老师,利用暑假已返回湖南老家,家人帮他联络了长沙某公立国际部,他顺利通过面试,即将入职。另一位曾经被深圳的高薪吸引来的北方老师也在暑假回到家乡,而他尚未决定下一步是不是留在老家发展。两位老师均担心,深圳教师的性价比可能会越来越低:“一个人,拿1.5个人的工资,干三个人的活。”“我经常感到职业焦虑。”

5

学校前途未卜,教师匆忙求职

一位在深圳某民办国际学校工作近十年的朋友,最近突然跳槽到离家很远的另一所学校。问及原因,他透露,原学校的办学许可证即将到期且一直未找到新的办学地址,导致许多教师担心学校可能被迫停办,纷纷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原本计划暑假结束后等待学校的资质更新,但信息迟迟没落地,他不得不在开学前紧急寻找新工作,以防学校突然关闭。

这位老师所在的学校在8月上旬开学,为了找工作,他甚至在上课期间偷偷递交简历、在自己的车里进行电话面试和在线试讲,生怕错过任何机会。学校资质的不确定性让所有老师们被焦虑裹挟,教师一边履行职责,一边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6

空缺岗位成了“稀缺资源”

一位猎头朋友告诉我,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的教师及管理岗位在过去一年几乎没有新增职位。部分顶尖学校倾向于内部招聘,甚至从其他城市的校区调动人员;一些学费超20万的学校则更喜欢通过熟人推荐方式招聘;不同学校的HR之间也会频繁互相推荐候选人。这种相对封闭的招聘方式,使得普通应聘者几乎没有通过公开渠道获取职位的机会,加剧了“教师过剩”的困境。

此外,薪酬水平变化也会无形中削弱深圳学校对教师就业的吸引力。曾经,深圳普通教师的薪酬比北京、上海更具竞争力,但今年教师过剩会让这一差距逐渐消失。当高薪不再,机会变少,我和身边的老师只能放眼其他城市,不知哪里是归属。

7

“轻量化运营”,低薪聘用年轻教师

新教师的学历往往比老教师更高,这对于宣传来说显得更加亮眼,尤其是在“招生即命脉”的普校,用新教师替换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具有更大的宣传吸引力。然而,换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难题。

由于工作经验少,新教师通常更容易被“PUA”。“一人干多人的活”很常见,且工资相对较低。对那些经费紧张的民办学校来说,启用薪资低的教师成为心照不宣的选择。这种现象的流行,导致一个新模式出现:一个知名校长加上学历亮眼的基层年轻教师,不设置中间管理层和教务,由新教师兼任,并让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讲授陌生课程,然后根据招生状况定岗、定责、定课,以最小投入撬动最大招生数,即所谓“轻量化运营”。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就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新老师更容易以“多学习”的理由被安排承担多种任务,加剧了教师的不稳定性,造成所谓“教师过剩”。教师作为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职业,却有了被“农民工化”和“日结工资”的趋势,这将对民办学校的成长造成长久伤害。

我相信深圳国际教育未来并非一片黯淡。最近,教培行业开始回暖,深圳很多教培机构似乎走出了“至暗时刻”,开始重新招聘教师。这或许会为深圳“教师过剩”带来一丝喘息的空间。深圳的国际教育能否继续成为教师的梦想之地,还需要时间验证。深圳的教师们,无论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他们都是教育变革的亲历者,这对于他们可能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之旅。

- END -

作者 | Sage
来源 | 顶思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深化科学教育,做中国好校长”主题研讨会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