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深化科学教育,做中国好校长”主题研讨会——2024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系列活动(上海站)

教育   2024-10-24 14:15   江苏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弘扬教育家精神,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科学育人水平,是教育家型“好校长”的使命担当,更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其中,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是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的有效载体。

为此,由《教育家》杂志社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学术指导,伊顿纪德《優教育》协办的“深化科学教育,做中国好校长”主题研讨会将召集中小学校校长代表们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教育育人方式与课堂模式改革,创设展示、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共同探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本次活动将进行全程在线直播。

01
会议日程

10月25日(星期五)

报到



10月26日(星期六)

09:00-09:30  开幕式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杨雄里

《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 李功毅

伊顿纪德《優教育》执行主编 单婷婷

09:30-11:30  主旨报告

主题:科学教育,要从娃娃培养

主讲人: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主题: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模式与策略

主讲人:林 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


主题:科学教育课堂,如何观察与分析?

主讲人:肖思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

11:30-14:00  午餐、午休

14:00-14:40  主旨报告

主题:为高质量科创教育做“加法”,校长如何作为?

主讲人:倪闽景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14:40-15:40  圆桌论坛

主题:新时代,学校推进科学教育的困与解

议题一:当下科学教育实践的误区与难题

议题二:如何培养科学教育教师?

议题三:如何建构高质量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


主持人: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


研讨嘉宾:

袁   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

王   瑞 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

李   洁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校长

15:40-16:40  实践案例分享

主题: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分享嘉宾:

李   元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校长

张   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

潘   旸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集团)校长

武慧娜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SSI项目负责人

16:40-17:00  实践案例点评、大会闭幕式总结

林 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

02
组织单位

发起单位:《教育家》杂志社

学术指导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伊顿纪德《優教育》            

03
嘉宾简介

杨雄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眼科唯一重大项目“神经性视觉损伤及修复的机制”首席科学家。中国“脑计划”主要倡议人之一。20多年来,曾主持国家攀登项目、973项目、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上海市科技精英(1991),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杰出人物奖(2013)。第10、11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党委书记,第七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数学会理事暨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郭守敬》,主编有《数学大师》《天文太斗》等,主译《跨越大洋两岸的科学文化交流》。发表论文100余篇。曾入选“中国十大科技人物候选人”。

倪闽景

上海科技馆馆长,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第十七届委员会副主委,曾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学与技术》主编、牛津《自然》教材主编,著有《学习的进化》等。

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担任《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著有《儿童立场》《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青春的旗帜》等。

林 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负责人。兼任国际科学教育协会NARST委员会委员、EURASIA国际期刊科学教育主编、SCI/SSCI期刊客座主编与SSCI期刊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工作,近五年在SCI/SSCI/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著30多篇,在AERA、NARST年度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20多次。

肖思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学教育、课堂互动研究和教师教育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布多篇C刊论文,在《教育研究与评论》《科学与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等SCI/SSCI期刊发布论文。

袁 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物理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双名工程物理攻关计划主持人,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得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虹口区拔尖人才等荣誉。

王 瑞

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主持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成员,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光明日报基础教育智库委员会特聘专家,河南省教育厅中原名校长领航工程首期培育对象。

李 洁

杭州观成教育集团总校长,教育领导学硕士。获全国语文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优秀校长等荣誉。出版专著《阅里寻梦⸺办一所精神明亮的学校》《初中项目化学习的观成实践》两部、主编《百部观成》(共五卷)。

李 元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传播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民族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正处级教育单位正职。曾获“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标兵个人”等荣誉称号。著有《段力佩教育思想》。

张 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科学教育研究,曾获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骨干个人、燕京青年学者培育对象、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先后在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潘 旸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集团)校长,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优秀阅读推广人、温州市第五届十佳女性、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温州市名师等荣誉。

武慧娜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SSI项目负责人,高级教师,化学组教研组长。曾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系统骨干教师、西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在第五届“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西城杯”中学优秀课例展示与研究活动中获二等奖,教学设计和论文多次在西城区初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获奖。编写中学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协同发展丛书《全学科阅读理念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卷》中的化学部分以及高中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04
会务事项
会议不收取会务费、资料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相关费用回所属单位报销。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回答2023:循美的阶梯,拾阶而上,以行动致敬美好教育 | 伊顿纪德·優教育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精彩回顾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優教育·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優教育·DIE教育戏剧论坛精彩回顾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優教育TALKS·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