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学能力突出的孩子,都在这几件事上下足了功夫

教育   2024-10-19 20:30   江苏  

作者张华来源张华读书会。

如何教孩子学会自学?老师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要会自学,那「自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指的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习惯?一个会自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1

向上的心

向上的心,顾名思义就是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大人,一个真正会自学的人养成自学习惯的核心是有一颗向上的心。

我经常说“有目标感的人生闪闪发光”,一个人无论在最糟糕的年代还是在自己的至暗时刻,如果有目标感,那么就有穿越周期、穿越迷雾的复原能力。

但是目标感有时候会让人很忧虑,会让人很压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手段当成了目标,我们要记住真正的目标感要满足三个条件:对自己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在比较长的时间可衡量。

我原来一直以为有目标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自学,但是直到看到民国大家梁漱溟先生写的一本很薄的书叫《我的自学小史》,里面有一段话让我觉得人可能到了四十岁之后,再看自学,再去用向上的心概括一个终身学习的状态,会很通透。

梁漱溟先生的父母和祖父母是知识分子,从小到大家里都有学习氛围,所以从小种下了一颗关于自学根本的种子,他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的心。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只是为了温饱,这无可厚非,也不用去鄙视别人。但是他依然认为但凡能够吃饱饭、穿暖衣,这个人就必须要有眼光和见识,要会自学。

梁漱溟先生说了三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所谓的自学应当是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向上自强,在生活中自学。”

“学会自学不光是求知识,还包括了求知识之外的其他智慧和见识。”

“自学最要紧的是在生活中要有自觉,读书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包括了其他的个人对社会、世界的觉察,包括自我的觉察。”

其次是我们自己,一个人能够保持年轻的状态最根本的向上的心是自学。我觉得我的状态还可以,整体精力平衡比较好,重要的一个点是有一颗向上的心,“向上的心”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依然保持好奇心,对一些好玩的知识、一些人的见识、新鲜的事物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把向上的心归纳为三个关键词,用今天教育规划的词来说就是:一是目标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二是责任感,在今天这个社会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倒过来是责任越大,能力越大,我们还是要承担一些责任的;三是自驱力,推动自己成长是对自己负责任,当一个人好学之后他的生活会变得更通透了,对世间万物会没那么焦虑,也相对比较淡定。

2

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学?

孩子不想上学,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觉得学习没意义,甚至活着没意义;二是无趣;三是没劲;四是没脸。

  • 无意义

对生活学习的无力感无疑是今天这个社会存在的很大问题。前段时间在湖南张家界跳崖自杀的那几个年轻人就是标志性事件,他们甚至还特意写了遗书声明自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选择跳崖跟别人无关,就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活得非常压抑,其实跟目标感也有关系,很多人觉得生活学习都没有意义,是因为没有什么人生目标。其次是来自家长的压迫,让孩子把手段当成目标,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上名校、找份好工作,孩子长期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突然有一天就想躺平或者直接放弃了。

真正的目标感让孩子清楚:我长大之后要发挥自己身上什么优势?创造什么价值?帮到什么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树立目标感的一个过程。

  • 无趣

很多孩子觉得上学无趣,主要是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觉得老师讲得无聊,无非是把知识点背熟就行。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自己上网寻找一些资源,让自学变得有趣起来,我给大家分享三个非常实用的自学平台:

1.可汗学院,当年以数学为主,后来全科都有了,有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APP叫Khan Academy for kids。

2.多邻国,Duolingo是以英语为主。

3.Brain pop,趣味十足,各个学科都有。

我们的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孩子,如果翻来覆去学一些基本概念,他会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们需要给他提供一些能够激发挑战欲的训练。

比如说奥数,多元的解题思路会让孩子学习更有劲,类似的还有填字谜、迷宫游戏等等,这些都不是有趣,而是为了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劲的。有趣和有劲是不一样的,有趣是“真好,我要去学”;有劲是愈挫愈勇,“我就是要战胜它”。

  • 没脸

在中国很多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里,人太多了,老师、校长有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排名比较后的孩子,一开始可能老师无意识间顾不上,慢慢演变成了被孤立、被嘲讽、被贴标签。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还没有独立抗压的能力,不断贴标签会让这些孩子觉得没脸见人了,不想学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三个关于提升孩子自尊心的最简单的方法:

第一,给孩子写鼓励日记。

第二,能量清单。就是孩子放学回家之后,把他所掌握的一个事情写到便笺纸贴墙上。

第三,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任何一个孩子不论学习成绩如何,一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去发展兴趣爱好,找到当中跟学科相关的知识,激发他迁移到学习上。同时从兴趣爱好这一方面先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让别人认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慢慢在学校里面的自尊心也会跟着恢复。

3

适合的风格

每个人自学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本身有目标,上学有劲头,也没有被排挤,但成绩还是中等偏上,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差点意思,具体也不知道哪里出错了,那应该就是学习风格不匹配。

学习风格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最简单的是分为四类: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读写型,这是新西兰教育学家尼尔·弗莱明提出的一个叫“VARK模型”的学习风格理论,也是最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风格理论。

视觉型学习者(Visual Learners):通过图片、表格等方法学习更高效;

听觉型学习者(Auditory Learners):通过听课、讨论等方法学习更高效;

读写型学习者(Reading / Writing Learners):通过读文字、做笔记、列提纲的方法学习更高效;

动觉型学习者(Kinesthetic Learners):通过动作、触摸实践的方法学习更高效。

老师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学校里面已经约定俗成认为只有一种学习风格,也就是班里面前三名学霸的学习风格,才被称为是正确的学习风格。

当我们知道了学习风格理论之后,要去观察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不用过分焦虑。当观察或者跟孩子交流时发现孩子是某一两种学习风格的时候时,应该多体谅支持他,而不是总说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样,永远觉得自家孩子不够好。

4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日常学习的内容。但很多人对于知识的掌握有误解,认为背熟了、记住了就是掌握了知识。我们说学习有三重境界,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创造,从记忆到理解再到创造,才是掌握了知识。

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两句话:

想象力比效率更重要。想象力不能说比知识更重要,但起码比效率更重要,当然知识也很重要。我们今天因为获取知识的渠道很便捷,人人都在追求效率。

《斯坦福学习法》里面有一个公式叫4×5>1×20,意思是说当孩子在遇到不太熟练的数学题,不会解答的时候,那么你找到四道相对薄弱的题目,分别用五种解题思路解出来远远比你找到那个最难的一道题去做二十遍更重要,这个时候结构、效率就来了。

《斯坦福学习法》里面的意思是说不要光找自己最薄弱的那一个题目,要找到相对薄弱的四类题目。因为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其次就是找到新的解题思路,这会激发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求快求效率,同样的解题方法做二十个不同的题目,这没有太大的价值。

背景知识是自学的根基之一。

举个例子就一目了然,经常做饭的人和从来不做饭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当他们走到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菜或调味料时,不会做饭的人看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原材料,而会做饭的人的大脑中间已经呈现出来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仿佛已经看见了做出来是什么样子,这就意味着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就极具想象力和好奇心,在长大过程中教会他学习习惯方法很重要,同时也不能轻视背景知识。因为没有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想象力慢慢就会枯竭。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一个画画的艺术培训机构,有一个家长在聊天说,一开始没觉得孩子有什么画画天赋,后来看他好像画得确实挺厉害的,老师也很认可他,觉得以后可以考虑走艺术线路,那现在学校里面学的那些知识就没什么用了。

这位家长掉进了两个误区:

第一个就是过分看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的天赋、想象力,不知道它背后是要有基石的。

第二就是知识都会融会贯通,学科知识也有可能对孩子画画有帮助。

知识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当你的背景知识足够多的时候,是会融会贯通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没时间,或者说不能因为不知道怎样让孩子便捷地获得知识和让知识融会贯通,而认为知识无用。正确的方式是思考到底怎么样获取知识,才是既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量,又能够让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延展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

5

整理提炼

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向上的心,学习有目标,觉得学习有趣又愿意挑战,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学习风格,并且对各种知识有好奇心也会融会贯通,但是书桌上、抽屉里放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种资料,那么这时关于自学的管理小技巧就要用上了。

如果孩子正在学会自学的路上,做好三件事情能够让他大大提升自学的效能,把所学知识建构成一个非常好的知识体系。

脑  head——费曼学习法

心  heart——时间统计法

手  hand——卡片笔记法

费曼学习法对应的是脑思维方式;时间统计法其实是要用心,要专注,要会做选择;卡片笔记法需要动手。一个孩子如果掌握了费曼学习法、卡片笔记法和时间统计法这三种学习方法和工具,脑、手、心并用,真的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下面写到的学习计划、学以致用、学业情绪,指的是父母的角色应该做的。

学习计划,指的是父母应该慢慢引导孩子去学会做计划。小的时候孩子不会做计划,要么被他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吸引,要么被兴趣班、琳琅满目的课程表、时间表所充斥,不知道什么叫做计划目标优先级,所以得先带他学会怎么做计划。

学以致用,有两个用途:

一,对于那些学习风格是动觉型的孩子来说,更容易从行动和体验当中学习,学以致用会更好地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能够融会贯通理解。

二,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有时候学一些你觉得比较虚无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生命教育这类知识,现在可能没有立马给你创造什么价值,但在生活无望或者说身处至暗时刻时会让我们知道应该珍惜生命,在最困难的时候学会去寻找黑暗当中的亮光。

学业情绪,情绪管理是心理学上一个概念,在脑科学×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学业情绪。学业情绪,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上学过程当中的情绪管理。

孩子如果掌握费曼学习法、时间统计法、卡片笔记法,且家长引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然后借助工具或者载体学以致用,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这样培养的孩子不会太差。就算学校里面有排名,排在后面几名的孩子也不会无地自容,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甚至知道学的一些东西是有用的,不会放弃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贴标签而自暴自弃。

6

同伴学习

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有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同伴学习的氛围会让孩子更有力量,还可以向榜样学习,互相激励。

如果孩子对某些领域充满了热爱,心里有火,眼里有光,那就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找到一个家里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关注知识、能力、品格的同伴,会有一种携手共建的感觉。

最后,我对所有家长朋友有三句忠告:

第一,学科学习和兴趣学习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第二,从小接受通识教育真的很重要;

第三,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学习成绩中下,家长也要欣赏孩子,可以先从兴趣爱好和自身优点开始欣赏他。

如果没有这些认知和理解,即使有更多的课程方法资源,都是海市蜃楼,没有什么价值的。

- END -

作者 | 张华
来源 | 张华读书会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