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穿着优美、合体的校园服饰,他怎能不在乎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学校的环境?一个身着洁净、优雅、洗练校服的学生,连环境中一丝一毫的灰尘都在乎,又怎能容忍心灵上的尘埃?一套美丽、得体的校服,需要清洁的环境来匹配,而清洁的环境需要美丽心灵来照料——就这样让教育的边际被放大,使美的追求被延伸,从而由服饰美走向精神美,在令人愉悦的情景中实现美的教育。杜威先生曾说,用“有准备的环境”塑造学校。以“有准备的环境”迎接孩童,在每一个片段情景经验中,知情意融贯,在时光中“美美相遇”。
美属于一切渴望它的心灵
文/邹红梅(西安高新一中初级中学教师)
开学前一晚,我帮女儿熨平外套、衬衫和裙子,如同要将生活的“褶皱”熨平,给孩子一个平整的环境一般。开学当日,女儿穿上了天蓝色的衬衫,黑色底裤,套上米色短裙,深蓝格子西服外套,最后打上深蓝色小领结,戴上校徽,蹬上黑色小皮鞋。这么庄重的打扮让我觉得走向学校的路途、熟悉的校门都变得神圣起来。
午餐时间,阳光下的校园里迎面走来、背影望去的都是翩翩美少年和婷婷少女。他们在阳光下款步前行,西服西裤和裙装皮鞋的装束使得他们的身形多了一份优雅与矜持,一份自信和从容。想必他们之间也会互相打量,心里也许会对对方的形象做一番品评;想必他们中过于顽皮的少数在打量中也会慢慢学会在群体里的文明与得体。阳光在他们头顶洒一层光圈,光亮洁净的面孔、洁白整齐的牙齿、上扬的嘴角和弯弯的笑眼,那是青春的容颜。
学校印发了细致的《制服套装穿着及保养要求》,请校园电视台专门制作了视频,从衣服穿着、鞋的搭配以及保养方法都做了详细解说。学校还把每周一定为制服日。德育校长在集会上讲:“这身校服是一种标志。穿上它,就有一种责任。如同你要戴上皇冠,就要承受它给你的重量。”“即使我喜欢,有时候也不可以”的一种节制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这不是规定孩子穿什么,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对身体的管理,达到精神的提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故称华。”“绅士”的英语“gentleman”的前一部分,可以解释为“优雅、上品、亲切、有礼”等。服装影响着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我在这世界中的位置。一个人拥有美感,并不只是会穿衣打扮那么表面,它甚至是一个人能否在精神上独立的分水岭。恰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脱去我的服装,我的灵魂也就跟着走了。
美属于一切渴望它的心灵。一个人若有幸接触过美好的事物,这份美好会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伴随终生。我亲爱的孩子们,愿你们懂得,那优雅、洗练校服下上品、有礼的你,才是真正的你,而我们亲爱的学校正在陪你一路前行。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文/廖海吟(阳东一问学校校长)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使人类获得生命之美、生存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倡导美育的第一人,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津为桥梁。”好的教育,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校服是学生的服装,它不仅是一套服饰,还是媒介。对学校而言,它是流动的学校文化名片;对社会而言,它是教育公平的载体。对学生而言,它是隐性的学习资源,是服育的一部分。
服育之美包括在诸方面美的作用下产生的协调美,如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形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纹样等产生的艺术美。
服育之美还包括佩饰、配件衬托的装饰美,服装与帽、手套、鞋、袜穿戴物品形成的整体美,服装与人的长相及修饰打扮产生的化妆美,服装的功能与人的学习、环境、条件、对象相适应的实用美。
服育之美是个性美,是服装与着装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产生的美。清新与典雅是一问学校的校园气质,穿着得体的校服充分展示了一问孩子的这种气质美的个性。
服育之美是理念美,是服装与着装人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一问校服融入中华血脉、全球公民、世界精英的办学定位,将传统文化、现代理念和全球意识外显于校服。
服育之美是内在美,是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一问校服,学院套装典雅,礼服庄重,运动装灵气,户外装洒脱。
服育之美是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形上的美。无论汉服唐装,还是西装革履;无论民国风,还是学院风;合适得体的校服选择,可以调整体形的不足,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服育之美是礼仪美,大方得体,彬彬有礼,是好的校服价值体现,增添人情和人性的光彩,使学生时代的人格发展得以健康、健全和健美。
《诗经》的《豳风·七月》写道:“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郑风·子衿》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针一线,经天纬地;赤绿玄黄,缤纷绚丽。美由心生,礼形于外;以服为美,以美育人,是阳东一问学校的服育文化和美学追求。
校服,是天使的翅膀。一问孩子,在教育的天空,展翅翱翔,自由飞舞,划过了每一个美丽的过往。
从一件校服开始,“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文/付锦(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
诗意教育是草堂小学教育集团的文化主张。在“草小西”教育人的心目中,“诗”是一种美学的至高境界。“诗意栖居,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是我对诗意教育审美意象的直白表达。师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自适”二字可用来回答。自适可理解为自然、自在、舒适、适合,人在这种状态中生发出求知欲、好奇心和责任感,并进而获得饱满幸福的人生体验。
把日子过成诗意味着独特和别致。人是美的存在,人本身是美的化身,人的所有活动也离不开审美。
以校园的显性文化——校服为例。让校服成为学校文化的另一种符号,让儿童身着校服,在舒适之间感受到“我”的个体以及“学校”的独特美好,达成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定与体验,这是我主张的校服文化元素之一。
草小西利用走廊空间为孩子们营造了校服文化小空间,孩子们用五彩缤纷的颜料,画出自己心中的草小西校服,诠释着自己对于校服文化的独特理解,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礼仪素养,触发人与空间的共鸣感,营造校园生活真正的美好。
校服不是制服,不是定义孩子的标准,校服应该是归属于孩子的标签,成为孩子个性特征的一部分,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赋予这个标签的直观定义,教育也当在此发生。
校服同时也应该是美的,草小西孩子的美育教育从一件校服开始,从外在美的形象、美的着装、美的体态,到内在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让美内化为学生的素养,让美真正穿在孩子身上。这种美是一种得体与舒适的外在体验,也是一种精神与气质的内在传递。秉持这种理念,在为孩子选择校服时,我们邀请家长、教师特别是孩子一起品鉴。它带给每一个孩子的除了满满自豪感,还有文化认同感。
不只身着校服的学生,行走在校园里的教师应该如一首诗,浪漫而美好,简单而精致。学校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给教师开设生活美学课程,如服饰搭配、色彩管理、衣物收纳、礼仪插花,我也会自觉成为教师的美学导师,时常关注教师服饰搭配间传递出的美学。
席勒曾有言:“当形式从外部,即通过人的住所、用具、服装逐渐向人接近时,形式终将占有人本身,起初只是改变人的外表,最后也改变人的内心。”对美的审视和追求,是从繁杂向简单、从粗糙向精致的迈进,它最终会由外而内改变人。
把日子过成诗意味着简单和精致。人与美有一种天然的机缘。很多到我校参观的同行在离校之前都会感叹“学校真美”!这种美除了外显的校园文化,还有行走其间的人的气韵。
- END -
作者 | 邹红梅、廖海吟、付锦
来源 | 《優教育》第43期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