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什么?”“是妈妈的工作”“360度观看的房间很有意思。”“我也不知道哪里有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玩。”“我在家里问yui酱,说《啊!设计》举办了一个展览,可能会比电视上看到的更加有意思,但是展览的位置比较远(距离479公里),你愿意吗?她同意了,我就趁黄金周带她来看展览。”2018年3月起,在日本富士县美术馆,每日约有3000人为“あ”(日语中的“啊”) 展而来,“有的是父母带孩子来参展,有的只是大人,有的是学生,父母带孩子来参展的人数比其他两者多一些”。
而在五年前的东京21-21design sight美术馆,“あ”展更是吸引22.5万人参展。从平面设计师佐藤卓的线下系列展萌发出的灵感,到线上电视节目《啊!设计》,再回归线下,艺术总监佐藤卓将节目概念搬至实体空间,这一设计美育的实践样本,如何走向儿童美育的完整闭环?
1
卫生纸和牙刷、洗涤剂和此时身穿的服装、充电用的插座和开关,甚至外出时遇到的交通信号灯和护栏,我们身边存在着数量惊人的量产品,但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物品,却很少被视为经过设计的物品,建筑物、汽车、家具、家电、时装等却频繁地被媒体从设计的侧面提及。只有华丽的物品才经过设计,不华丽的物品则没有经过设计,这种对设计的严重误解已是世人的主流看法。
这促使佐藤卓萌生从设计的角度“解剖”身边事物的念头,即让设计成为重新调查既有事物的手术刀。自2001年,以木糖醇口香糖、即影即抛相机、换装莉卡娃娃、明治美味牛奶、A-POC针织服等为对象的“设计解剖”系列展不断问世,以解剖的方式呈现商品设计的过程,重新审视看似日常的物品。
深藏于日常之中的未知的发现,或许可以打开很多人好奇心的开关,这就是“设计的解剖”的创意原点。在一切事物都陷入黑箱化状态的现代社会,通过了解事物的背景,各种各样的价值便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从设计的视点出发对事物进行解剖,正是将那些价值打捞出来,用适当的方法可视化,也许人们可以找回更加珍惜物品的心,唤起“难得”这一情感。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中不存在任何与设计无关的事物,那么就必然要关注设计教育。“从儿童时代就培养设计思维”,佐藤卓的这一愿望,最终通过NHK日本广播协会教育频道在2011年开始播出的面向儿童的设计教育节目《啊!设计》中成为现实。
《啊!设计》究竟是一个具有什么意义的节目名称?“啊”是五十音图最初的音节“a”,是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使用最多的文字之一,作为单音节字母也容易诵读及记忆。其另一层含义在于人们注意到什么或忽然想到什么时,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啊”,这便是代表察觉的“啊”。任何发现和发明最初应该都有“啊”的瞬间,人们会在小小的“啊”的提醒下,将察觉到的内容形成语言并仔细斟酌,并与更深入的“啊”相遇。“这或许最终会引导人们找到想象不到的大发现或大发明。因此我希望能够珍惜最初注意到的小小的‘啊’。”于是,佐藤卓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倾注于《啊!设计》中。
一款面向孩子的节目,实际上必须追溯一个本质的问题,即在人与环境之间,到底在发生什么。一切事物与人之间都必须有设计,如果在人的生活中,设计就是注意到某件事、想象未来、对未来进行预测并采取对策的话,那这正是“察觉并体谅”,即“关心”本身。设计也会自动与品德结合在一起,在关注人类生活的同时,关心我们的周围和地球的环境。
《啊!设计》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快乐地了解到在自己的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设计,并觉得设计好像很有趣、设计在生活中好像很重要,并以“有趣”的眼光来看待藏在身边的设计。
2
11岁之前的儿童好动、逻辑简单、好奇心强,对语调和音韵极为敏感,《啊!设计》节目的画面伊始,便是红蓝黄绿黑五个颜色的“啊!设计”和小朋友的手,小朋友跟随音乐中的“啊”拍手,给人以轻松、活泼、明快之感。节目中每句后面基本都有“呀”“啊”等语气词,动画、动漫和真人情境的画面语言,插曲给予的源源不断的新鲜感,都启发、引导着儿童进行直观形象的思考。
“低对比度、浅色色调、大比例留白”早已成为日本设计的代名词,《啊!设计》沿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同于传统儿童电视节目的杂乱无章、高纯度用色, 而以米黄色为基底,整体色调和对比度均被调低。从构图、色调、排列、配乐等各个方面,设计的审美让观看节目的孩子浸润其中。
多一个视角,多一份想象力
茶壶、酱油瓶、可乐瓶为什么都拥有“腰身”?一个小小的弧度,却马上让拿取更加便利,再用手握住自己的腰,原来这是模仿人体设计。饮料瓶子怎么拧紧?电话线为什么是卷起来的?时钟为什么是圆形的?发挥想象,尝试过新的方法之后会发现,原来这些设计是最合适的,也就了解了一件物品的设计思路。观察是成为设计师的第一步,这里的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分解、归纳的观察,在“看”中重新认识身边的事物、发现设计观察的乐趣。
闹钟为什么到时间就会响?爷爷的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电视遥控器为什么按一下就能换台?别废话,拆它。节目用定格动画的手法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进行拆解,用设计的眼光和方法来分解寿司、口香糖、书包,甚至橘子、葡萄,孩子们随着节目一起扒开包装袋、剥开橘子皮、吐出葡萄籽,走近细微之处看每一个物品的构成。
除观察、拆解、素描、天马行空等出现频次较高的六个板块,播出200集的《啊!设计》还通过“物品的视角”“没有某种物品的世界”“反复”“活动设计”“设计师”等四十余个板块共同呈现,将日常物品的设计转化为儿童可以理解的表达。
设计有时仅仅是多了一道弧度、换了一个形状,这意味着多一种可能性、多一份想象力。在观察和思考的全过程里,孩子们从设计中看见美、发现美,并被启发与激励着去创造美。
从“あ”开始,让体验在场
自第10期起,节目片尾曲不再是回顾整期内容,而是出现各式各样的“あ”字,这些“あ”字的设计师来自各个年龄层、各个职业,只要参与设计,作品就一定会出现在电视中,甚至被裱框陈列在“あ”展中。这并非设计比赛,而是期望观众在参与其中时关注设计,让设计思维得以发散。
电视节目虽有视听结合的特点,但只能单方向地有限传播,不能完全满足儿童感受设计的需求,佐藤卓再次化身为策展人,通过“空间+影像+实物”的展示方式,举办线下“啊!设计”展览,并在各地进行巡回展出。
步入东京首展的展厅,投影在展壁上的两个“あ”字随着音乐跳跃,原来是参观的儿童的舞姿,让墙上的字随之舞动,随时记录下来的具有个性的“あ”字舞姿照片,又被投影到墙上。由此可见,线上电视节目以观看为线索,而线下设计展更侧重于创造与体验。前者为儿童带来直接的洞察,回归对“日常”的关注,儿童以“纯真之眼”看见更多可能性,由此去思考,从而主动学习,后者则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将设计意识转化为三种行为的结合:对自身周遭环境的感知(Look)、对所存在什么问题的调查(Think)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情形(Create)。
《啊!设计》曾播出15分钟版、5分钟版,甚至1分钟短版,相较于线上片段式的观看体验,线下展览的流线设计让展品之间富有关联和节奏变化,吸引观众全身心投入其中。走进富士县站巡展,展览分别从“A观察”“B体感”和“C概念”三大主题出发,从对便当、符号、容器、身体、姓名及素描的观察,过渡到完全由投影所组成的沉浸式观影空间,再到动态的、以交互为主观察为辅的“C区”,亲身体会抽象概念如何与行为发生关系。如作品C29《人,人,人》在地面上贴上脚印引导观众聚集起来,在展场复原出车厢、用餐、排队等场景中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带来切身真实的空间设计感受。
线下展在叙事空间化、图像实物化、配套系统化、场景交互化等方面做出大量更新,为电视老观众提供新趣味,也吸引未看过电视节目的观众去观看节目视频。这其中,既包括电视节目的固有受众——儿童,强调“看见”的趣味,也借由儿童这个群体,让受众向家庭成员延伸。正如展览入口处的前言,一份写给儿童,另一份写给家长,强调“理解和感受”之间的关系,让大人们明白教育并非只能通过理性进行,也可以在体验中学习。在此,观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线上与线下互通的场效应让设计美育自然而然地发生。
3
美育指向超出日常生活的较高的精神层次,也应与内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生命状态有关。处在被设计物所环绕的人工世界,关于设计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觉与美好生活构想。由此,设计美育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无法消除审美距离的情形下,以设计为载体,探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普遍性、渗透性的审美教育方向。
长期以来,美育以“观看模式”为主,对设计美育而言,受到空间场所限制时,必然要利用设计活动或设计物的数字图片、媒体文件等来触发受教育者最初的审美感知,借助视觉感官接受直观信息,避免完全抽象性的语言描述。正如《啊!设计》借助直观启发、设疑启发、比较启发等教育方式,灵活运用动画、影像、音乐、舞蹈等表达,让形态、色彩和音乐“跳动”起来,从适合儿童欣赏的视角出发,构筑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情境来阐述专业的设计观点。
但设计美育显然不能完全借助“观看模式”,否则其自身的目的性、功能性的本质存在属性会被阉割。这意味着一种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区别于“观看模式”的“体验模式”,正如 “あ”展中展现的丰富的感觉体验活动,离不开身体的体验,开启图片、视频做不到的感官触发。不仅如此,正如舞蹈美育要依赖于动觉共鸣、音乐美育要依赖于节奏共鸣那样,设计美育要依赖于体验共鸣,借助具身认知的方法,植根于具体的环境、具体的符号、具体的产品,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去塑造认知、思维、情感、认同。
设计本身并非纯粹的审美现象,而作为一种创造活动,以满足他人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所满足的需求往往也与艺术不同,不是纯粹的精神需求,而包含对生活、生产等领域产生实际功用的需求,因此设计的“利他性”和审美上的“非纯粹性”,要求设计美育首先要培育一种关于设计的道德—审美判断意识。
在一切都能便利地获取的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是物品充盈的状态,却没人知道那些物品是在哪里、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也完全不知道将要吃的鱼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捕获的。如果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疑问,将会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如佐藤卓以设计为刀“解剖”日常物品,让儿童从“啊!设计”中走进日常,通过设计美育,儿童更能意识到设计的服务他者的利他属性的完满实现,能让自我及他人在与设计结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建立起道德—审美的内在关联性的意识。这也正印证着,设计美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审美而从生活中抽离,而是要将孩子带入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世界。
- END -
作者 | 编/布唯
来源 | 《優教育》第43期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