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情感,有正常的人性需要,尤其是被理解、被尊重、被宽容、被呵护的需要。
1
有学生在体育课上玩耍,不慎自己摔倒,造成眉骨挫伤并轻微骨裂,家长送孩子去医院动手术,术后打电话给校长:“我儿子明天出院,请你们学校明天派人带5万元到医院,如果不来,我们就在各大媒体曝光,而且,你,班主任,体育老师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面对家长的威胁,校长该如何抉择?教师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有老师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做出了出格行为,且屡教不改,忍无可忍中爆出粗话并动了手,立刻被学生“记录在案”,结果家长大闹校园,“攻入”校长办公室静坐,直到处理教师结果公布……
有家长让孩子随时携带录音笔,甚至微型摄像机,进入课堂,随时随地把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录制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说明,在信息技术媒介发达的今天,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有领导为了迎合“领导的领导”或某些“重要活动”的需要,当然,大多数是与领导的“业绩”和“脸面”相关的活动,要求学校派出学生参加,不惜停课,学生变成供领导表演和展示自我的道具。
有单位以“评估”“检查”的名义,穿上各种制服,可以随时进入学校,校长和教师只能躬身迎接,笑脸相迎,有时不得不中断正常的教育教学。
今日的学校教育,已经被迫处于聚光灯下,时时处处接受大众的审视,稍有不慎,即遭致家长的愤激、媒体的批判、舆论的抨击,各种对教育的围观、对教师的围剿、对学校的控诉此起彼伏。
我不是为师德低下的教师和犯错、甚至犯罪的教师辩护开脱,毫无疑问,这类教师必须承担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也必须指出,任何职业都有“败类”,这些败类总是人群中的“少数”,不能让整个群体为“少数人”的错误“埋单”,不能由此失去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与尊重。
我还想强调的是,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情感,有正常的人性需要,尤其被理解、被尊重、被宽容、被呵护的需要。“为人师表”既是教师的“标杆”,也是教师的“束缚”:他愤怒的时候,不能流露,伤心的时候,不能流泪,有需要的时候,不能满足。他永远需要充满耐心、和颜悦色,“奉献”、“牺牲”成为他的宿命。总之,他必须克制、克制、再克制,甚至压抑、压抑、再压抑……
2
我更想表达的,是社会大众对于教育和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总是强调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满足家长需要、满足社会需要,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今天的教育,适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不适应,是否需要转变,又该如何改变?但很少去反思,今天的社会发展,是不是适应教育的需要?是否适应学校和教师的需要?
更少去思考:我们除了对教育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之余,可以为今天的学校教育做些什么?能够为倍受煎熬的教师做些什么?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让教育更完善、教师更幸福——享受只有教师才能享受到的职业尊严和幸福?
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被这种习惯所同化和捆绑,朝思暮想并孜孜以求的是:自己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文化发展的需要?或者,如何服务于领导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媒体记者的需要?但很少有勇气反问:你们如何适应并满足“我”的需要?你们应该给“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教育和教师,为什么不能向社会表达我们的诉求?为什么不能展现我们的需要?为什么总是外来的标准来衡量自身?
社会为何总是用政治的标准、经济的标准、技术的标准来裁度教育?为何不能用教育的标准衡量教育,为何不能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究竟什么才是“好社会”?
没有“好教育”的社会,一定不是真正的“好社会”,一个不能适应和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只会向教育索取,但却不努力对教育作贡献的社会,一定不是理想的“好社会”。
这说明,古往今来,整个社会都存在一种普遍性的缺失,即“教育尺度”的缺失。这是造成当下教教育弱化、教育无力、教育危机,乃至教育失败的根源之一。
解决之道,可从改变原有的提问方式和惯性思维入手:从“社会需要教育做些什么”,转向“社会需要为教育做些什么”,如此提问、思考并解答的人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越有希望,我们的教师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社会将愈加美好。
- END -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