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论画法(3)

文摘   2024-12-09 16:00   北京  

牟成作品《密营》

案:先生这里所示的“基础线条法”,亦即“基本用笔法”,是从胡佩衡师那里传述来的。胡师这种用笔法,在《山水入门》里,还不曾谈到,后来在《学画晬语》、《课徒画稿》、《我怎样画山水画》和《山水画技法研究》等书里,一再提到,乃是胡师用笔的基本方法。我过去根据两位老师的指示,也曾一再练习,练习得相当熟,成为我的基本用笔方法。后来我的用笔法虽然有了改变,但在平时作画不经意时,这种笔法仍要显露出来。根据我的经验,这种笔法是很容易发生流弊的。最大的流弊是油滑、甜熟。

牟成作品

我们从古画来看,“北画”(我们这里所用“北画”“南画”的名词,是指北方画派和江南画派的,与董其昌们的“南北宗”说不是一件事。所谓“北画”,包括荆、关、李、范、郭熙、李唐、马远、夏珪、明代浙派、唐、仇和二李、三赵、刘松年们用笔方棱刻露的画法;所谓“南画”,包括传世的所谓“董、巨”画格、二米、高房山、元四家、董其昌、陈继儒、四王、吴、恽、娄东、虞山二派用笔圆柔浑厚的画法;至如石谷派、仿宋画的一部分和沈、文、蓝田叔、龚半千、石涛、石溪等人的画法,是介乎二者之间的,而比较偏于“北画”。

牟成作品

所谓“北画”“南画”的不同,主要是用笔方圆、刚柔的不同)用笔虽然方硬刻露,但仍藏锋、含蓄,并不驰骋笔力;“南画”用笔虽也有力,然劲气内敛,完全是使用所谓“绵里针”的方法。驰骋笔力,毫无含蓄的用笔法,只见于海派某些人的画上。民间绘画如太平天国工匠所作的壁画和杨柳青、苏州等地的年画以及一些版画,用笔也还多有含蓄,懂得藏锋的道理。先生教人虽讲这种“基础的线条法”,但自己的用笔颇有金石气,也能藏锋、含蓄,没有霸悍、甜熟等毛病。只有胡师的画有时用笔(特别是树干和山石的轮廓),显露滑易的毛病,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后期作品中这种笔病虽还不能完全避免,但因皴擦趋向苍茫浑厚,这种笔病就逐渐少见了。胡师这种笔法,似从陈师曾学来,因为《画存第一集》中的画皴法都很显露,近似陈氏。

牟成作品

而附载于《画存第一集》的《学画晬语》首先记载这种用笔法,因此使我推想这种笔法来自陈氏。但陈氏用笔虽刚劲,而很有含蓄,并不驰骋笔力;而且陈氏笔法往往如虫蚀木,深得沈石田遗意,绝无油滑、甜熟之病。陈氏甚推尊龚半千,龚半千就说:“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可见龚氏很讲究藏锋,藏锋就能含蓄。但用笔不宜过速,过速易滑,滑则不能含蓄,也就会犯先生常说的“能能不能拙”的弊病。先生曾评胡师的画“能能不能拙”,可见先生已看到这种用笔法的缺点,大概先生认为初学应先从此法入手,练习纯熟后,再讲含蓄、拙朴。这种用笔法易见老劲,初学稍加练习,也诚然有些帮助,然不能久用不变,久用不变,发展下去,必入油滑、甜熟的途径。张浦山评当时各派用笔的弊病说:“(浙派)其失盖有四焉:曰硬,曰板,曰秃,曰拙。松江派······渐即趋于纤弱甜赖矣·····新安···不失之结,即失之疏······罗饭牛···近谓之西江派,盖失在易而滑。闽人失之浓浊,北地失之重拙。”“硬”“板”“秃”“拙”不过是“北画”某些画格的特征,未必是病。“纤弱甜赖”即所谓“纱灯派”(多画纱灯,千篇一律的甜熟画)之弊,乃是大病。“结”和“疏”是笔法不松秀、谨严所致。“易”“滑”则是大病,上述笔法即最易犯此病。“浓浊”、“重拙”虽也是病,其病还较“易”“滑”易救。最难救的,就是“易滑”、“甜赖”,前者主要是“北画”之病,后者主要是“南画”之弊。

牟成作品

龚半千说:“大凡笔要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亦不脆,遒劲是画家第一笔,练成通于画矣!”这是“北画”的基本用笔法。张浦山说:“钱香树论作文曰:用笔须重,重则厚而古':此语深得文之三昧,余谓画亦如是。王麓台自题《秋山晴爽图》云:不在古法,不在我手,而又不出古法我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香树所谓'重'即“金刚杵'之意也。温纪堂亦云:我师每一下笔,腕臂皆力。'观三君之言,可得用笔之故矣。虽然,余尝见古人真迹,其勾勒山石轮廓,用笔细软,亦似轻浮而嫩,然气魄湛厚不可言,然则用笔又不独在'重'矣!盖古人之神化不可方物也,然在初学终当以“重'为入门之要。”这是“南画”的基本用笔法。“南画”基本用笔法固然也讲重而有力,但劲气必须内敛,否则仍易霸悍,麓台后学就有犯霸悍之病的。浦山所谓“用笔细软,轻浮而嫩”,只是劲气内敛的结果,并非真的“轻浮”“软嫩”。华琳说:“南宗之用笔,似柔非柔,不刚而刚,所谓“绵里针'是也。其法不外圆厚。中锋则圆,出纸即厚······终日操管作工夫,执笔紧,运腕活,久之又久,气力自然运到笔颖上去,不觉用力而力自到。所谓能入纸、能出纸,笔笔跳得起也。”“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只要拿得住,坐得准,待至纯熟已极,空所依傍,自然意到笔随,其去画无笔迹不远矣。”“此笔作画,何以要无笔迹,此说似为难解。夫笔迹即笔痕也,若满纸笔痕,岂复成画?然则何以去之?学者当于一出笔即要有力,不可使虚头略有一些软处,亦不可使煞笔略有一些软处。”以上都是“南画”用笔秘奥,学者最宜留心。所谓“绵里针”,就是里刚外柔,亦即劲气内敛,是“南画”用笔首要之诀。华氏偏重中锋,是一短处,其实“南画”正是侧锋较多。

牟成作品

侧锋之用胜过中锋,是用笔法的一个进展。也是画法的用笔较书法的用笔变化较多之证。“执笔紧,用腕活”二语很是重要,这样就能劲气内敛,而笔意灵活;所谓“不觉用力而力自到”,这样就能见劲而不霸悍。这种方法,有些麓台派的人还做不到。华氏指出“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这是戒除油滑的最好方法。“画无笔迹”也是“南画”用笔一要旨,这是它与“北画”区别的一个分界线;但“满纸笔痕”,即“北画”亦所戒忌,明代浙派仿马、夏画,所以不及马、夏浑成,而感觉躁率有习气,即因笔痕太多、太显之故。所谓“一出笔即要有力,不可使虚头略有一些软处,亦不可使煞笔略有一些软处”,好象和先生所授基础用笔法相近,其实不同,因为要看讲述者其它的话。华氏这种用笔法,仍是“绵里针”的方法,仍是有含蓄的用笔法,否则就不能“无笔迹”。使用华氏所讲各种用笔的方法,是不会走入油滑的途径的。总之:“北画”用笔要含蓄,不可多见笔迹,要有自然的意味;“南画”用笔更要含蓄,绝不可见笔痕(即所谓“斧凿痕迹”),更要有如虫蚀木、天然纹理的样子。无论“南”“北”用笔法,都忌油滑、霸悍、甜熟等毛病。

牟成作品

童书业:论画法(1)

童书业:论画法(2)

书画市场的七大误区

4年亏4000多万 盘点让人“赔钱”的艺术品

韩天衡谈收藏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联系删除。

牟成画院:

收藏、研究、出版、展览、鉴赏牟成先生作品,并且致力于牟成先生开创的白山黑水画风的推广与理论探索。


牟成画院
书画美学思想以及文化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