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资源”:上海家庭语言策略中的能动性
摘要:
关键词:
家庭语言策略;语言意识;语言即资源;父母的能动性
作者简介:
Yue Peng,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Yanjun Wan,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献来源
Peng, Y., & Wan, Y. (2023). Understanding parental agency in family language policies from language-as-resource ideology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three Shanghainese familie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12.
译者:
Angela
本文第一作者:Yue Peng
家庭语言策略(FLP)理论框架
Spolsky (2004) 的框架在FLP领域被广泛采用。该框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 FLP 研究,包括语言意识(即人们对某种语言的看法)、语言实践(即人们如何在不同语境中使用某种语言)和语言管理(即人们采取行动改变/影响语言实践的意图)。在这三个方面中,语言意识被认为是推动语言政策研究的动力,因为意识的形成和形成的来源在更深入地分析语言实践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urdt-Christiansen,2009)。例如,Tang 和 Zheng(2023)采用 Ruiz(1984)的三方取向(即语言是问题、权利和资源)来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长的语言意识。研究者认为,父母的语言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同时包含问题、权利和资源导向。复杂的语言意识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限制子女学习母语(本案例中为中文),因为父母试图协调多语言社会中的不同需求。
在Ruiz提出的语言意识的三个方向中,语言即资源被认为是语言政策文献发展的核心组织概念(Ruiz,2010)。更具体地说,Lo Bianco(2001)提出了语言资源的六个维度,这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分类(Ruiz,2010)。这些维度包括:(1) 作为智力资源的语言,如人类知识发展和多语言的认知益处;(2) 作为文化资源的语言,如文化活力;(3)作为经济资源的语言,如拓展市场;(4) 作为社会资源的语言,如沟通和加强群体间互动;(5) 作为公民资源的语言,如获取和参与;(6) 作为权利资源的语言,如理解和解构社会不公和压迫。
Lo Bianco(2001)提出最好将语言概念化为社会和个人资源和资产。他进一步解释说,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资源,也是身份认同和交流的行为。
Lo Bianco关于语言资源多样化表现形式的观点,在当前中国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鉴于中国社会语言生态的多样性,方言与民族语言(诸如上海话这一重要方言)的活力衰退,已有文献(如Xu,2021)对此进行了明确记载。因此,深入探究不同语言在社会中作为资源的角色,特别是那些濒危语言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de Jong等人(2016)的研究指出:“不同的语言在社会中由不同群体赋予了不同的资源类型定位。”语言学者对语言资源的认知与公众的理解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国家和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也可能与个人及家庭层面的语言资源观念大相径庭。鉴于此,鉴于家庭在语言政策制定及社会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了解家庭成员在家庭层面对语言价值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实践与理论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父母在家庭语言实践与管理中所持有的“语言即资源”的意识,来揭示上海家庭的语言实践与管理现状。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1) 作为能动性主体,父母在选择与孩子进行家庭交流的语言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或策略?
(2) 家长如何协调并促进孩子三种语言(普通话、英语及方言)的均衡发展?
(3) 在家庭语言实践与管理中,家长如何理解并应用语言作为与这三种语言相关的资源?
调查结果
讨论
父母的"语言即资源"意识
结论
编译|Angela
审核|穷象
终审|扶摇
©Sociology理论志
点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