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随笔 | 普法有感:群众需要的不是法律知识的ABC,而是法律的权威和解决办法

文摘   社会   2023-12-29 21:53   河南  

文/赵志远

01

今日和同事闲聊,聊起普法,同事觉得普法太重要了,很多群众不懂法,对法律没有敬畏,导致很多矛盾和纠纷。
我倒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群众不懂法,即便没有学习法律,有些问题,群众依据其朴素的认知,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农村经常发生的地界(宅基地、耕地、荒地)纠纷,他们很清楚地界的含义,地界就是权利的边界,超出地界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然而,侵犯别人权利的人,不是不懂法,也不是不知是非,而是权衡力量对比,想占别人的便宜,欺负人而已。
这样的人,往往又不会明面上直接承认想占别人的便宜,而是找出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或者编造一些虚假的事实,不然,跟抢劫有何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很清楚是非对错的边界,但他们认可的逻辑是丛林法则,是强权,是拳头和暴力。在这里,法律没有权威
02

我和同事也探讨了校园霸凌现象,没想晚上一个朋友发来一则新闻,即河南商丘宁陵某中学生坠楼死亡,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多处受伤,质疑遭校园霸凌。

关于校园霸凌,受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遮遮掩掩,虽然批评这种不人道的行为,但如何应对,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校园,是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地方,我们鼓励学生在面对矛盾和纠纷时,也本着这个原则去处理,可是,可是,这能处理好霸凌问题吗?

遭遇霸凌的孩子,往往是性子上或身体上弱一些的孩子,不然也不会遭遇霸凌,让一个弱小的孩子去团结、友爱比他强大的人?这很可笑。

那么,教育那些实施霸凌的孩子去团结、友爱比他们弱小的人,你觉得行得通吗?恐怕比唐僧的说教更可笑。

这个问题,就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当我做了家长,当了律师,我找到了答案。法律上有正当防卫,我们为什么不旗帜鲜明地使用?为什么不正大光明地鼓励孩子们反抗,敢于对霸凌行为说不?

假若我们不在校园里,把法律赋予的正当防卫教给孩子使用,那法律离孩子的距离太远了。在这里,法律还有权威吗?

03

通过这两个事例,你可以发现,与其说群众需要法律知识,不如说群众需要的是法律的权威,在法律有权威的地方,人们才会选择遵守,否则就会滋生暴力和腐败。

当然,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他们的生活交往并不复杂,他们依据其朴素的道德情感就能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无需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对于更为复杂的交往,不在这里所言说的范围。

这么说,普通群众,还需要给他们普法吗?需要!只不过要注意普法的方式。

在我的普法工作中,无论是面对普通群众,还是商业人士,我都不会采取讲解法律知识ABC的方式进行,毕竟讲法条,枯燥无味,谁都不愿意听。

那讲什么呢?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我把法条与所办案件的经验糅合在一起,给出解决办法,而且是简单可行的办法,假若很复杂,说明还不是一个好办法。

工作之余,积极参与面向普通群众的普法,希望助力于改善基层治理,但我深知重点还是在于基层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法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唯有此,法律才会被遵守,群众才会服从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即在线上普法资源如此丰富的当下,线下普法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在?

往期选编

  • 工作随笔系列

01、工作随笔 | 诉讼有风险,“打官司”需谨慎
02、工作随笔 | 顺应人性,是法律应有的考量
03、工作随笔 | 律师,既不能太“入戏”,也不能太会“演戏”
04、工作随笔 | 只需两步操作,律师工作文件整理术!
05、工作随笔 | 律师也是委托代理合同的当事人,与所代理的当事人也会有紧张和冲突
06、工作随笔 | 律师,你需要当事人跟你说实话吗?
07、工作随笔 | 轻松两步,告别凌乱,律师文件整理术
08、工作随笔 | 律师,应坚持专业判断?还是顺从当事人的诉求?
09、工作随笔 | 工作,快与慢
10、工作随笔|民事庭审活动,就是两篇“攻防”结构对称的“议论文”
11、工作随笔 | 改善我的学习
12、工作随笔 | 直面律师工作的“两难”,道阻且长
13、工作随笔 | 律师的时间,都去哪了?

14、工作随笔 | 公诉人,是否应提交证据目录?

15、工作随笔 | 律师对案件的预判,不能囿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6、工作随笔 | 既独立又虚幻的律师,要佛系一点
17、工作随笔 | 啥?律师还搞研发?ChatGPT能干吗?
18、工作随笔 | 律师是否放大了司法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19、工作随笔 | 只有放下身段,才做得了律师
20、工作随笔 | 对方律师在庭审后,和我方当事人吵了起来
21、工作随笔 | 当事人面对纠缠,沉默才是最好的应对!
22、工作随笔 | 踏入律师圈,警惕违背市场思维
23、工作随笔 | 有多少当事人想打对方代理律师?
24、工作随笔 | 诉讼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个别裁判者“安全省事”的工作模式

法志远航
分享一名律师眼中的法律与社会,记录、展示中国法治与社会的毛细血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