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远
因为曾当过老师,后来也做了家长,跟朋友们聊教育,感觉自己有点话语权,但是我的观点,很少能说服朋友。
我的观点,大体是孩子有自己的造化,看他/她是哪块料,不要勉强。朋友们难以接受我的观点,也能理解,一方面,我们有深厚的重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无力改变当前的教育制度。
今天,换个角度来谈谈这个事情。我曾在广州市前五的中学教书,在那里,见过学生的上限;后来转入一家中专教书,在那里,见过学生的下限。
分析上千个(大概教了2000+)学生样本,后续跟踪个别学生的成长轨迹,可以把这些孩子分成五类典型。
第一类,学习能力强,考试成绩好,靠专业技能吃饭,这类学生比较受老师们的喜爱,成绩好又不惹事。
第二类,学习能力未必弱,但考试成绩不好,而行动力却很强,想到了什么就去做,技能型或创业型,这类孩子或许有些调皮,还会惹一些麻烦。
第三类,学习能力强,考试成绩好,行动力也很强,这是极少数的优秀,精英型人才,这样的孩子,真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第四类,学习能力一般,考试成绩一般,行动力偏弱,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但往往对现状不满意,迷茫者较多。
第五类,学习能力弱,考试成绩差,行动力弱,难以跟上学校的节奏,中途辍学或就业困难,若能吃苦耐劳倒还好,不然,让老师和家长倍感头痛。
对孩子进行这样的类型划分,有点宿命的味道,因为学习能力和行动力,这两个因素,存在先天的差异。
针对第一类和第三类孩子,家长和老师无需操心,他们有自己的方向和命运;针对第二类孩子,可能会让老师和家长操心,但他们行动力强,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家长和老师真正需要操心的第四类和第五类孩子,他们学习能力一般或偏弱,行动力也偏弱,这样的孩子,让他们进入刷题模式,或者鸡娃模式,都不适合,反而会伤害他们。
因为这种模式,只会让他们不断地感受挫败。更悲观的是,据我观察,这两类孩子较多,群体占比70%左右,这些孩子的人生和未来,大概率会陷入平庸。
从这个角度,再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你就会发现,对于占比70%的大多数,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提供帮助,反而在挫败他们。
在这个视角下,你就会理解“读书无用论”的市场,把教育作为产品去对待,这些产品帮不到大多数孩子,尽管孩子们最终获取了高等学历,但这些孩子就业困难(撇开经济因素影响),不会思考,行动力弱。
普及教育的价值,或者教育普及的价值,应该是让这些占比大多数的孩子们,学会思考,提升行动力,而不是让他们当陪练,在这个过程中,损害了他们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我们有深厚的重视教育的传统,可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假若家长盲从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把孩子的命运交给一个不靠谱的教育体系。
往期选编
观世界系列
02.观世界 | 人不例外,和其他生命一样,也有不同的质地
17.观世界 | 迈入智能社会,网络依然没有成为教与学的核心手段——兼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21.观世界 | 正当防卫难以认定的背后,是国家对暴力的过度垄断
25.观世界 | 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不变的事情
27.观世界 | 又是一年高考时,人工智能时代,追问学习知识的变与不变
28.观世界 | 网络时代,人民群众依然有太多的需求未被满足,人工智能能满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