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庄 | 《天地》十六:尧之师曰许由

文摘   2024-09-22 20:41   安徽  

连山先生绘

题识:别路孤行,是真畸人。甲辰, 連山。





摘自"庄子网上书院"讲学稿

口述:连山先生

整理:学人



上一次我们讲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我把今天要讲的内容和上一个故事一起念一下,这两个故事之间是有连接的。

这连续两段的寓言故事,若从字面看都很了了。所以,自古及今,读书的意义都不在文字上。若以识字、能够明白文字意为明白,这样读书是没有意义的。那只能是累积,累积一些多余的东西。

上次讲的最后一句,我们再续一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我们每个人其实从降生在这世间,成长的过程就是遗其玄珠的过程,就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会因着在世俗中的成长而逐渐黯淡和遗失。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活着活着就找不到北了。人本该为成人而来,结果人却奔忙在自以为追逐各种各样喜欢的东西,逃避自以为不喜欢的东西的一个路径上去了。

由此而衍生出人世间种种教化的门径,种种宗教。不同族群都开始有觉悟者来带领大家、导引大家走向一个寻找自我玄珠的路径。但是,这个过程中,本身又会出现双重的遗失。

比如说,本来宗教不是为了让你迷信的,但是我们马上以为信了一个宗教,有了所谓的宗教信仰比没有信仰的人又高明起来了。一切本来让我们要旋面的路径,都变成了我们迷失的加速度。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可怜的东西。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使知索之,使离朱索之,使吃诟索之”都不可能得。只要你动任何伎俩,你以为有效,你以为你找到了一种所谓的方法,都是一次深埋。

只有抖掉一切外在依靠的可能,这就是象罔,没有形没有状、不可见不可闻、了无心得可言,这就是象罔。那是个什么状态呢?即是天真。愚则道,惟有天真者可以得。

《黄帝内经》第一篇的篇名叫“上古天真论”,惟有得上古天真的人,千八百岁是个基础。那个所谓的长生不老,即是指恒在,人与天地、日月星辰恒在,那个东西是永远不会失的,它不会随着流变而流变的,它总是永在。那个永在的东西,不就是叫“常”吗?人能成人,才能正常的活着,才能平常地活着,既平且常。常即是永恒,常者长也。

在佛教那儿,称能见性叫常,他就能够脱轮回;不能见性,说脱轮回,那都是扯的。

儒家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率性之谓道”,皆从这儿而发。我们要注意,不要看他姓氏上、门庭上有什么不同,在人性上、在天性上亘古不变。

最后“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既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追问,也是对每个人寻求自我救赎的路上、觉知的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提醒和依持。“象罔”二字即是有法无法,以无法摄万法才是象罔。

连山先生绘

题识:破蒲葵扇,腊月亦有用处。甲辰七月,连山写。


我们看今天这一节。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大家要注意,这个师承关系很有意思。实际的天子是尧,但是尧是不是生而知之的呢?不是,他直接的师父是许由。

我们要注意,在《庄子·逍遥游》这一章里面,尧先是让天下于许由的,许由不睬他。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然后就有了“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样的比喻。在这一章里,尧开始继续让天下,让给谁呢?许由的师父。但是他又不能通过许由来让。许由的师父叫啮缺,啮缺的师父叫王倪。

“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尧问他师父,师老爷可以德配天地吗?我准备请他的师父王倪来去邀请他。结果,许由的反应很奇怪,好像不合常情,因为他并没有说好,反而说坏话。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许由在跟他的弟子讨论他的师父,却没有说我们想象的恭维的话,反而说“如果让给他,天下就完了,天下从此会丧乱的”。为什么这样说?他是有理由的。

“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很聪明。

“给数以敏”,什么时候都绕不住他,非常敏锐,执行力也强。

“其性过人”,有超人的能力,天分高。

“而又乃以人受天”,甚至于可以补天之不足。

“以人受天”四个字回头会细讲。正常是什么样大家知道吗?正常是以天受人,无论古今中外,正常的文明社会,都是天赋人权。比如现在西方,总统要按照《圣经》来发誓,要对得住上帝,在不违背上帝的名义下来执政。

天,并不是我们讲的迷信的天,就是你得合乎基本的天良天理啊!你不能丧尽天良啊!

管仲说:“如果人间制定的法律,跟天道天良不合,那就是恶法,那就是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中国以前连圣旨都不说是皇帝自己发布的,一直到清朝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它不是先说皇帝诏曰,一定要“奉天承运”,也就是我所说的话可以在上天那印证。这不是推责任,而是一种担当,不敢违背天理。

这里啮缺厉害到什么地步呢?他能以人受天。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更像啮缺,觉得人更自大。

连山先生绘

题识:牛山早有一枝横。甲辰,连山。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审问之的审,能够很精准地禁过,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却不能够治本。也就是说,他在人世间有超强的能力。

许由在这儿,到底是在夸他师父还是在损他师父?在今天,啮缺一定是万民敬仰的人物了,他什么都厉害。

要注意在全人类的圣人那儿,都警惕那些看起来什么都厉害的人,这样的人会成为这个世界的摧毁者。我们今天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去追求一个有用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毁在这些自以为有用的人的手里的,哪一次民不聊生不是拜那些人所赐呢?

“与之配天乎?”这样的人可以配天吗?真的让他来去做天子,成为万民的领导者么?

“彼且乘人而无天”,他一定会越来越强化人的作用,越来越无法无天,他以为什么都能搞的定。

“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

许由在历数若啮缺成为天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再回头稍微收拾一下,有几个问题。

读书要从学会怀疑开始,一切修行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而不是接受,没有怀疑是没有接受的信力的。

一切学问从疑开始,一切智慧也从疑开始,这叫阙疑,这叫疑始。它不是单向度地说你要相信,相信是要有基础的,相信是要基于不相信,然后再稳定的。如果我们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我们开始准备治学,你不是马上准备去接受,不要随随便便说信他就能得救。惟有自信,才能得救。而这个自信从何建立?是从怀疑一切开始的。

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庄子为什么要叙述这一列师承?这一段很有意思,涉及到了古之政治,古人治天下的切入点跟我们今天有什么差别,同时也关乎到我们怎样才是真正的治学,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师道的问题。

我们今天要治学,往往是想着怎样去找一个很厉害的上师来帮助自己,一个这样的人是没有能力学习的。因为只要你潜意识去找一个来帮助自己的老师,最终只能找到一个害你的人。

真正帮助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佛都不能救你,只能自度。也就是,每一个生命,上天只要让你有人形落在这个人世间,你就有足够的能力自度,我们只是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工具了而已,一时忘了自己也有十八般武器、七十二般变化,我们是需要一个或者很多人来激活我们的。

就像农村那种压水井,我们自己压不出水,不是地下水没有了,我们需要从邻居那儿借一瓢水倒进那个水井中,然后自己的水就被引出来了。老师只是借来的那一瓢水,用来引自性之水的。若你自性之水引不出来,指望老师的水来解渴,那你一瓢水喝完了,还得借啊!那是没用的。

连山先生绘

题识:野梅疏放不媚人。甲辰八月九日,连山。


这里尧也是有老师的,没有谁是生而知之的。这是第一个里面的细节,连尧这样的人也有师父,他的师父还有师父…

尽管理论上说人皆自性圆满,但是你不学是不能见光的,你这个自性之光是不能够冒出来。也就是莲子若不放在适合它发芽的环境中,你放一千年它也不会发芽。你说莲子是不是有发芽的可能?但是为什么不发芽呢?每个人是不是有觉悟的可能?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觉悟呢?环境使然。

我们之所以要到书院去,要择邻而居,要到寺院道院,都是要让自己有一个环境,有机会发芽。

不是说人人都本性具足、佛性具足,马上就跟佛一样了,跟圣人一样了。要注意,人生第一次启动,是开始寻找老师。这是一个因缘,可能促使自己发芽。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

要注意,这构成了我们如何寻找老师。一般人到处想寻找一个厉害的上师,这就是想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若善学,那贩夫走卒,那满眼的世界,任何一丝闻见,都有可能给我们师承的启发。所谓善学者,无不是师;不善学者,会追逐一个他自以为的老师,结果被老师害,老师不想害他,他也因着老师的名义而自害。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多么高明的大和尚或者宗师的座下都有可能出自暴自弃的人。也就是说,不要指望老师能帮你,老师也不可能害你,人皆是自度自害的。所有的人都是自暴自弃,把自己给报销掉的。

这里尧也有老师,他的名字是许由。许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切都是有因由的。许,即是允许。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即是一切皆有可能,任何一件事皆可能成就你,也可能迷失你。

比如说,人不吃饭得饿死,但是也有吃饭撑死的;人不喝水渴死,但是也有喝水中毒的。哪有一厢情愿的利益呢?总是生死攸关,利害攸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们的路径,但不一定是必须。所以才有我们在佛经上听到的黄花翠竹无不是般若。一切都有激活我们的可能。

许由的老师叫啮缺,在庄子前面的文章中应该出现不止一次了。啮缺即是口齿不清,牙没齐豁着。豁牙的人往往是老人,好像很有学问,经历的事情多,经验丰富。同时,啮缺又表语言不清,指真正的道实际上是说不清的。这些都是呈现出仿佛有道的相。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许由,都是个因由,到其实并没有一个说得清的点,这是啮缺。

啮缺的师父是王倪,这就厉害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倪,即是圆满覆盖、轮转的样子。天又称为天倪,即是大道的轮转。倪如天轮,指遍法界、遍天下、至大至微无不由它参与,这是王倪。

在庄子整个故事的系统中,王倪不再作为一个个体来参与说话,说话的是许由、啮缺。这个我们看到的轮转不停的天轮背后,他依然有师。类似我们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果朝上推,四象之师是两仪,两仪之师是太极。

这里王倪之师是被衣。被是什么呢?光被四表。这个字又是被子的被,像披衣服一样,整个就把我们覆盖了,极为温暖,极为保障。所以道被万类,为万类提供保养。这样的一个师承关系,不是字面上看每个人都是个体的人了,它实际上是把这样的一个致中和、化育万物的东西用人格化的东西来去展开。

这是第一个关于师道上的问题,就是人皆有师,没有谁生而觉知。理论上人人生而知之,但是不学这个知是不能启动的。人人生而知之,即是人皆有良知。任何人从小对于是非的判断都不是父母教的。一个孩子一岁他就明是非了,他犯了错会害羞会撒谎,他即便不会说话都会撒谎。人有撒谎的能力,就说明人知道是非。否则的话,他不需要掩饰。他错了会去哄父母,希望父母不知道他错,希望父母知道他对。这不就是生知吗?

人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也就是家教,子不教父之过。只有父母跟孩子是最先接触,而且始终接触的人,这个时候就要从他撒谎中来给他转向,转成对他良知的善护,而不仅仅是要求他不撒谎。你得知道,人生真正的被衣和善护处在哪儿,《金刚经》称为“善护念”。

善护念是人一生的事情,撒谎是他显的相,背后是他良知启动了。如果不能够始终善护这个主体,那么小孩儿每次犯错都不是对自我跟外界世界的一个检测,他会顺着水朝前蹚。犯了一次错,他发现成功地瞒过了父母,他下次还要接着干。

而且他学会说话以后,巧舌如簧,他发现几句话就把你忽悠过去了,然后他会下次更黑。所以,父母养孩子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前提得是父母本身得是个明觉者。如果父母不能明理,他不知道这个孩子哪个地方该他善护,他就会溺爱。这些都是关乎到师道的问题。




本文摘自庄子网上书院

讲学稿



关联文章:




先生介绍:

张真,号连山,蒙城移村白果人,客休宁白岳,师武隆萧中胤先生,泾县查济修立书院山长。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张真炮庄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