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渭
摘自"庄子网上书院"讲学稿
口述:连山先生
整理:学人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记得第一次在讲《天地》的时候,在读书笔记上我就写了“荡气回肠”这样的一个感受。平时我有些很重要的体会和点,会发到群里面。我正常做笔记就是用宣纸和毛笔,这是我的生命立处。严格的说我是一个书法绘画的人,讲学对我来说是客串。至于这是不是晒,那就是各人所见,我就不多说了。
《天地篇》从“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到“无心得而鬼神服”。我们每天哪怕花几分钟读一下,我们在这个文字的搅动中,会有难以名状的受用,真不知道怎么用言语来说自己的感受,杳然难言,完全被文字浸润滋养。
我们试着看看这一节。“故曰”,针对下面那个无所不兼,无事不道,无技不道,无技不事,无技不义,无义不德,无德不道的这样一个大机用关系。
“古之畜天下者。”每每看到庄子中用“古之”和“今之”,我每次都说到,这里的古不仅仅是时间。古,即是本来的真实,表恒古、亘古,不异不变,真正立得住。
“畜”字,要着眼。古之畜天下者,这是王者,能畜养天下。畜,即是牧民养民,长养万物。宇宙万物,皆为道畜。人间各种文明,在追述我们和天地万物长养关系的时候,基本上都不离这个畜字。所谓上帝是牧羊人,都是用畜牧来说的。畜,包裹八极,囊括一切。
怎么样是畜天下呢?是不是只是王者畜天下呢?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庄子也有《天下》篇,张载也有“为万世开太平”,都有天下。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畜养天下的。越到后世,越容易单纯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这即是指王,也是指我们个人。每个人都是应帝王,每个人都可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即指整体的,也是个体的,所谓的整体和个体只是在数上分。万类在性分上都是天,都是天性的流变使然。
明 徐渭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欲无为该当何所知?自天地来观,就会发现春生夏长秋杀冬藏,会显像,但统称无欲无为。致中和,天地育焉。这里天下足和万物化,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一种能想象的力量来促成的。
读历史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去叙述历史,每个人选的角度就可能不同。有人更关注历史上的诡诈,有人会关注历史上的征战,更有人以历史为显相来触见那恒道的流变,会显吉凶成毁。这连续三句,都是把人事和天理拉到一块了。
在所有的圣人那里,讲人事的时候,都不会导人到阴谋论上去,也都不会导人到自以为是的宰制上。既不会说权力重要,也不会说所谓的物质重要。他会导人到万类或安或不安背后的理上去。能够使天下安的,只是静!无欲也好,无为也好,渊静也好,皆是各正性命有序的表达。
庄子说:不是因为静也善,故静也,所谓万物无足以挠心也。我们世俗上追求的静是个假静,假静和真静不是决然分割的。真静也可能会显静相,也可能不显静相,最起码包含了假静的相。我们通过练假静,有可能抵达那个真静。站桩也好,打坐也好,持咒也好。
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个假静只是假静,就会着在这个假静上,会以假静为得,而不是无心得。这一条对我们每个人当下的指引,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消化能力。圣人千说万说,我们不一定能接得住,跟我们的基础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损之又损的进度决定我们天心的亮度。如果看到圣人的话,要么觉得有道理,要么觉得没道理,就觉得自己看明白了,这些都可能有意无意的造成新的掩盖。
明 徐渭
“渊静”二字,对于前面无欲无为又是一转注。所谓尸居而龙现,渊默而雷声。夫子门下有颜子名渊者,他可以称为是渊静之人。颜渊又叫颜回,渊静是含动的,回是漩涡一样的东西。老子说:我好静而名自正。在后世的实践中,也有些王去练清静,什么都不管,就变成了自以为是的愚蠢者;什么都管,就变成了自大的愚蠢者。与你任事与否,不是发生直接的关系。不是说,什么都不管了,就叫静了。处处都有患害。所谓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所谓利害攸关。学人治学务必要注意,不能被文字给欺骗了。
真正体现渊静功夫的是万物毕现。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尹喜说: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目的是让万物各有事焉,让万类各安其安。所谓的各就各位,就不会错乱。“毛犹有伦”,各自灿然,各就道德。
我们从刚开始动念要治学,到逐渐所谓的有收获,是如何体现的呢?越来越知道自己一天天的能安顿下来了,就不会逃事,也不会随便动伎俩心和预谋。就能够在当下做需要做的事,认真做。即便是帮别人打工,也别当是给老板做。任何人做的任何事,都是为自己。如果不能理解是为自己,还以为是为老板,还以为是为朋友,还以为是为孩子,父母之养子以为是为孩子,子之事亲以为是为父母。这些都叫错乱,这些都叫不能渊静,这些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反弹和烦恼,这些就叫施于人而不忘。
比如有些人在书院治学,或者是在网上书院听课,以为是来给我帮个人场,让人不知所以。或者说,我在这里讲课以为是帮大家。大家都不要动这个念头。一边是各管各的,真正的各管各的就是做平天下的事了。它不是陷入到杨朱的那种为己之中,所谓为己,即是与宇宙同在的,万类是感而遂通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隔绝。万类之间看起来不同,却没有边界啊!任何东西的一言一行,都关联着万类,宇宙是一个整体,不是分散的。
明 徐渭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象罔书院的讲堂上的一行字,就是跟这句话相关的,“一心定而万物服”。
“通于一而万事毕”,就是讲舍一没有万的关系,就是讲“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所谓的不二,即是不万。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即是通于一而万事毕。人在任何时段,能够尊重自己的当下,不会游移,就是通于一了。所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中这些对自己的反问,即是问能不能通于一。
能通于一,人就能任事。扫地时,能安心扫地;吃茶时,能安心吃茶;做饭时,能安心做饭;打工的时候,能忠于自己的职守。这些做到了,就是通于一了。百里奚饭牛牛肥,秦穆公使之政,可以霸。这是通于一的表现。也就是在本质上不存在喂牛和治国的区别,若这个人不笃定,喂牛的时候也不会笃定。
前两天竹山书院的张松,算是我家里的长辈,来书院谈了一些感受,我觉得很好。他说:我在家里的时候,原来一回家就汲汲地想回书院,不能安。后来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既然没有在书院,也一样安于在家中的事情,那么在哪儿不是书院呢?反之,在书院也安于在书院的事情。假如家里面有什么急事需要回去处理,就回家处理,而不是在书院里面老是想着在书院外面的事情。哪儿不是家呢?哪儿不是我们任事之所呢?人若这样念想,人慢慢就真的能笃定下来,就不会拎着自己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放置,或者拎着自己等着在哪个地方放置。在哪个地方放,不是一个垃圾呢?反之,在哪个地方都是天地之中央。此为“通于一而万事毕”。
这不是一个理论,这是实实在在的功夫,这里面包含着知行合一,真知灼见。这是诚意的表现,若不能诚,讲通于一就是伪诈的。诚是笃静的,笃实的。“无心得而鬼神服”,无心得也是诚意。只有真正诚于中的人,才能行于外,才能鬼神服。不能诚于中的表现,就是虚妄。所谓的心得都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说“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皆是自以为是的心得体会,皆是虚妄。打掉所有虚妄的东西,就不妨碍有心得。
要注意,无心得不是吓得我们不敢总结了,札记也不敢写了。平时让大家说说,大家都不敢说,装哑巴不是无心得。每一次师友见面,就故意装哑巴眼翻着,甚至于内心还蔑视那些讲话的,要知道这本身就是伎俩。在无心得三个字面前,任何人都无可逃,不关涉到所谓的动念与否。动念和不动念是一个意思,有和无是讲一个东西,没有你选项的可能。若一旦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想,这就是无心得,那这和傻有什么区别呢?这和装憨充愣有什么区别呢?不要自满,不要自大。无心得是功夫所至,那是需要通过学才能到的,不是臆想能到的,不是看到这句话就能到的,这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明 徐渭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这些话永远是我们自我砥砺的事情,可以作为我们随时自省,自我的一个检测。不能仅仅是口诵了,就以为知道了。夫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深层的内自讼,即自我就审判结束了,绝不放过自己的贼心。不是说找别人给自己评评理,才强行让你服,才不得不服,最后让警察用监狱来管制你。一个学人真正内自讼的功夫,那是很了不起的,即是君子不可以不刳心。
若我们还没有在学的状态中呈现我们的面目,只是读了几遍庄子就以为有学了,就会一不小心就会打妄念。这圣人说的话太狠了,我们好好过不就好了么?为啥要过的这么苦逼,要天天刳心?你怎么能真的以为刳心就是所谓的刳心呢?你怎么能真的以为好好活,就能好好活呢?
随时动念就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掉坑里的,或者说知道自己是怎么犯贱的。人真不犯贱很难。独有之人,是为至贵。不能独有,就是犯贱。话虽然难听,但是我们却不敢不慎戒,不敢不直面。从来没有别人能羞辱我们,都是自取其辱。当我们自大的话一出来的时候,即便别人不回击你,已经丢人丢到天上去了。人贵在能自知,此所谓自知者明。老子说:“知人者智”,此所谓自明诚。
我们是通过学所谓的老庄孔孟,慢慢的向自我明了明亮的生命状态回归。也就是说,人生的路径,只此一个方向,就是回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来。
那个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假着这样的一个向内、向己、独有,而才有所谓的通达。当我们跟宇宙之间不再有夹缝的时候,不再有夹缝不是无限制的向宇宙的远处探寻,这里面没有时空距离的图像,只是最大限度向自性的复归,此为复性。这个复归的过程,就是我们跟宇宙、天下无缝对接的过程,是为究竟和圆满。这个时候天人不再分离,我们才能体贴什么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天人以无偶的方式存在,可谓“无心得而鬼神服”。
我们就不会再有天堂地狱的撕扯感,也不会陷入到担心某一天下地狱,不得超脱的恐惧。《大学》说:若有恐惧则不得其正。唯有正心者能。《大学》所谓正心,即是此处无心。无论显鬼相还是显神相,皆能复其初。要降伏的不是外在的鬼神,而是无心得。这一句我们要体会到那内圣外王的功用,唯有内圣者必外王。内圣,即体现为无心得,而不是自以为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本文摘自庄子网上书院
讲学稿
先生介绍:
张真,号连山,蒙城移村白果人,客休宁白岳,师武隆萧中胤先生,泾县查济修立书院山长。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