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庄 | 《天地》二十:女独不欲,何邪?

文摘   2024-11-16 18:48   安徽  

连山先生绘

题识:尝见歙县黄宾虹先生有焦山图,深得石涛之趣。甲辰拟之,连山。





摘自"庄子网上书院"讲学稿

口述:连山先生

整理:学人



《庄子》的连续三章是以“天” 命名的——“天地”“天道”“天运”。

从这三章的名相来看,仿佛是有分别的,《天地》仿佛是在讲天地时空的呈现,《天道》《天运》仿佛是在讲所以然,只是呈现的点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天道》篇有一句话可以帮我们对《天地》篇的贯通。

“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我们要注意文字、词语古今的重大差别,它呈现出每况愈下,即是我们越来越固化,固化到文字本身的义理上去了。文字从根本来讲只是假借,它从来没有义理,只是最早赋予了它代指式的义理。这个义理本身是靠不住的,但是我们越到后来越是显摆或者依靠我们对文字义理的掌控,就丧失了文字最初的达道性,它只是起到一个临时一用的作用。

古之王天下者,有什么作用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另外的事要做吗?只是天高地卑,只是化育万物而已矣,它是极为寻常的。没有更高深的技术藏在里面,没有更高深的道理藏在里面,这些是我们每个学人需要旋面的地方。

我们要么是不学,不学的人卖弄自己的固执;要么就拼命地学,潜意识里面去追求一种高深的东西,越学越觉得自己很出众,以能出众作为自己学习结果的检测。

我们现在发明了种种让人自美、自伐、自满的东西,比如说学历。很多人泛滥于这个点,人们就离自己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远,这叫丧却自家无尽藏,忘记来时路。这是要慎戒的。

《天地》篇我们上一周讲到了“尧之师曰许由”,也是对什么样的人能配天做了剖析。

最后一段很重要,所谓“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未始有恒”,恒即是恒常。越是汲汲于学,越脱离了那个基本的恒常,人们已经不知道所谓恒常是什么了。

人们泛滥于逐新猎奇,一旦未始有恒,所谓何足以配天乎?

这个“配天”从大处说叫配天下、称天子,那只是在社会层面的划分。从人本身来说,人是要配天的。

因为人皆是天人,人皆是天之所子。这一点是大部分人所忽略的,人皆有天命天行,所以人即是天,舍人而无天。

中国文化并不是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对人的界定即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我们并不是想办法把人和天合在一块。

因为一旦在思维上,我们把人、天当成两个来看待时,我们把举头望见的虚空称为天的时候。接下来,所谓的主张天人合一就变成了无用功,天不在头顶之上,头顶之上当然有天。它弥漫在我们身心内外,有形质的东西、无形质的东西都在天的囊括之中。

“虽然,有族有祖”,在线性的追述中,每个人都是有祖的、有族群的,但一个人若是在线性的思维方式中,那么他会狭窄的。

“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众父父”即是那恒常了。这一节我们上一周已经讲过,下面紧跟着这个例子,藉一个可以配天的尧来印证。什么样为可以配天?什么样为真正的圣人?

连山先生绘

题识:我家有狗名玄武,因余三年在书院。嘱邻居寄养,邻人甚爱之。甲辰,连山。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

“使圣人富。”尧曰:“辞。”

“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华封人三祝,被尧三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今天要讲得是这一节,这种故事类的统称为寓言。

网上书院时有新来的人,我们会反复其道,有时候有些话题会重新提一下。

寓言不是所谓的文学样式,而是譬喻。师者,善譬喻者也。孔子说,近取诸譬。传道最重要的方式或者载体就是寓言,只能是靠讲故事、打比方。因为没有什么道理可以硬碰硬地去说,不存在可以空口说道理的事情。道理不在道理中,它是在日常行为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才讲“必有事焉”。

我们行住坐卧、睡着还是醒着,无不在修学中,无不在印证中,要有这种觉知。否则的话,我们就会读了书就想用,把书当成人生行为规范的说明书,技术的操作方法,那些都是做无用功。人汲汲于有用的时候,就会呈现一个真的没有用的生命状态,我们不可以用世俗的有用、没用来去界定它,这是诸位要去体会的。

我们看一篇文章,初看的时候就是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故事也很容易明白,但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好像说的是尧,我们又不是尧,他有天下而我们又没有。

读书求用就会在这发生焦虑,你发现会对不上号。随着人的成长,所见就不同了,由所见不周到能够感通,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不同阶段。能够感而遂通,那才有打成一片的可能。

尧是上古帝王,后世称为先王,尧舜禹皆是圣王。

“观乎华”,观于华地。若从具象上来说,就是所谓这个叫“华洲”的地方,但要注意在《庄子》中,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是实有的叫“华地”的地方,它不碍文义,但是也有“华”本身的一个暗指。

就像我们读《论语》中有“仪封人请见孔子”,“封人”即是守边疆的人。这两个字都很耐人寻味,一个是“华”,充满着华光;一个是“仪”,威仪的仪,那个见夫子的仪封人能够威仪赫赫一定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人。它都有一个旁通和暗指。

“封”字义上是个边界,反过来每个学人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个临界点。人若不能够做到夫子对颜回所说“四勿”,那你就是在那个边界上徘徊着,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人和非人的临界点,人见光明和不见光明的临界点,这些都是用封人来指称的。

庄子善于用这种充满暗示的语言,有一个可以跟这条类比的故事,所谓“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都是边境。也就是说,人实际上每一件事情都是个临界点,都是个边境,或者说每个时空下的人都可能一念起就生杀两着了。

什么叫道器一如、佛魔一体?什么叫行于刀锋之上?都是指随时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检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类似封人的这个角色,这叫临界。

子贡所谓“一言而知之”,视听言动都会关乎到我们在哪边的问题。这都是为什么要设置“尧”与华封人的一个对话,这时候仿佛是一个身份的裁决。

连山先生绘

题识:寂寞岂止此枯荷。甲辰十月,连山。


“华封人曰:嘻,圣人!”华封人看到尧说,这是圣人啊!

“请祝圣人”,我要祝福圣人。这是有礼,我们日常见面都是要互相寒暄一下的。给人的祝福莫过于这三样,祝寿、祝富、祝多子多孙。

“使圣人寿。”尧曰:“辞。”这里华封人上来是祝圣人寿,尧是婉言谢绝。

“使圣人富。”尧曰:“辞。”

“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这里是第一回合,瞬间结束。封人就奇怪了。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能长寿,能富贵,子孙多多,这都是人之常情。所谓人之所欲,都是人之常情。而你独不这样想,为什么呢?这里面机关就打开了。

我们可以稍稍审视一下,一个人无论基于什么样的路径,只要他觉得他开始修行,他就开始不一样,他就要开始朝不正常方向走。各种各样的自虐和压抑就来了,以各种出众为能事。

女独不欲,何邪?

这句话可以说是亘古一问,有醍醐灌顶的作用。问题就是由这句话展开的,每个人这时候都要掩卷而思。你到底要干嘛?你要什么?你以什么为裁决?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尧说:小孩子那么多,怎么办呢?

“富则多事”,富就会多事。

“寿则多辱”,到处被人骂老不死,多活一天就多受辱一天。

在清华大学有王国维的墓碑,陈寅恪撰写的墓志铭就涉及到“不忍再辱”,就不想再活了。于是王国维先生就投湖自杀,只欠一死啊!如果有的人活得不能有光辉,就会只欠一死。

任何一件事都是福祸相依的,都是荣辱与共、生死攸关的。尧说这三样都是世俗人所追求的,我已经看破了。怎么可以再去追求它们呢?

“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这三者不利于养德,因此就辞了。

学者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审思,你如何看尧应对的方法。这是尧应对的方法,因此他才辞。

所谓“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这可以说是所有学人的通病。

《论语·雍也》里面有,仲弓曰:“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人自从听闻了道德,就觉得这是好高级的词,多么高大上的追求啊!于是就咬牙切齿恨恨地给自己立个志,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儒生们自从听说了道德仁义,就一定要抵达。

要知道这是把双刃剑,我们既需要立一个有德的志,又要知道那不是可以使横劲能够抵达的。

越是举着道德之旗,作为感召自己的时候,你可能最终将成为贾雨村,成为一个伪诈者。人在这种亢奋之中,已经没有能力听闻先哲们的告诫了,当即死于句下。

我们已经不能体贴“以仁义行”,只是汲汲于去行仁义了。当我们刻意有心去养德的时候,还有什么德可以养呢?养的只是自己头脑中关于“德”的妄念而已,那就变成了“画”,即是夫子对冉求说的“今汝画”。

一旦自己画一个目标,自己再去填空的时候,就会强力而行,你会发现力不足。力不足就会要么伪诈,要么退转。

这就是很多亢奋于修行,亢奋于仁义道德,亢奋于佛道,亢奋于成仙成佛的人的共同宿命,他的结果就是走火入魔。

所以,我们要在尧的理由中发现重大的伤痕,这就是他为什么说这三者不是用来养德的,所以就辞了。辞得掉么?辞不掉,无可逃,这是动了伎俩心。

子路经常引用夫子夸他的一句美言,“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动伎俩,用可以期许的目标来引诱自己。

听别人说,学庄子多么好就去学,学传统文化多么好就去学,信什么宗教有益处就去信,我们前提给自己一个所谓好的理由。

诸位要想一想,前提给自己一个好的理由,你有什么能力拒绝引诱呢?

所有中邪着魔的人,不都是基于一种好嘛!他不想求好,不会走到不可收拾的恶果上去的。

我们这里不是否定所谓求好,我们有什么能力去求好呢?我们又凭什么去界定你预设的那个好真的是好呢?这才是基本的诚意啊!这才有直面自己的能力,你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否则的话,就会被自己欺骗。




本文摘自庄子网上书院

讲学稿



关联文章:





先生介绍:

张真,号连山,蒙城移村白果人,客休宁白岳,师武隆萧中胤先生。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连山先生著作推荐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张真炮庄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