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阿那亚海浪电影周 | 家史影像计划→十部短片放映

文摘   2024-09-09 17:46   河北  

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与草场地工作站共同合作,以“溯源——个人与家庭记忆”为主题,藉由真实影像记录与集体剧场创作打开记忆,寻找记忆,重现个人与家庭的故事。


家史影像计划于2023年9月启动,以工作坊方式分五个阶段进行,持续至2024年9月。具体为:影像创作坊+身体工作坊交叉进行,每位参与者在工作坊期间各自完成一部纪录片作品,以及集体创作一台剧场作品。


2024年9月,计划走到一年,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在北戴河阿那亚海浪电影周走到结业。十个参与者每人完成短片在阿那亚“海浪电影周”放映,同时一台集体剧场作品《记忆之海》排练并演出。

阿那亚海浪电影周

家史影像计划十部短片放映,9月8日,北戴河



第一场 


Ø陈加义《回到1977

Ø刘艳《黑鸟》

Ø褚民学《成为妈妈》

(放映现场







陈加义

《回到1977》







影片介绍



一个农村娃参军入伍,离开老家来到北京,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终于过上平稳自在的生活,一场变故让他停下脚步,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影片通过家谱和一张老照片,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深情地回顾了一九七七年一个农村家庭的情感生 活。沉 稳 有 爱 的 爷 爷、裹 着 小 脚 的 奶奶,订着娃娃亲的爸爸妈妈,共睡一张大床的兄弟姐妹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岁月痕迹。一个家庭同时具有如此多的特征实不多见,一个人、一张照片、一个家庭,记录的既是家史也是国史 怀念过去的简单与纯朴,对比现今的繁华与炎凉,不仅让人思考⸺忙碌的我们到底所追求的是什么......

作者简介

4


河南信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当兵近三十年,退役后进入某

国企工作,现为自由职业人。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1977年,陈加义有了人生中,也是家族的第一张照片,这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清晰记载了那时家人的样貌,自己的童年,以及出走的起点。时而回望,时而激励。如果人生是攀登一座只有自己知晓的珠峰,告别家乡的那一刻即成了永恒的坐标点。




余雅琴评语


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拍摄者通过对1977年家人第一张全家福的讲述,既是一次对个人家族史的追溯,也呈现出一段中国家庭岁月变迁的切面。从世俗的眼光看,从乡村出发,最后在北京生根,拍摄者算得上是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幸运儿,但他心中难免也有失落和遗憾,这种情绪的流露仿佛也让我们窥见宏大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缝隙。









刘艳

《黑鸟》







影片简介



本片以我亲历的三次死亡为主线,由远及近逐渐学习面对长辈、家人、好朋友

的离世。每一次近距离地观察与凝视死亡,让我不舍、悲痛、焦虑、内疚……也

让我更加珍惜、懂得取舍、关注成长、自我整合……潜入日常生活的水面,屏住呼吸,静静聆听死神到来的声音,这种提醒有时让人窒息,屏不住的时候再浮出日常生活的水面,大口大口努力地呼吸。也是从父亲过世开始,我实践了“以终为始”,提前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每年做新年计划,每周做周计划,试图增加一些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与时间在我的身体里较较力。既然不能增加长度,就拓展盲区与边界,不断自我整合,努力活出一颗玲珑纯真的赤子之心。2024年3月,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第四次工作坊安排在时晴时雪的金山岭,山上的风物带给我们新的灵感与体悟。有次一个人孤独地在山里行走,前方没有路的时候,突然飞过来几只大大的黑鸟,那一刻,我与它们心意是相通的,有种说不出的联结感,我的纪录片名正式定为《黑鸟》。

作者简介

4


80年生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多年人力资源从业者,目前从事心理咨询的学习与实践。热爱读书、运动和旅行,喜欢尝试新事物。36岁前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一路都是坦途,觉得生活理应如此。直到2016年,父亲的突然过世,离别的痛苦与对死亡的恐惧把她的人生钻了一个洞,有机会深潜向下,此后的三年时间,读哲学、参加生命成长类课程、看世界,不断向外求索、向内探索……2019年,为了缅怀父亲,刘艳第一次参加阿那亚家史计划,写了关于父亲的三件⼩事,把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安放在字里行间。同年,她辞去了金融行业高薪工作,从零开始学习心理咨询,敬畏与坚定地⾛在自助与助人的路上。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刘艳拍了一部很重的作品,从头至尾是关于死亡的追问和探讨。但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不要遗忘。从父亲突然离世再到朋友纵身一跃,死亡不可回避。刘艳向这个沉重的话题发问。如果人最终死于被遗忘,那拍摄这部影片便是最好的回答,记住父亲,记住祖母,记住好友……记住是对死亡的诗意反抗。




佟珊评语



作为一部初学者的作品,《黑鸟》完成度很高,有完整的意象、概念、结构与叙事。创作者从死神肩膀上的黑鸟这一意象出发,回顾了至亲(姥姥、父亲和大姨妈)和同事的离世,在以影像和回忆悼念他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边界勘察一番”,甚至毫不避讳地想象了自己的死亡。如果英国长椅上常常留有的悼念铭牌令私人的悼念进入公共的视野,从而令死者得以长生,那么《黑鸟》本身构成了一场哀悼,一部影像的墓志铭:在影片之后的每一次放映中,透过创作者的讲述,那些逝去的人将与我们(观众)相逢。









褚民学

《成为妈妈》






影片简介


我把领结婚证的日子订在冬至那天。刚结婚不久,妈妈低垂的目光对我说: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顾你爸。有了宝宝之后,偶尔产生拌嘴,奶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女人就是要把家里照顾好,照顾好老公照顾好孩子。现在妈妈奶奶都不在了,她们说的话我始终搁置在一边,不去评判就是放在那。现在妈妈奶奶都不在了,宝宝一天天长大,看着她陶醉在自己的小幸福里,偶尔陷入同学朋友的友谊关系中,也为课业迷茫挣扎过。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现在越来越多次的出现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谁?


作者简介

4


76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北京农民,从小在院子里长大,一家三代住在一起。从小吃的菜都是自家院子种出来的,那时候的黄瓜是黄瓜味,西红柿是西红柿味,吃面打卤,就是木槿树摘几朵花配两个鸡蛋。在老人眼里的时间不是几月几日,都是雨水,芒种,立秋。这是我现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现在,我也有个小院子,就在阿那亚……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成为妈妈之后,首先要学会哺育,同时要学会分离。对母亲和姥姥的思忆是民学创作的动力,也是成为妈妈的一条路径。如何重温无法返回的童年?如何重现那些温馨的记忆?民学的拍摄不止于记录,大胆将平面照片里的故事生动转换,记忆在咫尺之间重现、相会。




佟珊评语


《成为妈妈》呈现了草场地典型的创作方法,从创作者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日常旧物(梳妆匣、针线盒、旧棉袄、老照片)打开私人记忆的叙述,勾勒出妈妈和姥姥碎片式的人生,并以自己的生育作为结尾,构成了一个家庭四代女性的代际传承故事。虽然斯人已逝,只余旧物,但在创作者生动的叙述和充满趣味的表演中,依然得以一窥斯人生前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一种悼念,纵然留有无限的遗憾,但哀而不伤。





第二场 


Ø王炜《母亲陈桥》

Ø方楠《喃喃自愈》

Ø付宜宾《归去来兮》

(放映现场)







王炜

《母亲陈桥》







影片介绍



我是阿那亚家史项目的成员。2019年,开始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记录我的家族,

迄今,已完成的创作三篇。2023年参与阿那亚家史影像创作。《母亲陈桥》是本

人第一次以纪录片形式记录母亲作为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经历。母亲现年94周岁,从少年起,追求光明,早在初中起就投身革命,19岁参军,后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朝鲜停战后,母亲考入沈阳师范,从教毕生。她的学生对陈老师的记忆是她风趣、开朗、正直的性格和她讲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的神情。


作者简介

4


2012年工作之余,开始个体历史学习和探索。由于在从业经历中接触过史志和编辑内容,加上有绘画、摄影和文字经验,得以帮助此次纪录片创作。目前已退休,作为一个独立创作人为个体历史做点工作。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这是一部典型的家史影像作品。一个世纪的历史凝缩在一位女性身上。近百岁的母亲从报纸的宣传文字中走出来,从志愿军战士群像的合影中突显出来。儿子王炜拿起画笔与摄影机,聆听母亲伤痛并骄傲的记忆,凝视她飞扬的精神。母亲,有了一种永恒的意味。




佟珊评语


《母亲陈桥》是一幅年过半百的儿子对90余岁高龄母亲的肖像速写,恰巧影片本身也将绘画这一颇有隐喻性质的行为纳入其中:每一次绘画的场景,画外音伴随着创作者儿子对母亲生命历程(多是其革命生涯)的复述。构成影片的另一半素材是母亲日常起居生活,吃饭,出门透气,坐在轮椅上回忆参加朝鲜战争的往昔或是吟唱革命歌曲。如果说此次家史创作中部分作品意在悼念和追忆,那么《母亲陈桥》更带有记录的迫切:想在母亲依然在世时,留下影像记录。母亲对朝鲜战争的回忆,尽管只余碎片,但依然令人震惊而难忘,让人一瞥战争的残酷。









方楠

《喃喃自愈》







影片介绍



我的朋友南西说:“有些女性50岁左右,会面对非常严重的更年期综合症,但她们可以很酷很暖很科学去度过这段日子。” 我的治疗医生陈蓉说:“更好更年期,每个女性都会拥有更美好的第二人生。” 我的先生说:“别矫情,我们的中年危机和大家一样,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办法,熬过去。” 我只是想把这些命运中的事与愿违变得稍微可爱一点点。


作者介绍

4


大学毕业后搭乘外企在中国高速发展的黄金30年快车,享受了其释放给整个时代和个人的红利,从最初的全球四大代理洋行见证进口消费品改变生活品质的过程,到洞悉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国际医药行业,再经为推动进步而创造美的法国化妆品集团进入奢侈品行业内的高端洋酒公司及大型酒吧娱乐集团,最终完成职场闭环,经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开启了人生新篇章-退休生活。在新篇章里,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是当下最重要的使命,回归家庭,也是唯一能在忙碌奋斗的前半生后,报答给家人。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当一个女性开始用影像写作,并且进入到一种细节与深度,她将展现并重塑出一个无人知晓的自我。方楠,曾经屹立在男人商群中的女性,她的职场生涯结束在一次晕到,通过创作她坦然面对中年的病痛与困顿,将倒下的地方转换成为人生下半场的新起点。




佟珊评语


《喃喃自愈》是一幅病中自画像。年过半百的外企驻中国女性管理者因为生病而为自己事业冲刺跑按下了暂停键,也因为疾病,她开始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也访问家人,做一部短片送给50岁的自己。说这部影片是自画像,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对自我的凝视,透过摄像机,透过影子和镜子,也透过家人的目光:作为事业女性,作为妻子女儿和母亲,作为一个饱受病痛但依然热爱生命的人。这种凝视带着对过往人生的反思,对未来的眺望,以及更多的,对生活艰难的包容和由衷的肯定。









付宜宾

《归去来兮》







影片介绍


本片记录了一位中年大叔在疫情之后知命之年的心灵困惑,以及寻找心灵安放之处的方式。通过多次回到故乡,寻访看望故乡的亲人和自然山水,了解自己的心灵来处,从而逐渐化为行动,为故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来达到自己的心灵安慰。归去来兮,既是归去,也是来兮。归去是寻找来处,来兮是理想中的未来下半生如何度过。作者在片中不断在故乡过去和现在北京的生活中穿梭,体现了某种矛盾和不甘,影片最后也达到了某种释然,希望实现陶渊明式的豁达,乐观。

作者介绍

4


山西盂县人,70后,IT行业。大学之前一直在山西生活学习,91年考到北京某非

著名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生活至今。期间国企、外企、个体创业均有涉猎,爱好

广泛,均蜻蜓点水。喜欢国学、音乐、运动、户外。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宜宾的创作,形容他是一个追求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不如说他是对单一生活的害怕和恐惧,用这些方式来找内心的平衡。宜宾试图通过返乡的方式来回看他的一生,把他内心里边的最重要的珍藏调动出来了,不是他的奋斗或努力,而是他的不甘,这里就包含着这个人的生命哲学。




余雅琴评语


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回乡的一次记录,因为有摄影镜头的介入,他重新审视家乡以及自己的过往。作者用浓重的乡音为我们讲述,颇有些“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味。作者及时地捕捉到家乡拆迁改造的影像,也由此生发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新与旧的更迭中,他的一曲“归去来兮”不免有些伤感。





第三场 


Ø王迎《戏如人生》

Ø朱小均《致子家书》

Ø王美玲《活着为了讲述》

Ø王春燕《燕过留痕》

(放映现场)







王迎

《戏如人生》







影片介绍


人有的时候,总是要经历过一些岁月,经历过自己的生命在慢慢地沉淀凝结

之后,才能迎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活或是事业的转折点。我因出演了阿那亚

业主大戏的话剧《小井胡同》的刘嫂,让我不得不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剧中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与我童年生活过的胡同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重

新走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童年生活过的胡同里,感觉时空穿越到另一个

生命,就像是刘嫂的灵魂附体,找到了与自己生命的连接点,找到与角色一

同觉醒与成长的原素材,就是把我从小带大的姥姥。很幸福自己小的时候和

姥姥生活在一起,住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拥有那么一段美好的生活回忆。艺

术融于生活,戏剧的小井胡同故事早已落下帷幕,而戏外我的人生还在继

续,应该还会有更多奇迹的发生。期待并勇敢的去迎接那个未知的自己。


作者介绍

4


曾就职多家全球500强外企职场的女高管“白骨精”。热心公益曾与相关基金会和公益组织设计和建立多个CSR的公益合作项目。生活里是个文艺女青年,热爱电影和戏剧,喜欢逛书店和美术馆,把休闲时间消磨在画廊和博物馆。同时,也是个户外探险的爱好者,是一名菜鸟级的驴友。从小热爱表演,在和演员们的排练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的渴望。生活中每个人都包裹着自己,尤其在职场,根本没有机会去抒发真实的情感,于是王迎借助戏剧里一个角色的掩饰,摘下生活的面具痛快淋漓地表露真实的自己。王迎享受这种热爱与生命,戏剧与人生追逐梦想的过程。“自己后半生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于是在2022年的下半年,王迎决绝地辞掉高管高薪的工作,去实现并完成了18岁想当演员的梦想,登上了天桥艺术中心和国家话剧院等大大小小的舞台,全身心的投入戏剧的学习排练和演出,在聚光灯下体验和诠释不同的人生。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王迎带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站到聚光灯下,沉浸在戏剧经典的人物故事中,儿时记忆被唤起,与剧中人物命运交织,相互映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余雅琴评语


作者将自己出演的一台话剧与家庭相册相结合,整部作品作者没有直接露脸,镜头始终追着她的背影,带给人一种有趣的观影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除了是个人经历的一次回望,也有她对塑造角色的心得和体会,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舞台故事有了奇妙的互文关系,突出了“人生如戏”这个主题。









朱小均

《致子家书》







影片介绍



本片献给6岁的儿子朱然。愿你保持清澈坚韧,在并不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度过未来很多个6年。

作者介绍

4


出生于山东烟台,有8年文化央企媒体高级管理者从业经验,是北京大道文化、跃海投资的創始人,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有丰富的艺术策展经验,曾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地策划百余场艺术展览。熟悉中国艺术市场,并兼具中国文化产权交易的投融资经验。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目击儿子成长点滴。镜头成为父亲的目光,每一次停落、每一处跟随,都组成特有的词汇,这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书信。




余雅琴评语


父亲给孩子的影像信。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成长记录,未来都会是可贵的家庭记忆。父亲将无法直接对孩子宣之于口的表白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下来,既是对孩子的一份期许,也是对自己父亲身份的一次梳理。事实上,在见证孩子如何长大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成人的自省和成长呢?









王美玲

《活着为了讲述》







影片介绍



前一段时间读是枝裕和的书,书里有一段话很触动我:所爱的人已经不在。伸手已无法触及。他们缺席了我的未来。然而。却永远在周围伴随,也许天生喜欢思恋的人就会容易成为创作者吧……我想我可能就是喜欢思恋的人,也就容易成为文字作者和纪录片作者,感谢阿那亚,此次个人制作纪录片的尝试必将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个人体验之一。

作者介绍

4


今年六十岁,喜欢旅行,文学,摄影和书法,从2006年开始,带着思念,思考上路,至今依然在路上,见天地,见众生,然后见自己。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作为女儿,她通过讲述记录父母人生路程;作为母亲,她以讲述为礼物赠予女儿。站在父母和女儿之间,在拼凑回忆的过程中,家庭样貌在两个时代的端点中交汇。活着是为了讲述,讲述是成全自己。




佟珊评语


《活着为了讲述》由三个章节段落构成:“父亲对我说”、“母亲对我说”和“我对女儿说”。通过家庭老照片和少量的家庭影像记录,结合创作者的口述,完成了对父亲和母亲人生的简要梳理⸺这也或许令本片成为了一部典型的“家史”影像作品。影片开篇,创作者在世界各地的徒步记录所暗示的某种典型的当代城市中产生活,则与父母人生故事中常常出现的贫穷、逃荒、饥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彰显着过去

一百余年三四代人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最令人动容的是多年后,创作者女儿对母亲作为“伪保长”的女儿、作为进城的农村妇女所遭遇的困苦和冷暴力的体察,也让人感受到不同代际女性对女性共同命运的理解与共情。









王春燕

《燕过留痕》







影片介绍



通过记录生活及工作中的日常,粗线条的展现了我的大半生。平凡的家庭,平淡的人生,但是学有所长,并能利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治病救人,也算是为人类作出了一点点贡献吧。人生应该怎样过?每个人用行动写出的答案都各有不同,目标也不一定全能实现。我想成为神医,想成为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也曾努力过,但是理想的目标还是没能完美地实现。自觉,天赋还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享受人生的每一段光阴,于我而言更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语文老师曾经说,泰山的挑工担着货物一门心思的爬山,所以能过很快到达山顶,学习也应该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成绩!你们觉得呢?

作者介绍

4


80年代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87年8月正式参加工作,曾担任北京卫生学校药理老师一年。后调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退休后至今依然工作在医疗系统的一线。

放映现场


吴文光评语



“医生是我的职业,舞蹈是我的追求”这是春燕在影片说的话,她的拍摄充满了即兴,即现场感,这是真实影像里最为可贵的一点。不是简单自拍,在她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人群中冲出来的瞬间。这个穿着白大褂的王医生,她的内心里面藏着一种掌声雷动⸺为什么普通人不能在舞台上被聚光灯照亮?即便可能性很小,因为它是支撑我们生

活下去,或者是我们生命保持一种绿色或者活跃的最重要的能量。




余雅琴评语


北京普通女医生对生活的真诚剖白,让我们看到在白大褂和口罩的背后,医生这个职业柔软和细腻的一面。作者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职业和志业两个部分,她几次因为工作和家庭放弃钟爱的舞蹈的讲述让人动容,这虽然是一个极为个人化的故事,却能反映出一代中国城市女性的集体命运。




映后合影



论坛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①→开启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②→探进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③→展开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④→纵深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⑤→挖掘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⑥→聚焦4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⑦→实现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⑧→展示

草场地工作站 | 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⑨→金山岭

草场地工作站 | 北戴河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工作坊→剧场《记忆之海》排练第一天

草场地工作站 | 北戴河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剧场排练第2天

草场地工作站 | 北戴河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记忆之海》排练第3天

草场地工作站 | 北戴河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记忆之海》排练第4天

草场地工作站 | 北戴河阿那亚家史影像工作坊→《记忆之海》演出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


草场地工作B站
人以什么理由去记忆
 最新文章